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人字洞科考工作站暨科研科普基地在安徽省繁昌县挂牌成立
(化石网整理)据中新网合肥8月18日电(赵强 俞传喜):“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人字洞科考工作站暨科研科普基地”18日在安徽省繁昌县挂牌成立,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邓涛,安徽省文旅厅副厅长何长风,芜湖市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长张志宏共同为“人字洞科考工作站”和“科研科普基地”揭牌。
人字洞遗址位于繁昌县孙村镇癞痢山南坡,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绝对年代为220万—259万年前,是已发现亚洲地区最古老的人类活动遗址。发掘采集了数量众多、属种丰富且保存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在人字洞的地层中还发现了远古人类加工、使用过的石制品上百件、骨制品数十件,为“亚洲是早期人类起源地之一”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9年12月,“繁昌人字洞遗址的发掘和综合研究”项目再次启动。目前,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的2020年度人字洞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
繁昌县县委书记向继辉说,繁昌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拥有人字洞遗址、繁昌窑遗址、皖南土墩墓群遗址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人字洞遗址发现后,第一时间关停周边采石场和水泥生产企业,高标准编制保护规划,修建保护展示设施。“在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大力支持下,于遗址发现10周年和20周年之际,举办了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此外,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人字洞遗址科考、科普价值,推进“遗址经济”与“文化民生”良性互动,今年,繁昌县委、县政府投入1200余万元,实施人字洞遗址抢险加固与环境景观整治工程,改善遗址周边环境,保障文物本体安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等有机结合。
“今天,人字洞遗址科考工作站和科研科普基地的设立,标志着人字洞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科研科普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对推动人字洞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建设和古人类相关领域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向继辉说。
相关报道:中科院古脊椎所在繁昌建人字洞遗址科考工作站、科研科普基地
(化石网整理)据芜湖新闻网(大江晚报记者 胡芳 文):8月18日上午,“中科院古脊椎所人字洞科考工作站”和“中科院古脊椎所繁昌科研科普基地”揭牌仪式在繁昌县举行。来自周口店遗址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委会等单位的专家共30余人共同见证揭牌仪式。人字洞遗址科考工作站和科研科普基地的设立,标志着人字洞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科研科普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对推动人字洞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建设和古人类相关领域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了解到,人字洞遗址是1998年5月由国家“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其环境背景研究》安徽课题组在繁昌进行地质古生物调查时发现,之后中科院古脊椎所和繁昌县文物局等单位通力合作,对该遗址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系统发掘,采集了数量众多、属种丰富且保存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明其时代为第四纪的最早期。引人注目的是在人字洞的地层中还发现了远古人类加工、使用过的石制品上百件、骨制品数十件,为亚洲是早期人类起源地区之一提供了重要依据。人字洞遗址在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相关成果一直备受国内外古生物、古人类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2019年12月,繁昌县人民政府与中科院古脊椎所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再次启动 “繁昌人字洞遗址的发掘和综合研究”项目。目前,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的2020年度人字洞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8月18日下午,繁昌县政府举行了“人字洞项目启动和院地合作”新闻发布会,邀请古脊椎所所长邓涛研究员介绍了中科院古脊椎所和繁昌县人民政府开展院地合作的进展,金昌柱研究员介绍了人字洞遗址最新的发掘以及繁昌上猿等最新科研进展,高星研究员介绍了人字洞遗址的保护和发展,以及再次启动 “繁昌人字洞遗址的发掘和综合研究”项目的目的和意义。
相关报道:“中科院古脊椎所人字洞科考工作站”在繁昌县揭牌
(化石网整理)据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 (俞乃思 记者 孙芮):8月18日上午,“中科院古脊椎所人字洞科考工作站”和“中科院古脊椎所安徽繁昌科研科普基地”揭牌仪式在安徽芜湖市繁昌县孙村镇红花山集团总部举行。
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利用人字洞丰富的古生物、古人类化石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化石的科研、科普价值,充分发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繁昌县和中科院古脊椎所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再次启动 “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的发掘和综合研究”项目,利用红花山集团一座关闭了的水泥厂、磁铁矿的办公场所,打造科研科普基地,并配套建设人字洞新发现化石标本的修理馆、介绍大熊猫演化的展览等,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悉,将保留下来的水泥厂、磁铁矿的办公场所设为科考基地、科普基地有利于科研人员对该遗址长期开展科考发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易于社会大众接受的知识,对于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发展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具有积极意义。
繁昌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拥有人字洞遗址、繁昌窑遗址、皖南土墩墓群遗址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人字洞遗址发现后,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关停红花山集团采石场和水泥生产企业,高标准编制保护规划,修建保护展示设施。“在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大力支持下,于遗址发现10周年和20周年之际,举办了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此外,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人字洞遗址科考、科普价值,推进“遗址经济”与“文化民生”良性互动,今年,繁昌县委、县政府投入1200余万元,实施人字洞遗址抢险加固与环境景观整治工程,改善遗址周边环境,保障文物本体安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等有机结合。
相关报道:人字洞遗址科考工作站 科研科普基地落户安徽繁昌县
(化石网整理)据人民网繁昌8月19日电(陶涛)8月19日上午,中科院古脊椎所人字洞科考工作站和中科院古脊椎所繁昌科研科普基地落户安徽省繁昌县。
据了解,人字洞遗址是1998年5月由国家“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其环境背景研究》安徽课题组在繁昌进行地质古生物调查时发现。此后,中科院古脊椎所和繁昌县文物局等单位通力合作,对该遗址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系统发掘,采集了数量众多、属种丰富且保存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明其时代为第四纪的最早期。
引人注目的是,在人字洞的地层中还发现了远古人类加工、使用过的石制品上百件、骨制品数十件,为亚洲是早期人类起源地区之一提供了重要依据。人字洞遗址在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相关成果一直备受国内外古生物、古人类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2019年12月,繁昌县人民政府与中科院古脊椎所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再次启动 “繁昌人字洞遗址的发掘和综合研究”项目。目前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的2020年度人字洞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