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发布时间:2020-04-08 作者:
来源:
分享:


侏罗纪擅攀鸟龙类的发现和膜质翅膀在兽脚类恐龙中的演化



清江生物群复原图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20年4月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选。其中,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完成的四项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据了解,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工作自2017年开展以来已经进行了四次。“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的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科研团队完成,内容涉及动物早期演化与寒武纪大爆发、脊椎动物演化(恐龙类、古鸟类、哺乳类等)、白垩纪琥珀生物群、古植物与古生态、古人类学、分子古生物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这些十大进展成果包括:

1)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
2)埃迪卡拉纪新化石揭示动物的早期演化;
3)侏罗纪擅攀鸟龙类的发现和膜质翅膀在兽脚类恐龙中的演化;
4)热河俊兽——揭示哺乳动物中耳演化新模式;
5)发现具有现代人特征的30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
6)植物化石为青藏高原形成过程提供新证据;
7)侏罗纪带羽毛恐龙为鸟类羽毛的分子演化提供直接证据;
8)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8)白垩纪缅甸琥珀揭示远古森林环境和被子植物昆虫传粉证据(并列);
10)亚洲最古老、泥盆纪面积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10)六亿年前化石揭示动物胚胎发育方式起源之谜(并列)。

由南京古生物所领衔完成的四项成果包括:陈哲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埃迪卡拉纪新化石揭示动物的早期演化”,泮燕红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侏罗纪带羽毛恐龙为鸟类羽毛的分子演化提供直接证据”,王博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白垩纪缅甸琥珀揭示远古森林环境和被子植物昆虫传粉证据”和殷宗军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六亿年前化石揭示动物胚胎发育方式起源之谜”。此外,黄璞助理研究员参与的“亚洲最古老、泥盆纪面积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研究也入选此次十大进展。

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学各个分支领域所取得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2019年度十大进展的发布,有助于推动对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演化历程的认识。同时,对于进一步促进学科创新发展,展示我国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推动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于1929年,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之一。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团结和服务广大古生物学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国际交流合作、科普教育和人才培养等领域成果丰硕,有力推进了古生物学科的发展,成为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富有活力的学术团体。

相关报道: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社南京4月7日电(王珏玢):中国古生物学会7日在南京发布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领衔的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入选。

这十大进展包括: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埃迪卡拉纪新化石揭示动物的早期演化;侏罗纪擅攀鸟龙类的发现和膜质翅膀在兽脚类恐龙中的演化;热河俊兽——揭示哺乳动物中耳演化新模式;发现具有现代人特征的30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植物化石为青藏高原形成过程提供新证据;侏罗纪带羽毛恐龙为鸟类羽毛的分子演化提供直接证据;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白垩纪缅甸琥珀揭示远古森林环境和被子植物昆虫传粉证据;亚洲最古老、泥盆纪面积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六亿年前化石揭示动物胚胎发育方式起源之谜(含并列,入选11项成果)。

这些研究涉及动物演化、古植物学、古人类学、分子古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大多发表在《科学》《自然》等权威学术刊物上。

其中,“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研究,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运用古DNA方法及新一代测序技术,获得了一例古代大熊猫全基因组信息。这对了解现代大熊猫起源、进化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生物学会詹仁斌理事长介绍,2019年度的十大进展,代表了中国古生物学的最新发展方向,有助于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地质历史时期的生命演化历程。

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于1929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之一。自2017年开始,学会每年度评选和发布“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相关报道: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在南京发布

(化石网报道)据科技日报(张晔):中国古生物学会7日在南京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选。

据了解,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工作自2017年开展以来已经进行了四次。“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的成果,内容涉及动物早期演化与寒武纪大爆发、脊椎动物演化(恐龙类、古鸟类、哺乳类等)、白垩纪琥珀生物群、古植物与古生态、古人类学、分子古生物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学各个分支领域所取得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对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演化历程的认识。其中,“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研究,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运用古DNA方法及新一代测序技术,获得了一例古代大熊猫全基因组信息。这对了解现代大熊猫起源、进化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这十大进展包括: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埃迪卡拉纪新化石揭示动物的早期演化;侏罗纪擅攀鸟龙类的发现和膜质翅膀在兽脚类恐龙中的演化;热河俊兽——揭示哺乳动物中耳演化新模式;发现具有现代人特征的30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植物化石为青藏高原形成过程提供新证据;侏罗纪带羽毛恐龙为鸟类羽毛的分子演化提供直接证据;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白垩纪缅甸琥珀揭示远古森林环境和被子植物昆虫传粉证据;亚洲最古老、泥盆纪面积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六亿年前化石揭示动物胚胎发育方式起源之谜(含并列,入选11项成果)。

相关报道:2019年度古生物学研究哪家强?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在宁发布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报业网交汇点(吴红梅):4月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选。

