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2》掀起“恐龙热” 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为您揭秘真实的恐龙世界
(化石网报道)据“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钟艳平):近日,“侏罗纪系列”全新篇章《侏罗纪世界2》登陆全国超500家IMAX影院,中国恐龙迷们终于与他们期待已久的“爱宠”们见面了。导演团队特地采用全新的拍摄手法,给大部分片中出现的恐龙都制作了相当逼真的机械仿真恐龙模型,以还原一个真实的恐龙世界,让这些恐龙在IMAX大银幕上“复活”。电影里的恐龙世界和真实的恐龙世界是否一样?恐龙真的已经灭绝了吗?新华网特邀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为您揭秘真实的恐龙世界。
新华网:近日,《侏罗纪世界2》掀起了一场“恐龙热”,您觉得电影中描述的场景与真实的恐龙世界相同吗?
王原:《侏罗纪世界》系列电影从第一部上映以来,就点燃了诸多影迷的热情,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我认为电影呈现的内容和我们研究的恐龙真实形象存在一些区别,但也有些恐龙形象是专家们比较认可的。
例如,《侏罗纪世界》系列电影里多次出现过一个迅猛龙的形象,其集威猛与机智于一身,身高约2米,冷酷的鳞片遍布全身,惊骇程度与战斗指数惊人,尖爪点地、踱步猎杀的碾压级实力令人不寒而栗。但真正的迅猛龙身高仅七十公分左右,且其身披羽毛而并非鳞片,这与电影里的形象存在一定差距。迅猛龙在中文翻译里还有一个名字叫伶盗龙,这个名字更符合它的形象,小型、伶俐、敏捷。
当然,电影里也有一些恐龙形象是学者们比较认可的,例如三角龙、腕龙等,这确实是现实中几亿年前的恐龙形象。
新华网:您认为,“恐龙灭绝”这一说法是否准确?恐龙真的灭绝了吗?
王原:“恐龙灭绝”这一说法并不完全准确,现在很多专家认为,恐龙没有灭绝,天上飞的鸟类是它们未亡的后代。
“恐龙灭绝”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持有的观点,而且还有一些确凿的证据佐证。在距今约六千六百万年前,一个巨大的陨星撞击了地球,撞击的灰尘扬到空中,形成了一个尘埃球将地球包裹起来,尘埃球阻挡了太阳光的照射,导致一些植物很快枯萎,因而植食性恐龙面临死亡,紧接着肉食性恐龙以及很多大型恐龙都陆续灭绝。
1996年,第一个长有羽毛的恐龙化石中华龙鸟化石被发现,它身上长有约0.8厘米的细丝状皮肤衍生物,被认为是鸟类羽毛的起源,可实际上它的一些骨骼结构都是恐龙的骨骼结构,甚至它和鸟的亲缘关系还挺远。于是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猜想和假说,认为鸟类是从恐龙演化而来,但当时缺少准确的证据来证明。后来很多的北票龙、千禧中国鸟龙、羽王龙、盗龙、尾羽龙等带羽毛的恐龙化石陆续被发现,证明鸟类是由小型恐龙演化出来。
如果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那么“恐龙灭绝”的观点就不成立了。现在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恐龙没有灭绝,鸟类是它们未亡的后代。六千六百万年前的陨石撞击地球,并非造成了所有恐龙的灭绝,它只是造成了非鸟恐龙的灭绝。
新华网:目前,我们能否根据DNA提取的方法,来复活恐龙以及其它古生物呢?
王原:现在的技术水平还无法复活恐龙以及其它远古生物,因为恐龙的DNA在漫长的年代中已经降解,即使保存下来,如何将它们组装成染色体并植入细胞中进行表达,也是一大难题。
恐龙死亡之后,身体会发生腐败,那么它身体细胞里的遗传物质会随之降解,时间越长降解的越多,因此提取完整的DNA非常困难;也有人问是否能复活猛犸象,因为有些猛犸象在冻土里被发现,尸体保存良好,DNA保存情况相对较好。但现实情况中,目前的技术水平还无法复原远古生物。我觉得,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完成复原远古生命这样一个奇迹般的壮举。
新华网:您认为,目前我国古生物研究水平如何?相较于国外处于怎样的水准?
王原:我国地大物博,各个时期的地层在我国几乎有所保存,其中相关地层的化石存留也是很好,因而我国是古生物化石资源大国。依托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国的古生物学研究逐渐趋于世界领先地位。
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就是蜚声世界的古鱼类学家。她长期从事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曾获得国际古脊椎动物学界最高奖“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还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他2010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这些都显示了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
新华网:您认为,古生物学研究对于人类而言有何意义?
王原:“人类从哪里来?人类是怎么演化而来?人类会向哪里去?”我觉得这都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古生物学对于人类演化历史研究,可以提供很多现实的证据。
我们研究从鱼到人的演化过程,探索灵长类动物到古猿到人类的演化进程,甚至永无止境追溯到地球生命的起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古生物学能提供很多的科学素材,揭开人类起源之谜,推动科学进步发展。
此外,古生物学和能源亦有很大关联,包括天然气、煤炭等都是与古生物相关的能源,所以古生物学研究对于能源的挖掘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