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在郧阳区梅铺镇李家沟村先后多次挖出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蛋化石。
郧阳区梅铺镇发掘的多件恐龙骨骼化石经过修复成为完整的“恐龙”。它们的复原件成为十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化石网报道)据十堰晚报(吴忠斌):1997年8月26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赵喜进、黄万波在郧县(现郧阳区)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在该县梅铺镇李家沟村境内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群属“鸟脚类恐龙”,距今8000万年——9000万年。这个震惊世界的新闻把考古界、科研单位、文博单位、地质部门的视角聚向鄂西北。
转眼20年过去了,当初梅铺恐龙骨骼化石是如何发现的?现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情况如何?4月7日,记者来到梅铺镇李家沟村进行了实地探访。
“坡改梯”挖出“龙骨”
4月7日,记者驱车两小时来到梅铺镇。得知记者来意后,梅铺镇党办主任王永亭带记者来到档案室,找出了一本《梅铺志》。提起恐龙骨骼化石发掘的过程,时任梅铺镇宣传委员的王永亭仍然记忆犹新。他指着发黄的《梅铺志》告诉记者,发掘过程这里有详细记载。
1997年7月初,位于梅铺镇李家沟村境内“恐龙山”与“龙骨台”之间,总长3000米,宽60米的“旱包子”地带被镇党委、政府确定为“坡改梯”区域,由所在地的杨营管理区和相邻的盘道管理区共同组织施工,镇党委副书记宋天章、副镇长赵文龙等人组成指挥部具体负责。
经过半个月的奋战,地表以下1米多的土层搬了家,剩下的全是石岩层。为了达到梯田标准,有些地段只得放炮炸开。
7月20日下午5时许,在被称为“三岔路口”的地方,施工的盘道管理区小竹园村8位农民正在清运炸开的土石。组长杨守义夫妇发现了一条似动物腿状的石头,长约45厘米,一端直径约为15厘米,同这端相连的似兽脚部分粗约20厘米,另一端直径约10厘米。众人传看,有说像牛脚,有说像人腿,大家公认是“龙骨”。在现场组织施工的副镇长赵文龙决定,暂存于附近一个商店中。
以后几天,这个作业面又相继挖出2条腿状骨及椎骨、肋骨、无名骨等共50余件。
7月22日,在工地总负责的宋天章找值班副书记牛正华要炸药,二人将物资送到工地。牛正华一下车,杨守义就喊道:“牛书记,你来看这是啥?”他把一筐“石头”指给牛正华看。
牛正华询问了这些化石出土的具体位置后,按原位置把3个腿状骨和其它化石分类排放。他认为1个大的腿状骨是动物的后腿,两个稍小的是前腿、脊椎骨,按动物形状排好,测得前、后腿间距8米,两前腿间距1.5米,虽缺头、尾,但基本轮廓清晰。
牛正华想:“这样大的动物骨架,不像牛或象,倒像有关资料和电视中所说的恐龙。近几年周边的河南西峡、郧县其他乡镇都发现了恐龙蛋,倒还没发现‘龙’,如果真是这庞然大物,我们的发现可就太重要了。”
他对宋天章说:“看来这化石的科研价值极高,现场要保护,要向上级汇报。”他们决定:作业面停止施工。牛正华将已发现的所有化石运回镇政府保管。
专家鉴定化石为鸟脚类恐龙
7月24日,在县城开会返回镇政府的党委书记张学浩、镇长王定龙一下车,牛正华立即汇报了发现化石的事。经商定,他们立即向上级汇报。
7月25日,县委副书记那拓棋、副县长吴荣俊带县文化局、地矿局负责人来到梅铺考察现场。县领导责成镇政府派人守护现场。
7月28日上午,在距“三岔路口”化石产地(定为1号)58米的地方,盘道管理区解板沟村的杨春乾、赵建清、赵建洪等人又挖到两件腿骨和椎骨10余件及一批无名骨,共50余件。该镇决定该作业面50平方米的范围(定为2号)停工。
7月30日,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周修高和该校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高级工程师任有福考察现场,认定恐龙山、尖岩、蚂蟥沟、庙山、龙骨台等地,方圆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地质结构都属6500万年——1.4亿年的白垩纪地层。化石出土地域内,他们挖了许多探孔,探孔中取出的土中也有破碎化石,断定附近数百平方米内都有化石。他们初步鉴定:所出土的化石是白垩纪中晚期的恐龙骨骼化石。两位专家说,梅铺镇这次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是全国少有的集龙、蛋于一地的奇观。这次发现填补了湖北省的空白。
