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昌江信冲洞动物化石发掘现场。陈若龙 翻拍
熊猫犬齿化石。陈若龙 摄
红林采石场一角。陈若龙 翻拍
(化石网报道)据海南日报(尤梦瑜):11月10日,海南人民热切期盼的两只国宝熊猫贡贡和舜舜平安抵达海口,等待他们的是琼岛人民的热情迎接以及富有海岛风情的“新家园”。这是大熊猫首次落户琼岛。
今天,人们可以在动物园里看到憨态可掬的萌萌的熊猫,事实上,早在距今约40万年至60万年前,海南岛上就曾有熊猫出现,沧海桑田,经过数十万年的沉淀,有关史前熊猫的信息都“凝聚”在了一颗小小的熊猫犬齿化石上。如今,这颗珍贵的犬齿化石被摆置在省博物馆“方外封疆”展厅内,与其他多种古动物化石一起,向人们讲述海南的史前故事。
11月11日,海南日报记者专访了省博物馆原副馆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任所长郝思德,当年正是他邀请中科院的相关专家对这颗熊猫犬齿化石进行鉴定,他本人也参加了多次海南史前考古工作。对海南史前文物如数家珍的郝思德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颗熊猫犬齿化石的“前世”与“今生”。
红林农场采矿的意外发现
红林农场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东侧,农场中曾有一处洞穴。2003年,红林农场的工人们在进行采矿工作时,发现了一些“不是石头”的“石头”。随后,昌江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考察,并将这近20件化石带回了县博物馆。
2006年,为了配合大广坝灌渠工程的开展,郝思德带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伍前往昌江七叉镇西南侧的信冲洞进行考古挖掘,在这里,队员们又发现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随后,一行人在县博物馆对挖掘出土的化石进行初步的整理,而就在这次整理工作中,昌江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邀请郝思德和队员们对3年前红林农场出土的化石一并进行鉴定。
“考古学是一项科目细分非常严谨、精细的学科。为了让鉴定更加准确、权威,我们特意邀请了当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黄万波老师前来昌江一起鉴定。”郝思德告诉海南日报记者,黄万波专注于第四纪哺乳动物研究,当时,对于一些较难确定的动物化石,黄万波将其带回北京并邀请多位专家一起帮助鉴定。也正是这一次的鉴定,确定了红林农场出土的化石中有一件为熊猫犬齿化石;信冲洞遗址出土的化石中有一件为巨猿化石。
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出土化石堆积底层土壤的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可初步推测信冲洞发现的化石年代距今约40万年,郝思德介绍,红林化石地点发现的动物化石与信冲洞出土的动物化石年代大致相近,其地址年代也应在中更新世中期。
贡贡、舜舜“远祖”的化石
走进省博物馆“方外封疆”展厅,“洞穴”场景引人入胜,一件件陈列在展柜中的史前文物将人们带回到原始时期的海南岛。展柜中的这件熊猫犬齿化石整体为乳白色,尺寸不大,呈半月形。望着这件犬齿化石,人们不禁会思考,人类由猿人逐步进化到今天的模样,那么,几十万年前的熊猫又是什么样子呢?
这就不得不提熊猫的“家谱”。黄万波与同事魏光飚曾主编出版《大熊猫的起源》一书,在书中,他们提到,熊猫从800万年至今传承了6代之多。回溯熊猫“家谱”,熊猫的“老祖宗”应是排位居首的始熊猫。书中写道,始熊猫的发现是熊猫“史记”中的一个大事件,它不仅论证了熊猫的祖宗在中国,更将熊猫的演化史推前了近100万年。而始熊猫化石的发现是上世纪60年代,成昆铁路修建时所挖掘出土的。由于是在云南禄丰县石灰坝村发现,所以科学家们也将熊猫“祖宗”称为禄丰始熊猫。
按照演化时序,熊猫的谱系上始熊猫是鼻祖,除了禄丰始熊猫,还有元谋始熊猫,而后有了小种熊猫、武陵山熊猫、巴氏熊猫再到今天广受世界人民喜爱的现生熊猫。黄万波在书中特别提到了海南昌江发现的这件熊猫犬齿化石,据他鉴定,这一标本为巴氏熊猫犬齿。而这一发现,也确认了海南岛是迄今所知“广布型”熊猫在我国分布的最南点。巴氏熊猫体型要比现生熊猫稍大些,但在饮食、“颜值”、行为模式等方面,两者几乎没有差别。
所谓“广布型”熊猫,是始熊猫的另一支系。它们为了扩大生存空间,从云贵高原逐步向外扩展。200万至160万年前的小种熊猫、武陵山熊猫比始熊猫的生活范围就扩大了许多,而再到100万至1万年前的巴氏熊猫,它们的领地就更大了,包括华北、西北、东南、西南、华南5大区域。
海南古环境研究珍贵资料
当年红林农场和信冲洞出土的化石中,熊猫、巨猿化石仅各有一件,数量上远不如野猪等普通哺乳动物的化石。
“古动物化石的发现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古时琼州海峡地质的变迁。由于数量少,所以我们很难去研究熊猫在海南岛上具体的活动,但基本可以推测,熊猫、巨猿等是通过当时的琼州海峡陆桥从大陆迁徙到了海南岛。”郝思德表示,这两处古生物化石地点的发现,为寻找海南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信冲洞哺乳动物化石的考古挖掘成果可以说是我省古动物化石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发现,而红林农场和信冲洞动物化石的挖掘也是我省首次发现巨猿、熊猫等珍稀古动物化石。它们帮助人们推测,在距今约40万年至60万年的远古时代,海南岛上就曾有熊猫、巨猿生活,这也将这些物种的生活版图再次从大陆向南拓展。
