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中国古动物馆小达尔文俱乐部成立20周年赴辽西科考

发布时间:2018-07-15 作者:
来源:
分享:


中国古动物馆小达尔文俱乐部野外活动(资料图)
 
(化石网报道)据北京晚报(蔡文清):5岁的小朋友计源东是“小达尔文俱乐部成立20周年赴辽西科考团”中年龄最小的成员,这个大大眼晴有着两个可爱小酒窝的男孩是个恐龙迷,说起儿子与恐龙的故事,孩子爸爸如数家珍:家里有面恐龙化石墙、书架上的绘本很多都与恐龙有关、一些古动物学方面的大部头留着再大点研究、只要有野外科考的机会都不想放过……

最让计源东和家人难忘的是去年暑假参加中国古动物馆一带一路“探龙记”科考,那次甘肃之行前后10天,既有在敦煌研究院壁画保护研究所跟随专家修复壁画,也有徒步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在专家带领下探究其科学成因,一路上穿越戈壁、沙漠、沿途的丹霞地貌让人叹为观止,最后抵达马鬃山戈壁科考营地,那里到处是恐龙遗迹,巨大的恐龙脚印、散落的恐龙化石、一块块的恐龙胃石,震住了首次参加科考的家长和孩子。“那次我带回的宝贝特别多,后来还带到了一些到幼儿园,小朋友们都喜欢,班里我们班已经有好几个小朋友都是恐龙迷了。” 计源东骄傲地说。

这次带着小达尔文俱乐部成员来辽西科考的是中国古动物馆副馆长张平。张平告诉记者,成立于1998年6月的“小达尔文俱乐部”让中小学生有一个亲身体验、近距离接触古生物学的平台,摆脱枯燥的书本知识,强调实践和动手能力,及时了解我国乃至国际最新古生物学成果,从小积累对化石和生物演化研究的兴趣,使俱乐部成为培养中国未来科学家的摇篮。

自成立以来,中国古动物馆的“小达尔文俱乐部”科教系列活动已经在全国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评奖中获得多项荣誉。今年3月,小达尔文俱乐部还入选了“首都国际科教品牌计划”并名列榜首。这个暑假,中国古动物馆还会继续举办马鬃山“一带一路”科考活动,让古生物爱好者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乐趣。

担任此次辽西科考的随队科学家是有着“中国翼龙研究第一人”之称的著名古动物学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教授,他是当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热河生物群课题组”辽西队队长,在辽西这片古生物热土上连续科考十多年,熟悉这里的每一片地层,很多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化石就出自于他和他和团队。

现在的辽西,古生物化石已成为当地一张亮眼的名片,当年的多个化石发掘现场已被保护起来。在发掘现场原址上建起来的道虎沟古生物化石保护馆有着恐龙蛋的外型,里面满是化石的山体,这里有着亚洲第一大地质剖面,保护着古生物化石岩层剖面,包括鱼类、鸟类、昆虫类、爬行类化石和植物化石,展现着一亿五千万年古生物的种类和形态。站在笔直的坑壁边向上看,各色岩石像一杯鸡尾酒,灰白黄褐层次分明,岁月像一支神笔,为侏罗纪、白垩纪以及各种年代涂上不同的色彩。

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孩子眼睛里满是新奇,他们围在汪筱林教授身边听他讲解当年的发掘过程,有关地层的知识、科学家如何寻找化石等有趣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播洒进孩子们心里。更多时候,汪教授需要回答这些小科学迷们抛出的一个个问题,边走边讲,边看边学,在悠远的时空里与亿万年前的生命对话,这些小科学迷的暑假可谓意义不凡。

更让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是野外挖掘,来到辽西这个古生物化石富集地,孩子们都憋着心想带几块满意的化石回去,一到挖掘现场便拿着科考锤戴着护目镜投入“工作”。当然恐龙化石不可能随随便便找到,现场更多的是叶肢介、狼鳍鱼等小型古生物的化石,想想这些以前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的或在书本、文献、电视上看到的化石居然能亲自在野外发掘找到,大家都非常兴奋。

“汪老师,这里的石头不像石头,更像是我吃过的千层酥。”一名小学生模样的小队员问道。确实如此,脚下的这片片石头呈灰白色,像一页页的书,薄薄一层,拿地质锤轻轻一敲便应声而裂,甚至拿手指都可以掰开,有几名幸运的队员就是在这一敲一掰中,完整的狼鳍鱼化石“破石而出”,收获了一片惊羡声。汪筱林告诉大家,这里是典型的湖泊沉积,1亿多年前这里植被茂密,湖泊纵横,但一次又一次的火山喷发,改变了周围的环境也凝固了众多的生命。在这里生命的美丽和悲怆同时呈现,亿万年前的故事在它们重现天日的刹那化茧成蝶。

一个下午的野外挖掘结束了,不管家长还是孩子,每个人的背包都变得沉甸甸的,真可谓满载而归。一个孩子追上队伍最前面的汪筱林教授:“汪老师,以后考大学我要当您的学生,也要当一名古生物学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