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小学生也爱古生物

发布时间:2014-08-04 作者:
来源:
分享:

(化石网报道)据北京晚报(蔡文清):八岁小男孩自制地质锤

在古生物科考夏令营里,呼家楼中心小学的陈婧瑶,打开随身携带的古生物课笔记本,笔记本上图文并茂,从“界、门、纲、目、科、属、种”这类生物学常识开始,到“翼龙这一会飞的爬行动物有何习性”这类专业问题,几乎每页笔记上小姑娘都画有插图或图表,既有地球演化不同时期的表格式更替演示,也有不同种类的恐龙特征描绘,有的还用彩笔重点标注了精华内容,如“爬行动物与哺乳动物的命名规则”等。一本小学生的“古生物笔记”内容竟然如此丰富。著名古生物学家汪筱林看来,这个小姑娘确实可称得上是“小古生物迷”。

在夏令营里,像陈婧瑶一样喜欢古生物的孩子着实不少,“因为小时候妈妈常常带我去参观中国古动物馆,从那时起我就对恐龙感兴趣。”“是因为我小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不少恐龙方面的书,越看越着迷。”“有一篇课文叫‘飞上蓝天的恐龙’,我就想知道恐龙是怎么样进化成鸟的。”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回答,让原本有些担心的汪筱林研究员很是感动,“古生物学是一门纯粹的基础科学,研究者需要与地层和化石打交道,思考和解答的是地球生命发展演化这样的‘高大上’问题,与现实的经济社会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如果没有自身兴趣作支撑,很容易会觉得枯燥乏味难以坚持。”

这次古生物夏令营的目的地辽宁省朝阳市,是著名的辽西热河生物群研究的经典地区,也是大量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化石的发现地。“孩子们,来到朝阳你们最想干什么?”当车驶入辽宁省朝阳境内时,汪筱林笑着问小营员。“最想挖化石”、“想去古生物博物馆参观”、“想去科学家工作的现场看看”……

有汪筱林带队,五天的夏令营行程既紧张又丰富,这位著名的古生物学家似乎想把朝阳这一“化石之乡”的精华全都展示在孩子们面前。在“中国四合屯古生物化石馆”前的地层里,汪筱林只用手轻轻一拨拉,一片片的石头哗啦啦往下掉,孩子们兴奋地捡起来寻找上面的印痕,或交由汪老师用地质锤劈开。“老师,这是化石吗?”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专家就是专家,只一眼就看出究竟,“这块上面有狼鳍鱼标本……”

四合屯不愧是著名的古生物化石宝库,只要找到合适的地层,化石可谓遍地都是,因担心孩子们安全,事先准备好的地质锤没有发下去,几个性急的孩子自制起了劈化石的工具,八岁的潘博阳找到一个相对锋利的石头,将其用绳绑在手上,美其名曰“潘氏自制手斧”。

四合屯化石博物馆里展示的化石标本采用的是“原地保存”的方式,里面有多具珍贵的孔子鸟化石,在汪筱林讲解过程中,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为什么说有的恐龙是吃植物的而不说是吃草的?”“现代鸟和古代鸟有什么区别?”“鸟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进化到哪一步就被称为鸟,而不再是恐龙?”博物馆里的地层剖面还保留在当年科研人员进行挖掘时的场景,哪一层的化石最富集也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夏令营的最小营员只有二年级,冯嘉逊小朋友一直紧攥着他装满化石的包,像护着心爱的宝贝,他问了专家一个问题:“已经有了这么多的化石标本,为什么科学家还要找标本?”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看来是动了脑筋。”汪筱林告诉他,虽然发现了很多标本,但每具标本所展现的生物姿态是不一样的,以孔子鸟标本为例,有的是趴着的,有的是侧着的,还有的是仰着的,有的标本肩胛骨很突出,有的肋骨更清楚,每具标本都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只有尽可能地找到更多的标本,科学家才会对这种生物的生活习性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生态位置有更科学的解释。

“地球上第一只鸟飞起,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是辽宁省朝阳市引以为傲的城市名片,夏令营开始第一天,当导游向营员作上述介绍时,汪筱林研究员皱起了眉头,“这是一句没有科学依据的话,是站不住脚的,我多次写信让他们改过来。”汪筱林随后向营员们讲解其中的道理——曾在朝阳地区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作为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它与鸟的亲缘关系比霸王龙与鸟的关系还要远,“如果说中华龙鸟是一只鸟,但霸王龙、翼龙、潜龙都可以说是鸟,这完全是错误的,同学们千万别要引用这句话了。”

