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郧西县安家乡神雾岭白龙洞:60万年前古人类的“伊甸园”

发布时间:2016-08-28 作者:
来源:
分享:


白龙洞位于郧西安家乡的神雾岭,洞内挖掘出大约6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郧西白龙洞出土的可疑烧骨,初步推测是古人类生活用火痕迹

(化石网报道)据十堰晚报(文/记者 谢媛媛 图/记者 吕世银):人类起源于哪里?现代中国人的祖先又来自何处?如何才能追溯那遥远的过去,去探究现代人类的历史呢?

现今不少科学家坚持认为,现代中国人起源于本土,我们的祖先就是中国本土的古人类。郧西县安家乡神雾岭中的白龙洞出土的大量古猿人化石,为探寻古人类起源和生存的足迹提供了珍贵线索。

洞内至今仍有化石遗存

八月的郧西安家乡神雾岭,青山叠翠,花木扶疏,远处大片的茶田和核桃园望不到边际。记者一行人沿着绿树成荫的山间小路向山腰东面走去,试图寻找掩藏在土地中的人类历史的秘密。

白龙洞古猿人化石遗址位于安家乡神雾岭村,这个典型的高山村落因盛产云雾岭茶而出名。从村中心出发,步行15分钟就来到洞口。洞外是茂密的灌木和巨大的岩石,在岩石下面藏着一个不到两米高的铁栅门,门里面就是白龙洞。

走进洞内,慢慢适应了昏暗的光线,映入眼帘的是高2米多、宽近3米的洞穴。洞底是深约1.5米的土坑,据向导介绍,这是以前科考队员所挖。洞顶为穹窿形,有渗水管状孔和流积的钟乳石,形成千姿百态的“石钟”、“石乳”、“石幔”。而四周红色的土层中可以清晰地看见很多白色化石遗存。

据介绍,白龙洞属石炭纪(约处于地质年代两亿八千六百万年至三亿六千万年前,是古生代的第5个纪)泥灰岩(介于粘土岩与碳酸盐岩之间的过渡类型沉积岩)溶洞,洞内主要堆积物是红色黏土,结构致密,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化石,使得数十万年前的古人类生活痕迹得以留存至今。

白龙洞在远古时代是一个人类聚居的洞穴,后来因为地壳运动使原先的洞穴消失,洞内堆积的动物骨骼也被埋藏在泥土里。

正是在这个溶洞里,考古专家先后发现了8枚猿人牙齿化石和熊、大熊猫、剑齿象、剑齿虎等20多种动物的牙齿、头角、骨骼、粪便化石。

村民捡”龙骨“无意挖开白龙洞

这个古猿人遗址是怎样发现的?为什么保存得这么完好?

“以前在这附近种地的人,经常能捡到灰白色的东西,不知道是化石,村里人说这是‘龙骨’能治病。”60多岁的村民高大爷回忆起小时候的情形。

1976年村民们搞副业,在这里大量挖“龙骨”交售给县里的药材收购站,慢慢挖开了洞口。这一现象引起了郧西县文化馆文物工作人员的注意。通过调查,文物工作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大量古动物化石,于是立即将这一情况上报国家。由此,白龙洞古猿人化石遗址逐渐被发现并开始挖掘。

1977年2月2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湖北郧西白龙洞发现古猿人牙齿化石》的报道,引起了全国考古界和科学界的震动。同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了第一次发掘,发现3颗猿人牙齿和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

随后,国内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文博单位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及80年代对该遗址进行了数次发掘,发现了数枚猿人牙齿化石和大量与古人类活动有关的证物。白龙洞的神秘面纱终于揭开,经科学研究鉴定,这里是距今约60万年的古猿人遗址。

1981年12月31日,白龙洞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洞内,时光的转变、人类的进化、生命的更替,以土层的形式层层展现。记者仿佛站在一本巨大的书籍面前,阅读着人类的生生不息,感受着穿越60万年时光所带来的巨大震撼。

古人类遗址惊动考古界泰斗

2010年6月18日,8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考古界泰斗吴新智不顾年老体迈,冒着高温,再一次来到郧西白龙洞,对这个古人类遗址进行实地考察。