8月25日至26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赵喜进、黄万波二人到达梅铺,对化石进行权威鉴定。
赵喜进教授是中国古生物学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是全国专门从事恐龙研究的两名专家之一。他对已出土的化石进行拼接,指出这些化石分为颈椎骨、脊椎骨、尾椎骨、肢骨、尺骨、肩胛骨、肱骨、趾骨、肋骨等。他指着百余件化石说:这不是1条龙的骨骼,从形状和尺寸看,至少是3个以上的恐龙个体。从3个恐龙个体来判断:1条大的高约6米,两条小的高约3米。赵喜进风趣地说:“没想到在梅铺发现了一个恐龙家族,有老有小,有雄有雌。中国罕见!世界也属罕见呀!”
他们经过现场踏勘,认定恐龙骨骼化石分布范围为南北约5公里,东西为2公里。两位教授认为,梅铺恐龙属鸟臀类中的鸟脚龙,与河南夏馆恐龙同类。
8月26日,赵喜进教授在梅铺镇政府公布鉴定结果。他说:“你们发现的是鸟脚类恐龙,这个结论我完全负责,是距今8000万年到9000万年间的恐龙。”
后来,专家通过拼接发现,梅铺出土的恐龙竟是罕见的单棘龙和巴克龙。
2011年4月23日,内蒙古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谭庆伟带领的13人地质古生物挖掘队,在梅铺镇李家沟村后山梁上挖出鸭嘴恐龙化石。
当地盼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旅游经济
20年过去了,梅铺恐龙骨骼化石发掘地现状如何?在梅铺镇党办主任王永亭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距梅铺镇6公里的李家沟村。
沿着狭窄的乡道一路前行,记者没有感受到“恐龙故乡”的一丝气息,放眼望去只有低矮的土丘和油菜、小麦。
在李家沟村村支部书记李国林的引领下,记者在离村支部约百米的地方看到了国家级地质遗迹——李家沟1至2号恐龙化石保护点。相比当初发现时的轰动和光鲜,此时的恐龙化石保护点显得有点落寂,石碑上的油漆大部分脱落,字迹已显示不清。
记者沿途询问附近村民,大家对“恐龙骨骼化石发掘地”这个名号都显得比较淡然。有村民表示,他们现在犁地时还经常犁出一些化石碎片,但是发现恐龙并没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明显改观。
王永亭告诉记者,当初黄万波教授说,将来可根据这里的地形、地貌绘制一幅画,或复原恐龙时代的生态环境。画面将是岸上青山、湖中碧水,群龙嬉戏,有在湖边的,有在岸上的,有在水中产蛋的,很是壮观!这里是最理想的天然恐龙博物馆。“当初大家对此充满希望,然而20年过去了,当初的设想并没有下文。”王永亭说。
李家沟村村支部书记李国林告诉记者,该村和河南交界,具有边贸优势,村里也想过打造恐龙一条街,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却苦于没有资金无法实现。
梅铺镇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恐龙骨骼化石群,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呢?梅铺镇今年初制订的《郧阳区梅铺镇生态文化旅游区概念性规划及重点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给出了答案。《规划》中提到,梅铺镇将在保护遗址遗迹风貌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利用境内独有的古猿人遗址和恐龙化石遗址资源,将其与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旅游完美融合,将文化植于山水,把山水赋予文化,打造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