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6年7-9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
(化石网报道)据新疆经济报(张迎春):汽车沿着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阔依塔斯村一直向东南方向行驶,一片巨大的山体中,有一个通天洞遗址。6月至8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军带领的考古工作队在这里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四五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迹,填补了新疆旧石器考古的空白。
“经过两次发掘,我们发现遗址一个洞穴里的文化积层从早期铁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一直到旧石器时代,可以将年代推至四五万年前。一共发掘出了2600余件石器、哺乳动物化石、陶片、铜器等遗物以及火塘、灰坑等痕迹。其中石器数量占到了三分之二,还有出土的羊、棕熊、鸟类动物化石,保存良好,为研究古人类生存环境、狩猎方式、采集行为以及古人类食物来源和种类等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16日,于建军指着眼前的洞穴里的遗迹向现场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介绍,这处洞穴附近,他们还发现了更大范围的遗迹,超出了他们之前的预想,大概有18个洞穴,让他们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不像去年一样只局限在洞穴里,而是延伸到更多的洞穴以及周边环境,这种大面积而又丰富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在我国极为罕见。
当天,自治区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举办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的60多名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现场考察了通天洞遗址,并就该遗址的价值意义展开探讨。
专家学者认为,四五万年以前,这里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他们居住在一个个洞穴里,用石头打制石核、石片等工具,进行狩猎或采集食物。通天洞遗址跨越时代很大的文化堆积、丰富的出土文物,为研究东西方早期人类迁徙与旧石器文化交流、早期东亚现代人起源、人群迁徙及人类行为、古环境演变等课题,提供了重要材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更重要的是,这处发现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证明和文化支撑。
据了解,2016年7月至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建军带着考古队员对其进行了第一次的考古发掘。3个月中,为提高发掘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他们使用无人机对遗址区域进行不同角度的航空拍摄,全方位地进行文化信息采集,通过物探掌握地下土质,用电脑软件建立遗迹的三维模型,准确地找到了遗迹、遗物之间位置关系,最后发现这里有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等不同史前时期的文化堆积,出土400余件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陶片、铜器等遗物。此次更大规模的发掘和更多文物的出土,让他们对这处遗址的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之前报道:新疆通天洞遗址出土石制品 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明显
(化石网报道)据都市消费晨报(赵梅):上万年以前,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就有人类活动。他们居住在石洞中,用石头打制石核、石片等工具,可能还用石制工具狩猎或采集食物。
12月17日,记者从2016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上了解到,今年7月至9月,考古人员在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469件石片、石核和动物碎骨化石等遗存。结合周边考察,考古人员初步认定通天洞遗址的年代上限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初,甚至可能更早。据悉,这是新疆首次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研究旧石器时代古人类迁徙、早期东亚现代人起源、古环境演变等课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
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于建军介绍,通天洞遗址是2014年8月,新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北疆文物认定组前往吉木乃县工作时发现的。
通天洞遗址由数个洞穴组成,洞顶有大面积火烧形成的烟炱痕迹,2014年-2015年,考古人员前期勘察时,曾在洞口及洞前斜坡采集到夹砂灰陶、红陶片及石杵残件,陶片上的刻划纹、戳刺纹等纹饰,与切木尔切克文化、阿凡纳谢沃文化同类器物的陶片纹饰一致,据此初步认定,该遗址最早可能是青铜时代古人类生活居住的遗址,距今4000多年。
然而,今年7月通天洞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后,考古人员却发现,这里不仅有青铜时代遗存,还有铁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不同史前时期的文化堆积,“这说明这里早在上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了”。
据于建军介绍,此次出土的汇聚刃刮削器、勒瓦娄哇石核与石片等石制品,风格与同类型莫斯特文化石制品风格一致,呈现出较明显的旧石器中期向晚期过渡阶段的文化特征,“这个发现在国内旧石器考古中极为罕见,而出土的动物化石,也为研究古人类生存环境、狩猎方式、食物来源等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
莫斯特文化是欧洲、西亚、中亚和东北非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约始于15万年前,盛行于8万——3.5万年前。其典型特征是:使用修理石核技术(勒瓦娄哇技术和盘状石核技术),典型器物是用石片精心制作的边刮器和三角形尖状器。此外还有凹缺器、锯齿状器、石球、钝背石刀和小型手斧等。该文化的遗址多是洞穴遗址,遗址中常常出土大量兽骨。
之前报道:新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考古发掘获阶段性重大成果
(化石网报道)据新疆文物局(于建军):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6年7-9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这是新疆地区首次发现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填补了新疆旧石器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国旧石器考古的重要发现。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东西方早期人类迁徙与旧石器文化交流、早期东亚现代人起源、人群迁徙及人类行为、古环境演变等课题,提供了重要材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通天洞遗址为洞穴遗址,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吉木乃县“神石城”景区内。遗址地层清楚,文化遗存和伴生动物遗存丰富,文化面貌原始、独特。有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等不同史前时期的文化堆积,出土400余件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陶片、铜器等遗物。
石器质地多为硅质岩和石英岩两种。从石器组合看,所出土的汇聚刃刮削器、勒瓦娄哇石核与石片等石制品风格与同类型莫斯特文化石制品风格一致,呈现出较明显的旧大陆西侧、旧石器中期向晚期过渡阶段的文化特征。这个发现在中国旧石器考古中极为罕见。而出土的动物化石,保存良好,为研究古人类生存环境、狩猎方式、采集行为以及古人类食物来源和种类等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
此次发掘利用无人机航空摄影,精准展示遗迹、遗物间的位置关系,通过软件建立各遗迹的三维模型,强化全方位信息采集。在自治区文物局的协调下,吉木乃县委、县政府及时将通天洞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遗址保护范围,完成草场置换,聘请多名文物看护员协同保护遗址,筹措资金,设立安防设备。
考古队员就地开展《文物保护法》宣传工作,向当地群众倡导“考古是当地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之一”的观念。同时,初步计划在通天洞附近建立遗址保护工作站,站内设临时展陈室,对当地群众及游客开放。通过这些措施,打造吉木乃县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金色名片”,提升该地区旅游业的知名度,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天洞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已与北京大学、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初步达成合作研究的意向,拟进一步开展动物考古、环境考古、年代测定等专项课题的学术研究,集合各学科优势,推动学术研究与成果运用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