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裴文中、杨钟健等在周口店
马门溪龙装架复原时杨钟健在现场指导
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
(化石网报道)据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王文元):古生物化石,对绝大部分人而言,是一个充满神秘的未知世界,但对古生物学家来说,却是揭开史前历史的钥匙。
甘肃是古生物化石的富集区,在千余公里,漫长的大地上,到处都有古生物化石,从环县的环江翼龙,到巨齿兰州龙,再从甘肃鸟到刘家峡黄河巨龙。在古生物研究历史上,有个人是无法绕开的,他对古生物化石研究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也最终成为古生物化石研究领域的一代大师。
他就是杨钟健,中国古生物化石研究领域的顶尖大师。杨钟健,陕西华县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地质学系,同年加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3年获得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并前往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古脊椎生物学。1928年回国,主持了河南周口店发掘事务,1936年,当选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
1931年,法国人组织了一个考察团,其目的是对我国华北、西北地区进行考察。当时,法国人为了在中国境内的考察方便,不得不表面上和中国人合作,因而,组建了考察团并取名“中法科学考察团”。杨钟健得以参加这个考察团,在甘肃酒泉等地进行了考察,后来杨钟健还多次参与甘肃境内出土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这段多年前故事,感受古生物学大师和陇上的点点滴滴。
杨钟健发现远方的灯光在向他们靠近
中法科学考察团先是沿着京张铁路一线到了张家口,然后抵达额济纳,再南下进入甘肃酒泉。
他们在酒泉境内遇到的第一个村子名叫“天仓”。这也是他们离开张家口以后遇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村庄。此时,考察团的汽油已经耗尽,大队人马只能原地等候。
他们找了一个空闲的大院,架起了帐篷。而法国人则放起了留声机。这下,可吸引了周围的村民。赶来的村民将他们的营地围得水泄不通。那时,考察队的汽车、照相机等新鲜事物本来就很抢眼球。
现在,又加上了能发出各种声音的电喇叭,就更加吸引周围的人群了。
第二天,杨钟健则借着这个机会,和另一位考察队员、德国人德日进,找了两头毛驴,骑着到距离村庄几十里外的大山中考察地质地貌。这一带似乎就是如今的肃北境内。后来,人们在这一带发现了大量的化石。其中有已经变成石头的鱼化石。果然,第一天,杨钟健他们在村庄北面的山里采集到了一些化石。在地质构造上也有了新发现。这似乎可以看作是后来肃北化石大发现的前兆。
虽然在村庄边扎营,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当地局势依旧不安宁。考察队员们都要轮流守夜。一天夜晚,正好轮到杨钟健守夜,九点多钟,忽然他们看到远方有晃动的灯光,似乎是南面来的汽车。这时,其他的考察队员也发现了灯光,人们将汽车的灯朝南打开,还放了两支窜天猴,为拉汽油的车指引路线。
这样,他们才补充到了燃料,得以离开天仓,进入酒泉。路上,杨钟健他们经过古长城,曾经雄伟的长城,只剩下了残垣断壁。对于这里的地形地貌,杨钟健说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蒙古高原的地形,一直延续到酒泉,而河西走廊南山的地形则是西藏式的。
酒泉文殊山,他发现一种奇特的地质构造
进入酒泉,杨钟健感觉到非常亲切,虽然此地离他的故乡陕西华县已经在三千里之外了。然而,酒泉城内山陕商旅不少,不时能听到陕西方言,这对于在戈壁荒原上跋涉了很长时间的杨钟健而言,无疑有沙漠中遇到清泉般的感觉。
酒泉这时的植被非常好。杨钟健写道:“就酒泉本身看,有泉有湖,附近树木很多,极目碧绿,远山在望,景色颇不恶……”此时,考察团内部多时积累的中法双方的矛盾也在经历荒原之后而爆发。双方争执很大,在酒泉商谈了好几天。