“这些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对研究海南岛古地理、古气候、古动物等提供了资料,对研究海南岛古动物化石群形成也提供了重要依据。”郝思德介绍。
如今,可爱的“贡贡”“舜舜”来到海南,它们殊不知,早在几十万年前,它们的祖先就曾来到过这片热带岛屿,只是那时的巴氏熊猫可没有福气享受到兄弟俩的“专机”待遇,而是要“步行”爬过陆桥。不管怎样,熊猫与海南岛的情缘由此延续。
相关链接:巴氏熊猫的发现
巴氏熊猫的首次发现不在中国,而是在毗邻的缅甸。
1915年,在缅甸摩谷城鲁比矿区的一个洞穴堆积里,采矿工人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一件完整的上颌骨,颌骨上还保存有多个牙齿。研究者伍德华认为,这件颌骨标本的形态特征很像中国西部山区的现生熊猫,但又有区别,例如第2前臼齿单齿根,第1前臼齿有可能缺失等特征是摩谷标本所独有的。
考虑到化石埋藏于洞穴堆积物中,时代较早,应当另立种名,便称其为巴氏熊猫(Ailuropoda baconi)。(尤梦瑜辑自黄万波、魏光飚编《大熊猫的起源》)
相关报道:早在40至60万年前 大熊猫的祖先曾在海南活动
(化石网报道)据海南日报客户端:大熊猫“贡贡”和“舜舜”11月10日“落户”海南,海南岛民不用出岛也能一睹国宝风采。其实,早在距今40万年至6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时代,熊猫兄弟俩的祖先——巴氏熊猫就曾踏上海南岛的土地。11月11日上午,省博物馆原副馆长、省文物考古所首任所长郝思德接受海南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讲述了熊猫犬齿化石在海南昌江被发现及鉴定的过程。
11月11日上午,记者在海南省博物馆的“方外封疆”展馆内看到,一件乳白色、半月状的熊猫犬齿化石静静地“躺”在陈列柜里,你很难想象,它的主人生活的时代已经距今40万年至60万年。
时间回溯到2003年,在海南昌江石碌镇东边的红林农场里,采石工人们正在洞穴中进行采石作业,不经意间,一批与众不同的“石头”破土而出。在经过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考察后,这批石头由专家初步鉴定为哺乳动物化石,被收藏在县博物馆内。
时隔三年,2006年,郝思德率队来到昌江,对七叉镇西南侧的信冲洞进行考古挖掘,一大批哺乳动物化石出土。在对化石进行整理过程中,郝思德得知了红林农场发现哺乳动物化石一事,他随即邀请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对昌江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鉴定。鉴定结果显示,在红林农场被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有熊猫犬齿化石,同时,在两地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中,巨猿、中国鬣狗、犀牛、熊猫都生活在距今40万年至60万年的中更新世时代。
2007年,带着对熊猫化石的浓厚兴趣,黄万波和郝思德前往昌江红林农场进行考察。可遗憾的是,由于该地点被开山采石,仅在崖壁上还保留部分棕色砂质黏土,熊猫化石的原生层位已经不复存在。
“由于熊猫犬齿化石出土数量较少,只能推测出海南岛上曾经有过熊猫,但是无法研究熊猫在岛上的具体范围和活动,也无法推测出熊猫曾在海南繁衍生息、行成种群的结论。”据郝思德介绍,在昌江红林农场发现的熊猫犬齿化石,是我省第一次发现珍贵古动物化石,对于研究海南岛的古地理、古气候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对研究海南岛的古动物化石群分布提供了可靠依据。
为此,记者查阅了由黄万波与同事魏光飚所著的《大熊猫的起源》,书中明确提出,“2006年,海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昌江地区作文物普查时,在红林采石场的裂隙堆积层里发现了食肉类动物的犬齿化石,经鉴定,该标本为巴氏熊猫犬齿化石。地质时代为距今40万至6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根据推测,巴氏熊猫等哺乳动物来到海南的路径,是沿着琼州海峡’陆桥’抵达海南岛。”
郝思德告诉记者,海南昌江,作为熊猫犬齿化石的出土地,也成为了迄今为止“广布型”熊猫在我国分布的最南点。
熊猫族谱小知识:
据《大熊猫的起源》一书介绍,大熊猫从800万年前到至今已传承了6代,分为1科2属。1科为熊猫科,2属为始熊猫属和熊猫属。
其中,始熊猫属里有禄丰始熊猫、元谋始熊猫,是现生熊猫的“老祖先”。熊猫属里分为:小种熊猫、武陵山熊猫亚种、巴士熊猫亚种、现生熊猫。
所谓“广布型”熊猫,是始熊猫中的一支为了扩大生存空间,从云贵高原逐步向外扩展。200万年至160万年前的小种熊猫、武陵山熊猫比始熊猫的生活范围就扩大了许多,而再到100万年至1万年前的巴氏熊猫,领地更是扩大到了我国的华北、西北、东南、西南、华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