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查干诺尔龙发现记:1983年蒙古汉子到博物馆称在山坡发现巨龙骨骼

发布时间:2018-03-16 作者:
来源:
分享:




查干诺尔龙发现记:1983年蒙古汉子到博物馆称在山坡发现巨龙骨骼
 
(化石网报道)据呼和浩特晚报(李蒙):恐龙,是生活在远古的大型生物,在没有人类的地球上,成为地球的霸主。它们巨大的体型让人为之感叹,而它们的突然灭绝也勾起人类探索的欲望。内蒙古博物院已经发展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心,其中以中生代白垩纪恐龙和新生代哺乳为主的古生物化石蜚声中外。体长26米的巨型蜥脚龙——查干诺尔龙便是内蒙古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蒙古汉子发现巨型骨骼

查干诺尔龙,生活于距今约1亿3000万年的白垩纪早期。体长约26米,抬头可达12米,1985年发现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查干诺尔碱矿。 它属于爬行纲、蜥臀目,圆顶龙科的一个新种。是目前亚洲已修复装架起来的白垩纪时期最大的恐龙。

这条恐龙全身百分之六十的骨骼化石保存良好。它的头骨后部、牙床、牙齿、部分颈椎,大部分背椎和尾椎、左肩胛骨、左侧腰带,四肢骨骼等化石保存比较完整。从查干诺尔龙形态可以看出,它呈现出蜥脚类恐龙最显著的特征,头小、牙齿呈勺型,脖子长、尾巴长,身驱庞大四肢粗壮,四足行走,以植物为食,生活于陆地。

1983年初,一个面色红润的中年汉子,气喘吁吁地来到内蒙古博物馆(现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护管理部,用生硬的汉语夹杂着浑厚的蒙古语激动地说:“我看到一条巨龙的尼如古恩耶素(蒙古语意为脊梁骨)躺在山坡上,长达几百米!”

听到这位汉子的形容,工作人员都很震惊,于是详细的询问了这位蒙古族汉子。得知他是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牧民,放牧时在查干诺尔碱矿一带发现了零零散散的大片骨骼化石。骨骼化石呈棕红色,而且很巨大。他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骨骼化石。当地的老人对他说:“这是龙的骨头。像这样巨大的骨头应该是真龙天子的骨头,但是到底是哪一位天子的骨头我也说不清。”为了搞清是哪个皇帝的龙骨,并且能为国家收藏,他专程来汇报情况。

听了他的介绍之后,工作人员告诉他:“您说的骨骼是古代动物的骨骼,它不是神话传说中的龙的骨头。古代人民崇拜的龙,实际上是动物集合的产物,这样的动物在自然界中从未存在过。您看到的那个脊梁骨,应该是恐龙的骨骼。”由于当时是冬季,没能马上开展发掘工作,但内蒙古博物院立马派出专业人员到查干诺尔碱矿进行了勘探,并且掩埋了暴露的骨骼化石。

长达六个月的发掘工作

1985年,内蒙古博物馆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派出专业考察发掘人员来到恐龙化石发掘现场——查干诺尔碱矿矿区,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勘察、测量、发掘工作。古生物学者李荣(已故)等人在锡盟文物站有关人员的配合下,到现场进行了长达六个月的发掘工作,采集发掘出一些大型的脊椎动物化石,随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著名恐龙研究专家董枝明先生研究鉴定,认为它是生活于距今大约1亿3000万年的白垩纪早期的大型蜥脚类恐龙。

恐龙化石产地位于矿区西南部,由于经过多次自然搬运,化石分布散乱,在几公里的范围内,均能找到这具恐龙骨骼化石的遗骸,主要发掘地点约为400余平方米。恐龙化石埋藏于距今1亿2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早期砂质泥岩层中,由于矿物质的填充,呈棕红色,质地十分坚硬,虽然大多残破缺失,但是骨骼的微细结构仍然清晰可辨,主要有:枕骨、牙床骨、牙齿、颈椎、背椎、尾椎和较完整的肩胛骨等。这些个体庞大、数量集中、部位相对齐全的骨骼发掘出土,在内蒙古恐龙化石发掘史上还不多见。经过古生物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鉴定,认定这是一具从未发现过的巨大恐龙化石,属蜥脚龙类圆顶龙科中的新属种,命名为查干诺尔龙,生活时代为中生代白垩纪早期。