对于杨钟健而言,他只是普通成员,并不起决定作用。他非常希望此行能取得比较好的考察资料。他充分利用时间,对营地周围的地形地貌进行了专门的考察。
到酒泉后,考察团的中方人士从酒泉的驻军那里借了8匹马。他们将马匹分为了两拨,一拨供考察团里几个官员在酒泉近郊游览,另一拨马匹则供他们在考察途中使用。于是,德日进、瑞蒙以及杨钟健等四人便开始了他们在酒泉的科考。
这次,他们主要目的是考察文殊山。这是酒泉附近的一座大山,景色优美,有不少的石窟,地质构造也比较独特。为了方便他们的考察,当地驻军还给他们派了两名士兵。
此刻,正是初夏时节,酒泉城外除了道路以外,到处是一片碧绿,沿途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良田,真有塞上江南的感受。一路上,小溪流众多,他们过了好几道清泉。或许是他们忙于浏览风景的缘故,竟然迷路了,只好向路边村民们问路,当地民风极其淳朴,人们都热情地给予他们指点。为了避免他们再次迷路,还专门给他们带路。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自然的真诚,让杨钟健非常感慨。一路前行,他们过了一条大河谷后,就进入了文殊山了。
进入文殊山,第一眼就是庙宇众多,人烟稠密,这里的确是一个风景名胜之地。不过,杨钟健他们的目的并不在于此。他们想对这里地质地貌进行详细考察。于是,大家分头行动,两人采摘路边的植物标本,寻找要采集的目标。另外两人德日进和杨钟健则进山察看地质构造,实地走访以后,他们才发现,文殊山的形成并非源自于古代的岩层,而是新生代第三纪的堆积,大半是砾岩夹杂泥沙。杨钟健认为,这里的构造非常独特,在全国其他地方没有看到过。不过,天不遂人愿,杨钟健他们在这里没有找到化石。
杨钟健他们在酒泉并没有停留多久,过了几天,考察团内部纷争解决了,他们继续西行了。
杨钟健发现的这套砾岩层被命名为五泉山系
杨钟健不仅在酒泉留下了他的足迹,而且也在兰州等地进行了考察。兰州城边的五泉山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风景名胜。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五泉山还是一个见证了黄河诞生的地方。
在五泉山边,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地貌,那就是红山根半山腰的一处断崖,这里显示的地层是,在红色的土壤之上有一层砾岩层,而它的上面则是厚厚的黄土层。这个比较独特的地貌,是杨钟健首先发现并命名的。
兰州盆地是我国开展古地质研究比较早的地区,1935年杨钟健、卞美年对这里进行过考察,是比较早期的研究对象之一。杨钟健、卞美年他们在皋兰、永登等地进行了野外考察,逐步弄清楚了永登咸水河等地古生物群落,在咸水河群组,建立了西柳沟组、野狐城组、咸水河组及临夏组等地层单元。同时在这些地层内发现了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现在我们回头看看杨钟健、卞美年在五泉山边的发现。正如我们前面所讲,杨钟健发现的砾岩层,以位于皋兰山北麓的五泉山最为著名,故而被命名为五泉山系。
后来人们的研究进一步发现这种地层构造,扩大成为五泉山系,五泉山砾石层(组)等等。有人说,这些砾石层和黄河的形成有关。
杨钟健不仅和兰州五泉山有关系,而且和兰州红古出土的马门溪龙化石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他是让马门溪龙站立起来的人。马门溪龙化石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石油勘探者在红古海石湾马家户沟发现的恐龙化石。后来,四川省合川县马门溪内发现一具比较完整的恐龙。
杨钟健等人把这两个地方发现的恐龙化石,合并装架复原出了完整的恐龙,命名为马门溪龙。马门溪龙是一个庞然大物,从发现的骨骼上来看,合川马门溪龙长达22米,高达4米。它在活着的时候体重达到40吨到50吨,仅是脖子的长度就达到9米。
1973年,我省合水县发现了黄河古象化石,杨钟健先生闻讯后非常兴奋,还专门赋诗一首,以为纪念。他的诗是这样的:史前古象视力差,狂走失足埋荒沙。石化不计年与月,一朝引动考古家。每块遗骨尽心采,最后移运几多车。不辞辛苦精修理,启取骨骸与齿牙。
如今,人们通过杨钟健留下的记述,曾经的点点滴滴,能清晰地感受出,为中国古生物学的发展他们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