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闽台两地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交往

发布时间:2018-09-09 作者:
来源:
分享:


闽台两地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交往
 
(化石网报道)据福建日报(谢海潮):近年来,闽台两地考古学者发现的旧石器、新石器等遗址、遗物,证实了远古时期闽台经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福建省文史馆文史研究院副院长欧潭生认为,随着考古调查发掘工作的深入,闽台两地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关系会愈来愈明显地昭于世人。

五六千年前的分离

台湾海峡为浅海区,一半以上的水域深度在50米左右,最深处不超过100米。台湾以东10余公里的水域深度100米以上,再往东100公里处便是4000米以上的太平洋深海。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窄,略呈纺锤状,东部为断层型,西部为凸起型,北部为谷湾沉溺型,南部为珊瑚暗礁型。

这些说明了什么?“台湾与大陆原为连体,台湾东海岸才是大陆架的边缘。”欧潭生说,后因地壳运动出现台湾海峡,才将闽台两地割开,其最窄处只有130公里。

台湾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家林朝棨在《台湾一百万年以前之野兽》一文中指出:台湾西部地区出土的剑齿虎、剑齿象、普通象、犀牛、野牛、野猪、大角鹿以及大陆独有的“四不像”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证明,这些古脊椎动物都不可能游泳过海,而是远古时期沿着大陆架迁徙到台湾的。

目前发现台湾岛上有64种兽类源于大陆,台湾的树种与大陆东南沿海相同者多达67属、81种、1个变种。台湾中央山脉大理石中所含纺锤虫、希氏虫、瓦氏珊瑚等化石都与华中、华南二叠纪地层中的同类化石相同。台湾本岛酸性火成岩体与闽、浙两省相同。台东大南澳片岩中的石灰岩层与华中、华南古生代晚期海相地层中的石灰岩层相同。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赵希涛曾经指出:中全新世中期,发生了世界范围的大海浸,台湾海峡两岸也不例外。在海峡西岸,这次海浸淹没了闽江、九龙江等几乎所有河流的河口与海湾,使一系列基岩山、丘成为与大陆隔离的海屿。其形成年代在距今6000年和5000年间,可称黄隆期海浸。

引述赵希涛这一观点,欧潭生认为:台湾与大陆分离,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入台的“东山陆桥”

正因为台湾与大陆原是连体,在闽台之间动物可自由迁徙,植物可互相传播,故欧潭生认为“人类更可自由往来”。

台东县长滨乡旧石器时代遗址,曾出土6000多件石器和100多件骨角器,被命名为“长滨文化”,其基本类型与制作技术在湖北大冶石龙头、广西百色上宋村两处遗址的砾石砍砸器中能找到共同点。

福建清流县沙芜乡洞口村狐狸洞内发现的一枚古人类(“清流人”)牙齿化石,年代距今1万多年,与台湾“长滨文化”主人的年代相当,且都以洞穴为活动场所。在东山县采集到的一块古人类肱骨化石,经鉴定其年代略晚于“清流人”,被命名为“东山人”。

漳州郊区所发现的旧石器地点群,年代应为旧石器时代末期,距今1万多年,其出土的数百件细小石器与台东县长滨乡潮音洞出土的数百件细小石器石质相似、制法相同(都是锤击法)、时代相近。

这里的上层红黄色砂质黏土中发现的石器类型多样,有尖状器、雕刻器、尖箭镞、直刃刮削器、凸刃刮削器、凹形器,可谓“丰富多彩、加工精细,实属我国东南部最精彩的石器地点群”。欧潭生说,其中尖箭镞和凹形器最富地方特色。尖箭镞可能用于狩猎,但比通常认为的箭镞要厚一些,更具原始性;凹形器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凹刃刮削器,后者据石片的原形顺其自然地修成刃缘,而漳州凹形器显然是有意打成一个具有圆形缺口,再经仔细加工而成的,可做抛光工具。

“细小石器都以锤击法制作,不同于北方的压制法。”欧潭生说,这种小石器应该是适应沿海以渔猎为主,兼营采集的原始经济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广大海域岛屿中均有发现。

这些地点,之间有何关联?经过研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玉柱等专家认为,中国旧石器文化和古人类分布的地点比较集中在北回归线至北纬26度之间的华南地区,即在西起云南、东到台湾的范围内,而闽南和“东山陆桥”是古人类跨越海峡进入台湾的必经之地。

从福建东山岛东南,经澎湖浅滩、台西浅滩到台湾本岛,有一条水深不过40米的“陆桥”,“东山人”就是在这“陆桥”的左端被发现的。1万多年前,“东山人”就是经过“东山陆桥”进入台湾的。

闽台特有的凹石

闽台新石器文化中,考古学者经常引用的有肩石斧、有段石锛的共同关系,是闽台考古文化关系密切的佐证。有观点认为,有段石锛起源于长江下游地区,有肩石斧起源于珠江三角洲,欧潭生认为,其传播的途径必然是先福建、后台湾,而“两岸凹石工具的研究,更证明了闽台先民共同的‘讨海经济’生活”。

凹石是一种加工贝类的工具,只有沿海地区才有。台湾已出土数以千计的凹石标本,福建云霄县墓林山遗址也发现150多种凹石。在出土凹石的遗址中,都有很厚的贝壳堆积。金门富国墩遗址以血蚶为主,台湾鹅銮鼻第二史前遗址中出土的贝壳经鉴定有夜光螺、银口螺、珠螺等12种。从动物遗骸估算,贝类占69.47%,龟类占21.97%,兽类占8.41%,鱼类占0.15%。这组数据反映了“采贝经济”在生活中的比重。

“凹石是闽台考古文化中独特的石工具,其他地区没有,而且也仅分布在海峡两岸的滨海地带。”欧潭生认为,这说明新石器时代的闽台文化同属于以“采贝经济”为主的海洋贝丘文化。

福清东张遗址发现稻谷遗迹,台湾凤鼻头遗址陶片上有稻米的遗留,说明当时的闽台先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即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闽台两地同步进入了农耕社会。

原本连在一块陆地上的闽台,即使隔海相望后,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也从未隔断。欧潭生认为,独木舟是远古人类渡海到台的交通工具。先民们熟悉海洋、驾驭海洋,共同创造了两岸同根同源的灿烂文化。

在一次学术交流活动中,欧潭生与台湾考古学者臧振华有过面谈,发现台北十三行遗址出土的陶片,有片是典型的闽侯黄土仑文化印纹硬陶,纹饰为变体云雷纹,类似小蛇的盘曲状,与先秦闽族崇蛇信仰、蛇为图腾的习俗有关。他确信,“闽台考古文化的相似性和互相影响,反映了闽台远古文化的交往源远流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