这是吴新智院士第三次来到这里。在此前的1977年和1982年,他曾先后两次参加白龙洞的考古发掘活动。

回忆在郧西县的发掘经历,吴新智至今难以忘怀。“那是1977年,我在鄂西北参与了郧西直立人(古猿人遗址)发掘工作。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喝醉了酒,也是唯一一次。”

吴新智认为,在以郧阳区曲远河口为半径的百公里范围内,连续发现梅铺、曲远河口、黄龙洞、白龙洞4处古人类遗迹,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现象,是很了不起的发现。这4处古人类遗迹,充分证明了“两郧”(郧阳区和郧西县)地区早在10万至80万年前就是远古人类繁衍与进化的发祥地。

考察结束后,吴新智院士欣然提笔留言:“白龙洞古人类遗迹是远古人类在郧西这个地区繁衍的明证,结合其它古代遗物,表明郧西长久以来是宜居之地。希望能充分发挥地下和地上的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将郧西建造为人民更加幸福繁荣的乐土。”

填补早期直立人研究空白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起源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智人阶段。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是元谋猿人,距今约170万年。周口店北京人大约生活在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而距今100万年至60万年间的早期直立人信息非常有限,白龙洞古猿人化石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考古工作者在白龙洞发现了两颗保存完整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其中一颗是右上第二前臼齿,另一颗是左下第一前臼齿。这两颗牙齿,从石化程度、色泽、大小及牙尖的磨损程度看,很可能属同一中年猿人。

在这里发现的动物化石包括虎、豹、熊、大熊猫、豪猪、竹鼠、剑齿象、犀、貘、猪、鹿、等20多个种类。这些动物化石,与1975年在郧阳区梅铺发现的猿人洞中所含的动物群基本相似。

考古过程中,在洞内1.5米地层深处,发现了可疑烧骨和黑色泥土,有可能是古人类生活用火痕迹。在淤泥砾石层中,还发现了不少痕迹清晰的打制石器——刮削器、切割器、锤状器及石片,动物化石多达20余种。这些标本集中、数量众多的兽骨化石,不可能是野兽群居形成的,显然有人为的因素,加之用火痕迹的重大发现,表明白龙洞是古人类的“伊甸园”。

白龙洞古猿人属于早期直立人,是旧石器时代最早期的人类。白龙洞以其丰富的遗迹,向我们展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生活情景。这些发现也为研究古人类的生活状况及古气候的变化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并填补了秦岭南坡至长江北岸旧石器时代初期人类文明在发掘整理方面的空白。

白龙洞曾是古人类“伊甸园”

60万年前,当白龙洞成为人类的庇护所,古人类是如何在在这里生活的呢?

白龙洞一带地处秦岭东段南麓,汉水上游左岸,为中低河谷区。这里雨水充足,为白龙洞的发育创造了条件;气候温暖湿润,繁衍了大批动植物。适宜的生活环境和繁盛的动植物条件,都为远古人类栖息生活和持续繁衍提供了一片“伊甸园”。

那时的人类,刚刚从能人阶段进化到直立人阶段,欣欣然站立起来凝望着周围的世界。然而那不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寒冷无处不在,食物非常紧缺。白龙洞一带乔木茂盛、草木繁密、动物繁多,所以古人类选择了这个洞穴。

可以想象,60万年前的古猿人聚集在洞内制造“武器”,然后外出围猎,把猎获的动物,背到洞口剥吃,丢下一堆堆骨骼。洞外的密林深处,灵活的竹鼠到处觅食,剑齿象在河边酣睡,突然传来几声虎、豹的长啸,正在吃草的小鹿急忙逃进密林深处……

考古探测表明,现在人们看到的遗址,只是冰山一角。岁月匆匆流逝,将古老的事物冲得无影无踪,然而在不朽的白龙洞中,时间却永恒地凝固了,那从土层中露出的一件件化石,向人们讲述着数十万年前的故事。

站在白龙洞遗址前,这处梦幻般的远古绿洲,曾幻化出多少历史的风景,曾负载着多少远古的思情。岁月悠悠,长河落日,它把远古的历史留在了时空的那一头,也把人类演变的传奇和深深的思索留给了现在和未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