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东北地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营口“金牛山遗址”

发布时间:2014-08-10 作者:
来源:
分享:


东北地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营口“金牛山遗址”



金牛山人头骨化石


吕遵谔教授在清理“金牛山人”

 
(化石网报道)据半岛晨报、海力网(胡慧雯):最早的“辽宁人”是谁?答案是距今二三十万年前的营口“金牛山人”。日前,辽宁营口“金牛山考古遗址公园”入选为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的消息吸引了众人的眼球。那么,“金牛山遗址”里到底藏着什么宝贝?日前,本报记者连线“金牛山考古遗址”的相关负责人获悉,金牛山发现了距今26万年、辽河流域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这也是继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之后,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最重要的遗址,同时也是中国东北地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

“金牛山遗址”咋发现的?

老百姓在采矿过程中不断发现化石

在辽宁营口市大石桥镇永安乡西田村,有一座小山丘。它是千山山脉伸向辽河平原南端的余支,海拔高度不足70米,周长仅仅1200多米。因为自古以来便流传着关于“金牛”的美丽传说,所以,这里被称为“金牛山”。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丰富的矿产资源引来了日本人的大肆掠夺。而日本人在开采矿石时,便发现在周围的石灰岩溶洞中有哺乳动物化石存在,当时,日本人还进行了一番研究。可惜,由于当时信息闭塞,中国方面并不知道这一信息。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地老百姓在采矿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化石,引起了营口市文物部门的重视。 1974年秋天,辽宁省博物馆、营口市文化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联合发掘队,对金牛山进行了首次发掘,在洞穴中发掘出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少量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和遗迹。根据地层堆积和出土文化遗物、动物化石分析,这里的文化遗物属于旧石器时代,可分为早、晚两期。

在此后的30多个春秋里,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营口市及大石桥市文物部门等单位,陆续对金牛山遗址进行了十余次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一批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金牛山人”如何亮相的?

56块骨头拼出一个26万年前的人

据“金牛山考古遗址公园”相关负责人透露,1984年9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吕遵谔教授带着旧石器考古研究生到金牛山进行考古实习。而就在这次发掘中,“金牛山人”亮相于世人的眼前——考古队在金牛山遗址发掘出的人类化石包括头骨、肋骨、髌骨、股骨、腕骨、指骨等共56件,属于同一个成年人个体,被命名为“金牛山人”。

为了更准确地测定金牛山人的生存时代,北京大学考古系年代实验室,对该化石出土层位进行了不平衡铀系法年代测定,初步定为距今31万-24万年。随后又进行第二阶段的测定,进一步判定,“金牛山人”大概生活在距今26万年左右,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这是迄今为止,辽河流域发现的最早的人类。

就这样,原本僻静的金牛山因此名声大噪,迅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而金牛山人化石的发现,也被评为1984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金牛山人”长啥样?矮个子、身体强健、屈膝行走

看到这里,感兴趣的人不禁要问:“金牛山人”到底长什么样子?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专家经过对“金牛山人”头骨形态的观察和测量后发现,金牛山人的头骨颅顶低矮,眶上嵴高,眉间部较突出,牙齿较大,齿弓两侧稍向外凸,很原始。但颅盖较高,颅宽位置上移,脑容量较大,又接近我们现代人的模样。根据这一体质特征,我们不难勾勒出金牛山人的简单轮廓:身材较矮,体格强健,头部与猿人相似。上肢和手比现代人原始,不能像现代人那样灵活地从事各种活动。下肢虽然具备现代人的形状,能直立行走,但仍有些屈膝。

那么,被发现的“金牛山人”到底是男是女呢?大概多大年纪呢?

最初,研究者曾根据其头骨大而粗壮的特点推断“金牛山人”为男性。后来,有专家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其骨骼表面比较光平,头骨顶结节较发育,乳突较扁弱,这些特点都暗示着女性的特征。而且判断男女性别的最大的根据是骨盆,女性骨盆因适应分娩的需要,与男性的骨盆存在明显的区别。“金牛山人”虽未发现完整的骨盆,但发现了完整的左侧髋骨(骨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和测量结果都显示出女性的特征——不过,究竟性别如何,现在考古界仍有争议。

再说年龄——由于“金牛山人”的上颌齿弓完整,牙齿保存较全,所以,为判断其年龄提供了相关的依据。目前,有专家认为,“金牛山人”左右两侧第3臼齿齿尖十分尖锐,几乎没有什么磨耗,显然是刚萌出不久。现代人的第3臼齿一般是在成年期前后萌出,故又称智齿。据此判断,金牛山人应该成年不久,大约20-22岁。
“金牛山人”咋过日子?