由于化石采集于查干诺尔,所以命名为“查干诺尔龙”。查干诺尔蒙古语的意思为(白色湖泊)。这条恐龙在经过两年的修复,装架于1987年8月1日,体长26米,背部高6米,胸宽3.3米,抬头可达12米高,相当于4层楼房那么高,查干诺尔龙首度亮象,以其威武的雄姿征服观众,引起轰动,令世人瞩目。如此巨大的蜥脚类恐龙目前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这具世界罕见的恐龙化石骨架,成为迄今发现的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骨架。

神奇的古生物

查干诺尔龙生前体重据相关专家推断可达三、四十吨重。大家都知道恐龙是终身生长的群居动物,它们从一颗颗小小的蛋中孵化出来,长成如此的庞然大物,一生要吃多少的植物,真是令人难以想象,有学者从营养学的观点推测,一只重达40吨的恐龙,要维持一天的生存,至少也要吃300公斤的植物。而当时全球气候温暖湿润,河流湖泊纵横,大部分地区生长着石松类、有节类、蕨类和苏铁、银杏、松柏类等种类丰富的植物并形成大片的沼泽森林,无疑这种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恐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使它们得以迅速生长,繁衍后代。因此,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恐龙达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特别是在侏罗纪晚期,出现了30多米长,几十吨重的蜥脚类恐龙,成为恐龙王国中的“巨人”。

而在距今一亿多年前的查干诺尔地区,是一个波光粼粼的大湖泊,湖中栖息着腹足类、瓣鰓类、鱼类等丰富多彩的海生动物。湖岸生长有苏铁、银杏、松柏、蕨类等繁茂植物,成群结队的查干诺尔龙和其它恐龙怡然地生活着。从查干诺尔龙的身体结构可以看出和其它蜥脚类恐龙相似,它的牙齿不大,4cm左右,前后有棱,呈勺状,只适合吃嫩枝鲜叶。它的脚掌很宽,四肢呈圆柱形,特别粗壮,如我们常见的大象一样,这样才能支撑起它那笨重的身躯。查干诺尔龙身体是前轻后重,颈椎是比较轻的,从背椎开始逐渐加重,而脊椎骨上的神经棘也是由前向后逐步增高,到腰带之前达到最高高度,韧带和筋键交织于这些神经棘之间,这样就加强了背部的力量,并且它的神经棘上有许多突起,为肌肉提供了较大的附着面,增加了拉力,而且脊椎骨的椎体和神经棘的两旁都有蜂凹,这样就减轻了骨骼的自身重量。所以蜥脚类恐龙的骨骼结构为仿生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独特的生存特质

学者通过对比发现,蜥脚龙类恐龙的脑子(俗称前脑),在所有恐龙中按比例是最小的,估计还不足500克,但恐龙学家研究他们的骨骼后推测出,在他们腰带(骨盆)部位,长有一个比脑子大的脊髓节(神经球),把它称为恐龙的第二个脑子也称为后脑。推测它的前脑负责指挥颚骨的动作,接受感觉信息,再通过脊髓把信息传递到第二脑(神经球)来指导后肢活动。如此庞大的恐龙,就这样在这两个脑子协调配合下既能轻松地吃到美味的食物,又能及时躲避食肉龙的袭击,在这个得天独厚的环境中轻松自如地生活着。

虽然恐龙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生存优势,但当我们再次抬头仰望“查干诺尔龙”骨架时,也不禁深深地感叹,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也是如此的残酷,既能造就出如此神奇的动物,也能把它们毁于一旦,昔日恐龙的成员种类繁多,模样千奇百怪,曾生活于据今约2亿2000万年至6500万年(三叠纪中晚期至白垩纪末期),足迹遍布于地球的各个大陆。他们曾统治地球长达1亿5000万年之久,最后在距今约6500万年灭绝。目前恐龙灭绝说有上百种说法,但归根结底的因素还是生存环境和气候恶化,最终导致恐龙王国覆灭。

恐龙的灭亡,我们人类应引以为戒,爱护和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