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茶籽化石发现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黔西南晴隆举行
(化石网整理)据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记者 罗玉时):10月10日下午,纪念茶籽化石发现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茶籽化石发现地黔西南晴隆举行。
研讨会上,省内外权威专家及茶行业人士齐聚晴隆,共同探讨茶籽化石的发现对茶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研讨会就茶籽化石在文化、旅游、科考等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并进行把脉问诊,为晴隆茶产业实现“破茧成蝶”建言献策,助推晴隆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共同谱写晴隆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据悉,晴隆县是“世界古茶籽化石之乡”,晴隆种茶历史更是悠久,1980年,世界唯一的茶籽化石在晴隆被发现,经鉴定,距今已有164万年以上,说明早在100万年前,晴隆就是野生茶树的生长之地。据记载,晴隆茶叶种植历史也至少有600 年。
近几年来,晴隆县坚持把茶产业作为“一县一业”,按照“五全模式”(全产业链发展、全要素链配置、全利益链联结、全生态链建设、全责任链落实),坚持从良种繁育、种植管护、茶青交易、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冷链物流、展销茶旅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从资金筹措、技术服务、物资准备等全要素配置,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茶产业助农增收。配套良种育苗面积1100亩,可供4万亩茶园种植;现有茶园面积13.2万亩,投产茶园8.5万亩。
今年,新植茶叶4万亩,累计面积达16.1万亩,2021年可达20万亩。2019年,以晴隆县茶叶公司为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新建3000吨精制茶叶精制加工厂1座、茶叶初制加工厂16座,实现年生产加工能力16000吨,采取“精制厂+初制厂+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带动全县近8.5万亩茶园开展夏秋茶生产,彻底改变过去茶农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的局面。
今年,晴隆县干茶产量可达6600吨(春茶600吨,夏秋茶6000吨),年产值3.6亿元,亩产值在5300元以上,带动务工就业120万人次,辐射带动农户2.2万户8.6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480户2.62万人),户均增收1.63万元。茶叶,也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带动一方茶农脱贫致富,促进了晴隆县地方茶业经济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堡垒作用,“世界茶籽化石之乡”,将成为晴隆县对外宣传的又一张魅力名片。
此次研讨会由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主办,晴隆县茶叶产业协会承办,以“茶籽化石的当代价值”为主题。
相关报道:晴隆举行纪念茶籽化石发现40周年学术研讨会
(化石网整理)据黔西南日报(实习记者 钱凌芸 唐蓉):10月10日,纪念茶籽化石发现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晴隆县举行,来自省内外相关领导、茶行业组织、科研机构、茶企业代表等近80名嘉宾参加。
2020年是茶籽化石发现40周年。1980年,沉睡了百万年的茶籽化石在晴隆县云头大山被发现。作为茶籽化石的故乡,晴隆地处高寒冷凉山区,高海拔、低纬度、少日照、多云雾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资源,孕育了“早生、优质、生态、绿色、健康”的晴隆茶。
据介绍,作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唯一的茶籽化石,相当于贵州茶文化的“奠基石”,这一重大发现为“世界茶源在中国还是在印度”这一历史争论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这次特殊的发现为贵州茶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能,为全省茶文化资源的梳理整合发挥了“化石+”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晴隆在贵州乃至中国茶文化序列当中画龙点睛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从1980年到2020年的40年,不仅仅体现了晴隆茶籽化石发现的研究过程,也是贵州当代茶文化与茶产业振兴、拓展走向新高度的见证。
“今天的研讨会很有意义,通过活动普及茶知识、弘扬茶文化、促进茶科技发展,促进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繁荣,让茶产业和茶文化在全社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普及,为全民健康发挥更大作用。”杭州市原市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忠焕在研讨会上说。
贵州省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开迅在晴隆茶籽化石的发展上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茶籽化石未来可以实现三个转化。第一,转化为茶博馆,这项工作已经做了,下一步要提升整合融合能力,把全省的古茶树资源聚集形成省级专题博物馆,把云头大山建设成为贵州茶文化名山。第二,转化为茶旅游,把茶籽化石发现打造成茶旅游,以茶惠民。第三,转为古树茶品牌,要注意体现茶籽化石的文化价值,打造茶品牌。”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吴晓力表示:“晴隆要利用好茶园产业规模大、自然环境好、品种兼容性强的优势,发展茶产业。要以贵州茶文化博物馆为龙头,以其他茶博物馆为骨干,建设一个遍布全省、富有特色的茶博物馆体系。促进文化与生活密切交融,不断焕发茶文化的渗透力和提升力。”
研讨会上,数10位业界专家还就茶籽化石的当代价值作交流发言,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