自己打制石器 钟情吃“烧烤”

那么,生活在远古时代的“金牛山人”,又是咋过日子的呢?“当时,金牛山人已经能打制石器和磨制骨器,作为小型的生活生产工具。”上述负责人表示,在金牛山遗址还发现了人类生活居住面及大量的用火遗迹和遗物,包括灰烬层和灰堆,在灰烬层和灰堆内有大量的烧骨、烧石以及有人工打击痕迹的兽骨片。“说明当时金牛山人已经懂得使用火,利用火来取暖御寒、烧制熟食。 ”

闭上眼睛,想想26万年前,金牛山人在生火之前先在地面用石头垒起一个圆形的石头圈,以控制篝火的范围,类似后来的“灶”,然后在“灶”里烧烤食物。

另外,从遗迹可看出,灰烬分布于石头圈内,灰烬层在剖面上首尾相连,说明当时的火种基本没有熄灭过。灰烬层的顶部、中部和底部分布许多石块,表面由于长时间烧烤而层层剥落呈粉末状。这种保存火种的方法叫“土石封火”。专家指出,金牛山人已经知道控制火源,砌筑原始的灶,生存手段包括对生熟食物的控制程度有了很大改善。可以说,金牛山人率先跨进了智人阶段。

相关链接

将复原26万年前生活场景

你是否也想亲身体验下当年 “金牛山人”的生活?

日前,记者获悉,营口大石桥的“金牛山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已入选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计划于2018年建成。届时,一个集考古科研、科普展示、旅游观光、文化休闲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遗址本体展示体验区。 “将复原26万年前的金牛山人生活场景。 ”上述负责人指出,在遗址展示区,将结合各遗址点、洞穴的原始状况,复原相应的古人类生活、劳作场景,同时最大限度地复原原生态景观,“包括复原绝灭动物群,复原当时的植被生态环境等。 ”

还原

“金牛山人”在洞穴栖身,与剑齿虎为邻

说起来,二三十万年前的金牛山地区,和现在的环境还真不太一样: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灌木丛生,附近有广袤的草原和开阔的水域。而这样的气候和植被,不仅为金牛山人提供了较好的生活环境,也适宜众多的动物生存。

根据考古专家的已有发现,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当时的金牛山人都住在洞穴之中,过着穴居的生活。而在洞穴之外,湖滨草地上的犀牛、肿骨鹿、斑鹿、獐、野猪、马、兔等等,是金牛山人最喜欢的狩猎对象。不过,在杂草丛生、茂密的森林之中,还隐藏着凶猛的剑齿虎、棕熊、洞熊、中华貉、狼等野兽,它们虎视眈眈,随时威胁着金牛山人的生命安全。

从1500万年前到20万年前,剑齿虎一直是动物界的主宰。在那漫长的岁月里,连老虎、狮子都活在它的阴影之下,直到剑齿虎绝灭后,它们才“侥幸”成为山林大王——狮子、老虎尚且如此,更何况刚刚脱离动物界的金牛山人呢?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金牛山人顽强地生存着。他们常常数十人结成团体,依靠简陋粗糙的工具和武器与大自然及凶猛的野兽搏斗,猎取野生动物以及采集植物果实和茎根为食物,在洞穴中至今还残留着大量被打碎和烧过的动物骨头。他们常常朝不保夕,时常面临被野兽吃掉的危险,生活极其艰难。金牛山人的寿命很短,一般在十几岁便死去了。

对比

专家:“金牛山人”大脑比“北京人”进步

提起“金牛山人”,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最出名的“北京人”。那么,这两个“古人”相比,到底谁更聪明?谁更健壮呢?

该负责人指出,“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远比“金牛山人”早,从头骨形态、脑容量、四肢灵活程度上,前者比后者更原始,后者比前者更进步。“首先,体现在脑容量上,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的体质不断进步,而发展变化最大的还是脑部,脑容量越大,机能也越复杂,北京人脑容量是1043毫升,而金牛山人的脑容量达1390毫升,对金牛山人脑容量的测定结果和脑纹观察表明,金牛山人大脑的进化较同时代的北京人要进步;其次,金牛山人头骨骨壁较薄,平均厚为4.5毫米,而北京猿人头骨骨壁平均为8.1毫米。这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体质不断进化的结果。 ”

不过,上述负责人指出,不能以此简单地评判金牛山人和北京人到底谁更聪明。“在某些方面也不是绝对的,比如金牛山人会保存火,而北京人打制的石器更精美。 ”

金牛山人与元谋人 (早期直立人)、北京人(晚期直立人)构成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吕遵谔教授曾指出,“金牛山人既有北京猿人为代表的直立人的原始特征,也有某些以大荔人为代表的早期智人的特征,在人类演化发展位置上处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阶段”——其填补和连接了人类进化系列上的重要缺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