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今年初以来开始的新一轮“繁昌人字洞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发布时间:2020-10-30 作者:
来源:
分享:






今年初以来开始的新一轮“繁昌人字洞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化石网整理)据大江晚报(记者 吴安亚):记者10月28日从“芜湖市文化遗产保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初以来开始的新一轮“繁昌人字洞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受疫情影响,本次野外工作从7月底持续到9月底,为期约60天。
 
据介绍,今年初,人字洞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计划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发掘单位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掘面积60平方米。年初,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人字洞的野外工作被迫推迟。7月26日,中科院古脊椎所派出以金昌柱和高星研究员为首的科研、技工团队赶赴繁昌,正式启动考古发掘工作。8月18日上午,“中科院古脊椎所人字洞科考工作站”和“中科院古脊椎所繁昌科研科普基地”在繁昌揭牌。
 
本次发掘利用航拍、全站仪等最新的科技手段,对人字洞遗址本体的原生堆积开展细致的考古学发掘,在地层中采集了十余件珍贵的人工石制品,发现一具成年个体中华乳齿象的门齿、下颌骨、前肢骨、掌骨和指骨化石,这是人字洞遗址首次发现成年个体的象类骨架化石;在中华乳齿象的旁边还暴露出一具保存较为完整的剑齿虎头骨、下颌骨和头后骨骼化石。此外,还采集到异常丰富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尚待鉴定。
 
2020年7月,中科院古脊椎所与美国纽约大学、繁昌文物局合作,在国际古人类学著名期刊《人类演化杂志》上发表了发现于安徽繁昌的上猿超科新属种:金氏繁昌上猿。属名意为化石产地所在的繁昌县,其生存年代距今约为1800万年。繁昌上猿的发现为上猿超科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认识,证明东亚地区是上猿超科重要的早期演化中心。这是繁昌地区在古生物和古人类学研究方面又一重要研究成果。
 
据悉,为了保护人字洞遗址,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工作。芜湖市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遗址保护工程。目前,人字洞遗址抢险加固工程和环境景观整治展示工程均已开工建设,将于2021年3月底基本完工。人字洞遗址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在编制中。根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完成考古发掘、保护工程建设,满足立项条件后,我市将及时启动人字洞遗址考古公园立项申报工作。
 
新闻链接
 
繁昌人字洞遗址是亚欧大陆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是1998年5月由国家“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其环境背景研究》安徽课题组在繁昌进行地质古生物调查时发现。其时代距今约220-256万年。在人字洞的地层中发现了远古人类加工、使用过的石制品上百件、骨制品数十件,为亚洲是早期人类起源地区之一提供了重要依据。人字洞遗址在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相关成果一直备受国内外古生物、古人类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