“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工作自2017年开展以来已经进行了四次。”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詹仁斌说,“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的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科研团队完成,内容涉及动物早期演化与寒武纪大爆发、脊椎动物演化(恐龙类、古鸟类、哺乳类等)、白垩纪琥珀生物群、古植物与古生态、古人类学、分子古生物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学各个分支领域所取得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2019年度十大进展的发布,有助于推动对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演化历程的认识。同时,对于进一步促进学科创新发展,展示我国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推动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于1929年,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之一。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团结和服务广大古生物学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国际交流合作、科普教育和人才培养等领域成果丰硕,有力推进了古生物学科的发展,成为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富有活力的学术团体。

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包括:

进展一 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
进展二 埃迪卡拉纪新化石揭示动物的早期演化
进展三 侏罗纪擅攀鸟龙类的发现和膜质翅膀在兽脚类恐龙中的演化
进展四 热河俊兽——揭示哺乳动物中耳演化新模式
进展五 发现具有现代人特征的30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
进展六 植物化石为青藏高原形成过程提供新证据
进展七 侏罗纪带羽毛恐龙为鸟类羽毛的分子演化提供直接证据
进展八(并列)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
进展八(并列)白垩纪缅甸琥珀揭示远古森林环境和被子植物昆虫传粉证据
进展十(并列)亚洲最古老、泥盆纪面积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
进展十(并列)六亿年前化石揭示动物胚胎发育方式起源之谜

相关报道: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 南京专家4项成果上榜

(化石网报道)据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阿里亚 胡玉梅):距今5.18亿年的清江生物群记录了“寒武纪大爆发”的哪些秘密?30万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长啥样?先有鸡还是先有蛋?……4月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为人们揭开了这些奥秘。其中,南京古生物专家有4项成果入选。

进展一
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
进展二
埃迪卡拉纪新化石揭示动物的早期演化
进展三
侏罗纪擅攀鸟龙类的发现和膜质翅膀在兽脚类恐龙中的演化
进展四
热河俊兽——揭示哺乳动物中耳演化新模式
进展五
发现具有现代人特征的30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
进展六
植物化石为青藏高原形成过程提供新证据
进展七
侏罗纪带羽毛恐龙为鸟类羽毛的分子演化提供直接证据
进展八(并列)
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
进展八(并列)
白垩纪缅甸琥珀揭示远古森林环境和被子植物昆虫传粉证据
进展十(并列)
亚洲最古老、泥盆纪面积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
进展十(并列)
六亿年前化石揭示动物胚胎发育方式起源之谜

寒武纪“化石宝库”

揭示“生命大爆炸”的奥秘

距今5亿多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件史诗级别的生物演化大事件——“寒武纪大爆发”。绝大多数的动物门类,都在那个时候“唰”地一下冒了出来。动物门类为何在那时爆发式出现,被列为六大自然科学难题之一。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研究团队的张兴亮、傅东静等人在湖北长阳地区发现了距今5.18亿年的清江生物群。团队经过12年化石采集和研究发现,清江生物群形成于寒武纪大爆发极盛时期。

与常见的动物骨骼化石库相比,清江生物群化石不仅保存有骨骼动物的软体结构,比如皮肤、肌肉、内脏等,更重要的是,它还保存了大量不具有矿化骨骼的动物类型,如水母、海葵和栉水母等。因此,清江生物群代表了动物在起源演化初期较完整的组合面貌。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上。该杂志还刊发了评论文章,认为清江生物群是令人震惊的科学发现,后续研究有可能刷新人类对动物门类起源和寒武纪大爆发的认识。

30万年前的头骨化石

告诉你不一样的“人类进化史”

201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等人对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进行了连续5年的发掘。他们发现了30余件古人类化石,代表大约16个古人类个体。这些化石的年代被确定为距今33.1万-27.5万年之间。

其中,编号为华龙洞6号的头骨保存最为完整。这件化石被发现时包裹在地层胶结中,仅露出眼眶和部分面部。在清理包裹化石的地层胶结后,发现了属于同一个体的19件头骨和下颌骨碎片。复原后的头骨包含几乎完整的面部和大部分脑颅部以及一侧下颌骨,代表一个14-15岁少年个体。

此外,科研人员还发现了1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4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动物骨骼表面切割、砍砸痕迹等反映古人类生存行为的多种证据。这些化石揭示,现代人在东亚大陆出现时间可能比以往认为的更早。

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

揭示大熊猫为何灭绝风险高

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从古至今急剧退缩,在北起我国周口店、南至华南大部乃至越南、缅甸的东南亚广阔区域留下诸多化石记录。现存野生种群却仅在我国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交界的高山地带活动,是动物保护名录上的濒危物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赖旭龙教授领导的研究组,与德国波茨坦大学、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研究人员合作,成功测定了首例古代大熊猫全基因组。

该基因组来自2005年发现于云南腾冲江东山一处天然竖井中的全新世大熊猫个体。研究结果显示,它的生存年代为距今5025±35年,是迄今发现的该地区最晚的大熊猫化石记录。经科研人员分析,这只大熊猫代表一个与现生大熊猫不同、现已绝灭的大熊猫遗传谱系。

