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白垩纪—中国翼龙展”在哈密博物馆隆重开幕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15年11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哈密地区行署联合主办的“飞向白垩纪—中国翼龙展”在哈密博物馆隆重开幕。在开幕仪式上,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长周忠和院士和哈密地委委员、宣传部长汪江华分别致辞,周忠和所长与哈密地区行署李秋瑾副专员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哈密地区、哈密市有关部门领导、青少年学生及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等各界人士近百人参加了签约及开幕仪式,并作为第一批观众参观了翼龙展览。周忠和所长一行等还随同科考队考察了哈密地区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并重点考察了哈密翼龙化石地点及地层剖面。
中科院古脊椎所汪筱林研究员领导的哈密科考队,在研究所和哈密地委、行署的大力支持下,与哈密地区博物馆等有关部门合作,自2005年以来对哈密地区地层及古生物化石进行了长期连续的野外科学考察,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化石地点和层位,发现哈密地区距今约1.2亿年前早白垩世翼龙和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埋藏极为丰富,是世界上已知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龙化石产地,并首次发现了大量富集埋藏的雌、雄翼龙个体及与之共生的三维立体保存的翼龙蛋化石,为深入了解翼龙这一神秘的最早飞向蓝天的脊椎动物提供了最重要的化石证据。2014年,相关初步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Cell子刊Current Biology上,并配发了“先有翼龙还是先有翼龙蛋”的评论文章,被国际古生物学界称为翼龙研究200多年来最重要和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
为深入贯彻执行国家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科院古脊椎所加强对丝绸之路重镇及新疆东大门——新疆哈密地区的科学、文化、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全方位的支持,也为了更好的保护、研究和合理利用这一记录地球演化和生命进化的极其珍贵的自然遗产,在合作协议框架的基础上,与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紧密合作,使哈密真正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翼龙研究、收藏、修复、展览和保护基地,保护好地球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在哈密翼龙科考十周年之际,中国古动物馆和哈密博物馆联合推出“飞向白垩纪——中国翼龙展”。这次翼龙专题展览将历时三月,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参展化石数量最多的翼龙展览,展出面积近千平方米,参展标本近百件,包括了近二十件翼龙化石正型标本和数十件来自世界各地及我国的翼龙正型标本模型,还包含了全世界已经报道的约三分之二的翼龙蛋化石,包括第一枚翼龙蛋与胚胎化石、第一枚三维保存的翼龙蛋化石等。除了重点展出天山哈密翼龙外,还展出了1951年发现的我国第一件翼龙骨骼化石、1964年报道的我国第一件翼龙骨架化石,以及近年来在热河生物群发现的一些重要的翼龙类群,如中国翼龙、杨氏飞龙、布氏努尔哈赤翼龙、猎手鬼龙、阿凡达伊卡兰翼龙和最小的翼龙——隐居森林翼龙等,以及燕辽生物群发现的记录翼龙进化关键缺失环节的悟空翼龙类的成员,包括李氏悟空翼龙、玲珑塔达尔文翼龙和中国鲲鹏翼龙等。这次翼龙展的绝大部分标本都是第一次走出古脊椎所,第一次走出北京,也是第一次走进翼龙的故乡——新疆哈密。同时,专门从事古生物复原的著名科学画家赵闯也携其创作的四十余副翼龙复原图一同进行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