国内资讯

古木的沧海桑田 从“植物化石”看“武汉”

发布时间:2014-05-08 作者:
来源:
分享:


古木的沧海桑田 从“植物化石”看“武汉”

(化石网)据长江商报(王巧爱):一段古木,在老百姓眼里,可能是真金白银的定价物;在医学界的人看来,是一剂好药材;但在地质研究者看来,它是一段历史的写照,可以从中解读到当年当时当地沧海桑田的变化。

记者专访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学院教授、化石树和碳化树研究者李长安,解读鹦鹉洲出土古木与古鹦鹉洲的古地理条件、古气候环境的变迁。

地理

古木埋藏前河床比现在深二三十米

李长安此前一直致力于化石树和碳化树的研究,这些出土的宝藏,让李长安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解读到整个特定时期和特定地点的古地理条件和古气候环境。

“8000年前,枫杨树至少可以生长100年,而现在,百年之久的枫杨树,在武昌也不多见”。李长安表示,这至少可以说明,8000年之前,在那棵古树生长的100年左右,那时候的气候,跟现在几乎变化不大。

资料显示,枫杨树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沿溪涧河滩、阴湿山坡地的林中,喜光性树种,不耐庇荫,但有耐水湿、耐寒、耐旱的习性,以深厚肥沃的河床两岸生长良好。

虽然不能保证古树被埋藏于河床底下之后的8000年间这块土地是否沧海桑田过,但在那个节点的地质和地理环境上,应该也没有大的变化。

“比较遗憾的是,这次只看到了一棵这样完整的树木。如果有很多,而且树种不同的话,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时期的生物物种多样性。以及从埋藏条件,解读到某种古地理事件,比如山洪等”。李长安介绍,此前在江汉平原发现的古木,就可以发现其背后的洪水事件,局部地理环境的变迁。

在这棵出土的古木身上,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便是深埋26米这个事实。根据现有条件,李长安的解读是,鹦鹉洲出土古木应该是“崩岸”现象(由土石组成的河岸、湖岸因受水流冲刷,在重力作用下土石失去稳定沿河岸、湖岸的岸坡产生崩落、崩塌和滑坡等现象)引发的。在短时期内,崩塌的泥沙没有被河水冲走,掩埋了古树。

而这之前有个前提就是河流的河床比较深,才能迅速掩埋,达到乌木形成的外部环境。根据李长安分析,据今5000年—7(8)00年间,那时候的江河河床,要比现在深二三十米。而这种地理环境的变迁,却跟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据说,距今1.8万年的末次冰期(于第四纪的更新世内发生的最近一次冰河时期。末次冰期约于11万年前开始,于前9600-9700年完结)的盛期,整个海平面下降110—130米,这种影响从海口向内陆河流延伸,使整个河流的河床深切。据李长安介绍,当时长江武汉段,河岸受这种深切作用,比现在深五六十米。

1.1万年之后,气温回升,海平面也跟着上升,河床逐渐淤积被抬高。这个时候,河流作为陆地和海洋的纽带,在气候逐渐变迁时,纽带“河流“以最明显的姿态印证了这种变化。

保护

需要有保护、管理“碳化木”和“硅化木”的制度

尽管鹦鹉洲出土古木给了研究者不少机会。但目前摆在李长安面前的是一个既有意思、又很有难度的攻克点——古木到底长在鹦鹉洲上,还是岸上。

如果这棵古树原本是长在岸上、崩岸时被埋藏在河床底下的,能解读的也不会太多了。但如果这棵古树是长在鹦鹉洲之上的,那将意义重大了。

原因在于,科里奥利力的存在让河流南迁、河道引发的变化,会分散力进而影响河中小洲的存在与否,以及存在的时间长短。

根据李长安目前的了解,对比武汉现存的白沙洲、天兴洲来看,河中小洲的生命不会太长。古人对鹦鹉洲的记载,也应证了这点。

鹦鹉洲最早的记录跟东汉末年的名士祢衡有关。这位被曹丞相贬为鼓吏的才子,最后在暧昧的政治氛围中,到了江夏。恰逢江夏太守黄祖之子黄射在黄鹄矶对面的江心洲上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并求祢衡作赋。祢衡即席挥毫,写下了四座皆惊的《鹦鹉赋》。没多久,年仅26岁的祢衡被黄祖杀害,葬于洲上。此洲因而得名鹦鹉洲。

但这一说法,也遭到研究者的质疑。

离此最近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之记载:“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有江水右迤,谓之驿渚。……江之右岸有船官浦,历黄鹄矶西而南矣。直鹦鹉洲之下尾。”汉阳史志文献记载:南宋末至明隆庆年(1279年-1572年)的近三百年间,因大江激流冲刷,古鹦鹉洲渐缩并下沉;明万历至崇祯年,这片洲地没入水中,后又重新露出江面;雍正初年,鹦鹉洲完全沉没于江中了(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出版的《湖广通志》中“江汉合流图”将并不存在的鹦鹉洲标出来);嘉庆年间,汉阳知县裘行恕3次呈文,请求将此前白沙洲淹没后新出现的补课洲改名鹦鹉洲,以纪念沉没于长江的古鹦鹉洲,获朝廷准;同治年间起,鹦鹉洲渐与汉阳陆地连成一片……

崔颢笔下的“芳草萋萋鹦鹉洲”,早已不是当年的鹦鹉洲。关于鹦鹉洲在汉阳还是武昌,不解和争论也一直存在。

以上种种,以及不断出现的新洲,都说明江中之洲的存在变数太大。但如果发现一座小洲更为长久的存在,这种特殊性背后,又有怎样的地理、气候原因呢?这种解读似乎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鹦鹉洲出土的古木能否印证些什么,已然给了研究者一个机会。眼下,李长安和一些研究者,开启了“武汉城市地质调查”专题,他有兴趣解读碳化树等这些“植物化石”背后的“武汉之前的武汉”。目前,项目正在进行中,据透露,这个调研在一两年后,才能完成。

在这之前,他更期待武汉可以制定相关保护和管理“碳化木”和“硅化木”的制度,也希望可以成立博物馆,集中保护或者就地保护碳化木和硅化木,研究和认识提供便利,也让这里的人们,更多认识自己生活的土地和文化。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