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安徽古生物陈列再次改陈后重新开放(资料图)
(化石网报道)据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头上有犄角,身后有尾巴。”这句话描述的不是“小龙人”,而是1500多万年前生活在古安徽的“库班猪”。远古时期的安徽大地上不仅有大象,还有大熊猫、犀牛。建于1978年的安徽博物院安徽古生物陈列今年再次改陈后,重新面向市民开放。展厅集中展示了安徽地域发现的中生代、新生代古生物化石,其中不乏一些“国宝级”标本,为观众描绘了远古时期安徽大地的多姿多彩。
远古安徽恐龙“扎堆”
走进位于安徽博物院老馆的安徽古生物陈列室,一座高大的恐龙骨架化石引人瞩目。它就是科幻电影里常出现的明星恐龙——“鸭嘴龙”。古生物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博物院副院长郑龙亭研究员介绍,展厅里这座鸭嘴龙骨架来自辽宁,但安徽在当时也曾生活着种类繁多的恐龙。
郑龙亭介绍,在安徽省黄山歙县鸡姆山曾出土过恐龙化石,休宁曾发现过恐龙足迹化石,黄山市黄山区曾发现过恐龙蛋化石,芜湖南陵县也曾发现过大型恐龙化石。在安徽古生物陈列的展柜里,就展出了在黄山市黄山区广阳乡出土的白垩纪黄山恐龙蛋化石,及在黄山地区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
看起来不太起眼的恐龙足迹化石其实可透露出恐龙的诸多秘密。据了解,通过研究恐龙脚印,古生物学家可推断出恐龙的体重和行走速度,以及这种恐龙是否是群居动物等信息。安徽省黄山地区曾发现过不少恐龙足迹化石,从脚印的形态和足迹来判断,至少有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三种不同的恐龙曾在当地共同生活过,而且其中多数恐龙是两足行走的。
“老鼠”祖先化石出潜山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近的地质时期,大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安博安徽古生物陈列新生代展示单元里,安徽省出土的种类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向观众描绘了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的繁荣。
展厅里最大的标本要数“站”在展厅中央的古淮河象了。长8米,高4米的这座骨架标本在国内享有盛名,也是安徽古生物陈列的“明星展品”。郑龙亭介绍,古淮河象的学名应该叫“古淮河菱齿象”,生活在第四纪的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时期,距今大约10万年前左右。在安徽多地都曾经发现过古淮河菱齿象的化石。“菱齿”一词的由来是因为这种大象的臼齿化石上常常有一个个菱形花纹,这是牙釉质在长期进食中逐渐磨损形成的。
展厅中的这座淮河古菱齿象化石1972年出土自怀远县的一个水利工地上,头骨和象牙就长达3.8米,占据了身体几乎一半的长度。“古菱齿象的象牙比亚洲象要壮观很多,长度可达3~4米,比起同时代的剑齿象、猛犸象也不遑多让。”郑龙亭介绍。
说起展厅里最小的标本,“东方晓鼠上颌骨”算是一个,它小到需要使用放大镜来展示。生活在大约5000多万年前的东方晓鼠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老鼠”,是当之无愧的老鼠祖先。东方晓鼠化石上个世纪70年代出土自潜山古新世晚期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在这个化石地点,专家们还同时发现了“长形娇齿兽下颌骨化石”,观众在展厅里也可以看到。它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真灵长类化石,为古生物学家研究灵长目的起源、进化和迁徙等提供了珍贵的化石依据。
库班猪是只“独角兽”
连续身价上涨,猪在今年是热门词。人类养猪的历史有数千年,而早在被人类驯养前,猪就已在安徽大地上生存繁衍了。在安徽古生物陈列展厅里,一枚“库班猪臼齿”为人们重现了这种曾生活在安徽的猪的传奇故事。
郑龙亭研究员介绍,库班猪生活在中新世中期,距今大约1500多万年,是今天猪的祖先。库班猪体型巨大,至少是今天的猪的两倍大,从体格上来说,不逊于今天的一头牛。从“身材”来看,野外生存的库班猪要谋生、逃命,“保持运动”也让它比今天的猪更为精瘦。从展厅里的复原图上看,库班猪有着四条精瘦的猪腿,看起来还颇有点“大长腿”范儿。
库班猪最奇特的地方还在于额部长着一个相当大的角,跟传说中独角兽的角相似。库班猪化石在非洲和欧亚大陆的不少地方被发现过,国内除了安徽,宁夏和甘肃也曾发现过库班猪化石。
安博古生物陈列展厅里,两枚出自安徽省和县龙潭洞的扬子鳄鳞片化石,证明它们早在25万年前,就已生活在安徽大地上。同样出自龙潭洞的还有“大熊猫臼齿”,说明在25万年前,今天的国宝大熊猫曾经分布于包括安徽在内的广阔区域里。郑龙亭介绍,远古时期的安徽还曾经有犀牛生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