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古生物学家在帕米尔高原进行化石发掘

发布时间:2018-09-06 作者:
来源:
分享:


古生物学家在帕米尔高原进行化石发掘
 
(化石网报道)据光明日报:8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9名队员和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5名队员组成的中科院古生物考察队抵达喀什,准备进入帕米尔高原深处进行考察。此次科考是2017年启动的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组成部分,由古脊椎所的吴飞翔博士担任野外队长,他近年来多次组织实施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区的科学考察,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此次我参加了第一阶段的野外工作。周浙昆研究员和苏涛博士带领的版纳园古植物研究团队跟我们合作密切,将古植物研究与古脊椎动物化石紧密结合,为青藏高原研究提供了更多关键的证据。

我们循着与盖孜河相反的方向,向帕米尔深处的塔什库尔干进发。一路上,风景变幻,从盆地里的开阔舒缓转向山峰的澎湃激烈。一座座山峰不仅高耸入云,还用不同的缤纷色彩装扮着,特别是奥依塔克的古近纪砂砾岩,简直就是一片火焰山。随着道路的延伸,那些金字塔尖顶一般的角峰扑面而来。一座完美对称的雪峰在旗云的一侧遮掩下若隐若现,我们知道那是海拔7649米的公格尔峰。最精彩的华章接踵而至,我们完全没想到在万里无云的洁净蓝天背景映衬下,倒影在喀拉库勒湖面的慕士塔格峰展现的不是君临天下的雄伟,而是低调含蓄的妩媚。

这里的少数民族同胞待我们热情而亲切。我们在毡房附近小憩,主人就会走过来,播放优美的乐曲,孩子们立刻跳起欢快的胡旋舞。我们一位队员的小包遗忘在草原上,牧民捡拾后翻到里面的手机号码,马上打来电话,并且在队员乘车从100多公里外赶回的时间里一直等在原地,毫无要求地完璧归赵。

我们的工作非常顺利,第一天我们就发现了有大量小型叶片的植物化石,有些叶片化石的叶脉结构都保存得非常清晰。昆虫化石随之出现,翅足俱全的蚊类尤其丰富。吴飞翔找到了我们最期待的鱼类化石。这应该是一条完整的高原鳅,它的骨骼都还覆盖在一层薄薄的围岩之下,但一列椎体显著突起,我们将把它送回实验室后进行精细修复。我们相信,此次发现的一系列重要化石将为探索青藏高原,尤其是帕米尔地区的地质历史提供关键的科学证据,将更清晰地描绘出生物与环境演化的精确细节。

在科考中,发生的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塔什库尔干是塔吉克族自治县,瓦恰乡也是塔吉克族同胞的聚居地。不时有村民路过我们的工作现场,饶有兴趣地观看,他们热情地微笑,但并不与我们交谈,因为知道我们完全不懂塔吉克语。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位表情严肃的塔吉克中年汉子,他用塔吉克语和我们说话,可惜我们听不懂。这时几名会讲普通话的中学生围拢过来翻译,我们才得知,他是乡上的护林员,担负着监管林草、保护环境的职责,看见我们在这里扰动了岩层,就赶快过来制止,并要求我们立刻离开。他还给我们看了两本用塔吉克语写的手册,意思是有法可依、执法为公。可见,生态文明的理念得到了大家的拥护,已经深入人心。

我们首先表达了对护林员认真态度的由衷敬佩——只有这样认真负责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才能越来越好。当然,我们的化石发掘是在制度规章下进行的,事先就向相关部门进行了报备,并获得批准。我们给他看了批文,他拨打联系电话进行了核实。我们也向他表示,我们采集化石只会扰动很小的范围,并且在工作结束后将会回填,尽可能地恢复原貌。这下护林员高兴了,还热情地把我们拉去工作点附近的村民家做客,说那是他的亲戚。

第二个小故事,是挖掘中,古脊椎所和版纳园开始了“竞赛”。

在瓦恰工作的最后一天,我半开玩笑地说,今天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才能收工:找到5条鱼化石,至少干到6点钟,因为从挖掘地点到驻地要开两小时车。上午我们采集到了丰富的植物和昆虫标本,鱼类也采集到4条。但到了下午,鱼类化石就再也找不到了。到了5点55分,周浙昆老师就迫不及待地宣布:根据植物化石的发现情况,版纳园领先古脊椎所,将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就在这时,欢呼声忽然传来,古脊椎所硕士生毕黛冉发现了第5条鱼。这是一条完美的鱼,没有围岩覆盖。于是,我们决定再工作半小时。很快,博士生张晓晓发现了一条鱼的尾部化石。而就在“加时赛”即将结束的时候,欢呼声再次响起:我们又找到一块新的标本,而且能跟刚才那段鱼尾完美地拼合在一起。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句号!(作者:邓涛,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