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推出“神奇的古生物钟”科普特展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5月9日,由南京古生物所博物馆和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神奇的古生物钟”科普特展布展完成并正式对公众展出。
一年四季,一日四时,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摄食还是开花,都有它们的固定的生活作息表,总是那么循序定时,就好像生物自带计时器一样。因为生物的生长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地球在绕太阳旋转过程中,四季更替、昼夜变化和潮涨潮落的周期性变化时刻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这些变化都能在生物的生长过程中留下种种痕迹,并记录了它们生长过程中年、月、日等周期性环境变化。这些痕迹我们称之为生长纹。
一些常见的海洋生物都具有显著的生长纹信息,如海洋里的珊瑚、双壳类(如河蚌、蚶蛤之类)、腹足类(如蜗牛、海螺之类)、腕足类(如海豆芽之类)、头足类(如鹦鹉螺之类)、龟鳖、鲨鱼等。它们的年轮大都通过钙化的外壳、背甲、牙齿、鳞片等部位表现出来。而陆地上的树木也能很好地反映地球周期性变化。
生活于亿万年前的生物,同样拥有类似的“计时”功能。在很多门类的化石表壁上,有类似树木“年轮”的痕迹,记录着它们当时生长信息,科学家可以用来当作地质时期的计时器。这些记录着远古信息的古生物化石都是地质时代的见证物,即古生物钟。古生物钟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证实月球正远离地球的事实,提供大陆漂移的证据和恢复古环境、古潮汐的变化等等。
本期特展挑选了几种代表性的古生物钟化石类型,展出内容包括实体化石、切片薄片、抛光光面等,目的让公众更好的了解它们在揭示地球环境变化中的神奇作用。同时以软体动物为例,介绍世界工业化革命200年来的环境变化。
中新社、江苏电视台、扬子晚报、金陵晚报、南京晨报、现代快报、东方卫报、中国江苏网等十余家媒体采访报道了此次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