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盆地发现的恐龙蛋化石
恐龙蛋化石保存完好
三水盆地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
此前本报曾报道过的“神秘大骨头”,经专家鉴定为恐龙肢骨化石
(化石网报道)据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健源 通讯员 冼敏怡):此前,本报曾报道古生物爱好者赵灿辉在三水盆地西部的四会地区多次发现恐龙牙齿、恐龙骨骼等古生物化石。赵灿辉希望,这些古生物化石能回归博物馆,成为地方科普与专家研究的资源。他的这一梦想成真了。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古邑寻龙——四会古生物化石展》在四会市博物馆正式开展,展会展示了赵灿辉与地质专家张显球等在四会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及其他古生物化石。对此,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邱立诚表示,这是广东首个县级市举办的原创性古生物展览。
展览:走进博物馆探秘“恐龙世界”
记者从四会市博物馆了解到,此次展览共展出了古生物化石标本250余件,矿物标本40余件,其中包括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腹足类化石、鱼化石、鸟类化石、蛙类化石、蕨类化石、昆虫化石、微体化石、矿物标本等十余种。
据介绍,近年来,四会陆续发现了不少来自白垩纪时期的恐龙化石和其他古生物化石。而在广东,多个地区发现恐龙化石、恐龙蛋化石及其他古生物化石。三水-四会盆地是其中之一,其自然地质层复杂,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发现了恐龙化石、鱼化石、蕨类植物化石等多种古物化石。
专家认为,四会地区恐龙、恐龙蛋、介形类、腹足类、双壳类等生物群的发现证实其地层(大塱山组)的时代属晚白垩世最晚期,为地层划分对比提供重要依据,对白垩纪末生物集群大灭绝和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研究有重要意义。
幕后:本报报道推动古生物化石保护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的展品一部分来自四会市博物馆馆藏,另一部分由地质专家张显球、地质爱好者赵灿辉等提供。四会市博物馆梁馆长表示,前年看到《广州日报》对四会恐龙化石的报道后,引起了当地文博部门的重视。
2018年6月,四会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大沙工地野外调查时,在红色砂岩地层中发现有疑似古生物化石,经过专家鉴定为恐龙骨骼化石。由于本报的报道,四会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得知地质专家张显球和古生物爱好者赵灿辉对四会大沙古生物化石有着多年的研究和野外调查经验,很快与他们取得联系,在他们的指导下开展野外调查,发现并采集了数十件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壳碎片化石和腹足类化石等标本。
“目前已在四会大沙片区发现了大量恐龙牙齿、恐龙骨骼、恐龙蛋等古生物化石,希望通过举办古生物化石展览的形式,引起社会和专家的关注。”梁馆长说。此次展览以恐龙化石为切入点,展现了四会悠久的自然历史底蕴,对于地质与古生物研究者来说,也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讲述:10多年持续关注恐龙化石踪迹
“这些化石都是地区的历史记忆,让人们能了解这里过去的自然环境、生物种类,也希望能被专家研究,探索出更多大自然的奥秘。”赵灿辉说,为了此次展览的筹办,他向四会市博物馆提供了一批古生物化石标本,仅恐龙化石就有多个种类,另外还有蜥蜴、鳄鱼、龟鳖类等。他认为,每个地区的古生物分布都有不同特色,四会所处的三水盆地西部,特点就在于恐龙化石种类众多。
赵灿辉说,10多年来,他一直留意四会地区的古生物化石发现情况,逐步收集到一批古生物化石。2009年,他在四会大沙一处刚推平的山包上发现许多恐龙蛋皮碎片,继续寻找后采获两枚恐龙牙齿化石,经专家初步鉴定为霸王龙牙齿,2010年赵灿辉在该地点发现了一堆保存较好的恐龙肢骨化石。2017年,赵灿辉又在该处发现一批大件恐龙骨骼化石,张显球称之为“目前三水盆地发现的最大动物骨骼化石”。
专家:恐龙化石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四会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认为,化石能反映当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状况,为人类了解生命的历史和地球上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恐龙化石和古生物化石的发现,揭开了四会地质历史的新一页,证明当地拥有丰富的地质与古生物资源,是研究四会乃至珠三角的地理变迁、气候等问题的重要实物资料,对研究恐龙及其相关古动物的系统演化、生理特征、生活环境等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价值。”该负责人说。
张显球认为,四会恐龙等古生物化石的发现有重要意义,这批化石在中生代和新生代交界的地层发现,对中、新生代地层划分及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研究非常重要。“中生代、新生代的划分界限在国际上备受关注,这些化石发现的层位是中生代末期,距今约6500万-7000万年,通过恐龙骨骼、恐龙蛋化石的发现,证明地层为白垩纪,也成为判断中、新生代的重要依据。”张显球说。
对于此次古生物化石展,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邱立诚表示,这是广东县级市举办的首个原创性的古生物展览,有望在广东掀起“恐龙热”。“广东过去发现恐龙化石的个体不太多,在茂名和梅州等地曾发现恐龙蛋化石,但在四会既有恐龙骨骼也有蛋化石,这很难得。”邱立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