据介绍,该研究确定大熊猫在演化过程中丧失了特定的遗传谱系,付出过遗传多样性降低的代价。绝灭遗传谱系中通过种群杂交渗透到现生大熊猫基因库中的少量基因,可能有助于大熊猫在将来的演化过程中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一颗6亿年前的“蛋”告诉你答案

如果将动物比喻成一只鸡的话,复杂的胚胎发育过程就是孵化出小鸡的蛋。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殷宗军等人新发现了笼脊球化石,表明孵化出“鸡”的这个“蛋”在6.1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殷宗军说,笼脊球化石呈球形,直径不到1毫米。由于“外貌”极其不规律且怪异,很多人怀疑它并不是化石。研究团队在贵州瓮安生物群中共发现了200余枚笼脊球化石。这些化石不仅“外貌”更规律,还保存了完整的细胞结构。

现代动物界包括三十多个动物门类,已有研究表明,它们拥有一个距今大约7亿多年的共同祖先。这一共同祖先正是由多细胞组成,而且细胞有功能分化,它是由更古老的单细胞祖先演化而来。然而,困扰科学家的是,动物单细胞祖先是何时以及如何演化成多细胞祖先的呢?从达尔文时代提出这个问题以来,一直没有确凿的答案。

笼脊球化石恰好记录了动物从单细胞祖先向多细胞祖先演化的关键一步,表明了类似动物胚胎的发育机制在6亿年前就已经有了。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入选的十大进展中,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持的4项成果榜上有名。另外3项分别为:埃迪卡拉纪新化石揭示动物的早期演化、侏罗纪带羽毛恐龙为鸟类羽毛的分子演化提供直接证据、白垩纪缅甸琥珀揭示远古森林环境和被子植物昆虫传粉证据。

十大进展的成果涉及动物早期演化与寒武纪大爆发、脊椎动物演化(恐龙类、古鸟类、哺乳类等)、白垩纪琥珀生物群、古植物与古生态、古人类学、分子古生物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相关报道:2019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 南京主持参与5项研究

(化石网报道)据荔枝新闻:4月7日,“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在南京发布,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主持及参与的5项研究入选,研究成果领跑国际前沿。

十大进展包括清江生物群、埃迪卡拉纪新化石、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动物胚胎发育方式起源等诸多重大发现,涉及动物早期演化与寒武纪大爆发、脊椎动物演化、白垩纪琥珀生物群、古植物与古生态、古人类学、分子古生物学等多个研究领域,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对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演化的历程认识。

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蔡华伟说:“从我们2019年的10项成果来看的话,那么都是走在世界的国际学术前沿的很前的位置。我们通过对生物的研究,不但使我们能够探索到地球本身的起源和演化,同时也为我们人类和地球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预示作用。”

十大进展中,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主持4项、参与1项,占据半壁江山,不少成果属于重大发现。比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谜曾困扰人类上百年,而南古所研究人员通过多年探索,寻找到了揭示前寒武纪时期生命起源的直接证据。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哲说:“我们这个发现是地球上最早的具有两侧对称的、具有分节的动物,就说明在前寒武纪,实际上动物已经出现了。”(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黄蒙 何斐 编辑/张萌)

相关报道: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

(化石网报道)据中新社南京4月7日电(朱晓颖):中国古生物学会7日在南京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

这十大进展包括: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埃迪卡拉纪新化石揭示动物的早期演化,侏罗纪擅攀鸟龙类的发现和膜质翅膀在兽脚类恐龙中的演化,热河俊兽——揭示哺乳动物中耳演化新模式,发现具有现代人特征的30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植物化石为青藏高原形成过程提供新证据,侏罗纪带羽毛恐龙为鸟类羽毛的分子演化提供直接证据,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白垩纪缅甸琥珀揭示远古森林环境和被子植物昆虫传粉证据(二者并列),亚洲最古老、泥盆纪面积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六亿年前化石揭示动物胚胎发育方式起源之谜(二者并列)。

据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詹仁斌介绍,上述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科研团队完成。内容涉及动物早期演化与寒武纪大爆发、脊椎动物演化(恐龙类、古鸟类、哺乳类等)、白垩纪琥珀生物群、古植物与古生态、古人类学、分子古生物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例如,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研究团队的张兴亮、傅东静等人在湖北长阳地区发现了一个距今5.18亿年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库——清江生物群。团队成员经过12年化石采集和研究发现,清江生物群形成于寒武纪大爆发极盛时期。与其它寒武纪生物群相比,清江生物群的相对多样性最大,新属种比例最高,软躯体生物类群最多,化石保真度最好,保存了原生的有机质,对它的发现刷新了人类对寒武纪海洋生态系统的认识。该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

再如,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团队袁训来课题组在三峡地区约5.5亿年前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和研究了新的动物化石(夷陵虫)和一类特殊的遗迹化石。该项研究将分节的两侧对称后生动物的出现时间提前了至少一千万年,为之后寒武纪两侧对称动物大爆发找到更为久远的“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和《地质学》(Geology)杂志。

詹仁斌表示,上述成果集中反映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学各分支领域所取得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影响力。发布中国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对推动认知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演化历程,推动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化石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