“汪老师,您及时纠正了导游灌输给我们的错误知识,不让这些伪科学进入我们的知识库,您这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夏令营的最后一天,在“夏令营有感”作文中,即将升入六年级的高函微认真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从小立志向研究古生物

“一个人的毕业照”网上意外走红后,不少人产生了“古生物学高傲清冷,古生物学研究后继乏人”的疑虑。呼家楼中心小学副校长王琳娜却说:“没有啊,在我们学校喜欢古生物的孩子可真不少。”

“陶丝雨。”王琳娜脱口就叫出个名字,“这个小姑娘最大的兴趣就是研究古生物,立志要成为恐龙考古学家。”

陶丝雨正随着中科院动物所参加“广西白头叶猴考察团”。小姑娘的爸爸告诉记者,马上要上五年级的陶丝雨早在五岁时就因痴迷恐龙而报名参加了中国古动物馆的“小达尔文俱乐部”,之后多次参加各种科考活动,如2010年前往云南禄丰考察古生代寒武纪和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化石群,去湖南湘潭、辽宁辽阳进行考察,在辽阳挖到了鲟鱼化石、狼鳍鱼化石等;2011年还参演了中国古动物馆原创科普音乐剧《梦回白垩纪》,同一年参加了中国古动物馆“小达尔文俱乐部”组织的赴山东莱阳夏令营,现场发掘恐龙化石,还去了新疆、内蒙古等地考察翼龙化石等。

2012年,陶丝雨跑到美国在大峡谷和黄石公园考察地质面貌和动植物,还参加了“山东诸城古生物科考”,见到了巨大的诸城龙、暴龙的骨骼化石,现场挖掘了鸭嘴龙化石。这一年,小姑娘还去了广西进行科考,从古生代的早泥盆纪,到中生代的白垩纪至新生代的古近纪,了解跨越3亿年的动植物演进以及地质结构的变迁,采集了很多珍贵标本。

2013年陶丝雨去周口店遗址考察人类起源,并获得“朝阳区小学创新性学习成果金奖”;今年,陶丝雨除继续参加野外科考活动外,还成为中国古动物馆的“小小讲解员”。

陶丝雨的野外科考日记多次在中科院古脊椎所主办的科普杂志《化石》上发表,有的日记还附有她自己画的漫画,2010年陶丝雨6岁时去云南考察,她在口述日记中“写”道:“在出发之前,我和妈妈做了准备工作,我复习了地球生命的起源,妈妈看着地质时代图表,她说出每个时期,我就用笔画出从古生代的寒武纪到新生代诞生的各种生物,多从软体动物画起,贝壳、三叶虫、千足虫、蝎子、恐龙、蛇、剑齿虎、猛玛象……一直画到人类,还复习了恐龙时代的知识,并准备了一些问题问科学家。在2012年赴广西科考日记中,陶丝雨写道:我一心想挖到大化石,爬到山坡上刨呀刨,不顾身上沾满了带刺的植物带来的刺痛,终于挖到了几块带围岩的大化石,耶,特有成就感,可妈妈说化石太大太沉,背不动,我一听就伤心地哭起来……”

陶爸爸告诉记者,女儿对古生物的热爱发自内心,这个爱好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科学兴趣,使得她对古生物进化、地质环境变迁、地球和宇宙演进等都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她的学习动力,“丝雨每天晚上睡觉前都阅读英文版的介绍恐龙的书籍,她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都学得很好。”

“丝雨是女孩,刚开始我和家里的老人都不赞成她发展这个爱好,只有孩子妈妈支持,现在我发现孩子做事增加了耐心和细心,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重要的是,户外考察跋山涉水,条件艰苦,孩子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陶爸爸说。

多次野外科考使得陶丝雨积累了很多化石标本,其中一些还很珍贵,这些标本几乎都是她亲手采集的,她将这些化石标本做成了一个小博物馆,经常拿出来与老师同学分享,将来她还想把化石标本捐献给学校,让更多同学参观学习。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