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半个世纪前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修水库的村民刨出5万年前“黄龙人”头盖骨化石

发布时间:2020-12-14 作者:
来源:
分享:


半个世纪前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修水库的村民刨出5万年前“黄龙人”头盖骨化石

(化石网整理)据延安日报:半个世纪前,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一群修水库的村民们并没有想到,他们的老镢头下刨出的那块头盖骨——之后被命名为“黄龙人”,竟然是自己远古时期的老祖先。
 
距今约5万年前,黄龙这块土地上便生活着一群智人,他们正在由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过渡。如今,行走山林间,从山体下遗留的一道道印痕,想见那时的崇山峻岭定是一汪江海,之后因地壳运动形成茂密森林,山涧涌流而出的两股河水——仕望河、涺水河,作为黄河的两条支流,经历了千年万年、迂回曲折,形成了独特的地缘、河流文化,滋养着黄龙儿女从历史走向未来。
 
黄龙县具有天然氧吧之称,千百年来,黄龙人依靠绿水青山在这里繁衍生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一声声猎鼓,一张张剪纸,似乎都在诉说着远古的记忆,在历史的烟波浩渺当中,黄龙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距离黄龙县城以东三公里的杨家坟山遗址,就是出土“黄龙人”头盖骨化石的地方,站在这里仔细聆听,似乎能感受到古人的脚步缓缓走来,等待我们翻开这些历史。
 
县文物管理所专家薛磊手指遗址旁的尧门河水库,告诉记者:“1975年,我县兴修水利,在石堡镇尧门河修建水库时发现了这具头盖骨,经过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最终鉴定,它距今已有约5万年的历史,在国内它是唯一的一个,它的发现填补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空缺,因而被命名为‘黄龙人’。”
 
黄龙的自然生态给了古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的理由,而现在的黄龙人依然接受着大自然给予他们的馈赠,也造就了这里独特的民俗文化。
 
相关资料:黄龙县“黄龙人”头骨化石
 
(化石网整理)“黄龙人”头盖骨化石,1975年本县修尧门河水库,于杨家坟山之南坡取土时,由赵明福发现。出土于黄土上层与红色土的交界处,头骨保留了额骨和顶骨部分,额骨大部完整,额鳞和左眶上部外侧尚存一半。
 
根据此两部的自然延伸,可基本复原整个额骨。顶骨包括左、右顶骨前三分之二。从骨壁较厚、额部后倾,眶缘圆眦等特征看,可判断该化石属男性个体。该头骨傺存的冠状缝矢状缝在颅内已完全癒合,而在颅外面只是局部癒合。从颅外看,头骨断裂处有相当部分连着冠状缝。在颅内面的断裂缝不能看作是冠状缝,这是骨缝癒合状况的很好证明。据此推断,此头骨可能属于年龄在30岁以上的中年个体。
 
从颅穹隆起的程度,眶上区和额区发育程度以及额鳞倾科程度来判断,它属于晚期智人阶段,但是与晚期智人一般特征相比,该头骨表现了一系列较原始的性质,从矢状脊结构看,表明黄龙人与黄种人起源有关的种族性质,其额骨和顶骨各部的厚度一般都较大,尤其在中央矢状面上的厚度为大,通过用矢状剖面的g-i线方向,与马坝人,山顶洞人和柳江人进行比较,其结果为:马坝人额节不显,黄龙人、山顶洞人和柳江人依次变得显著。
 
再加上黄龙人额骨和顶骨表现的矢状脊发育较突出,骨壁较厚,前额隆起较弱,前囟点位置靠后等特征看,显得比山顶洞人和柳江人更为原始。黄龙人头盖骨上现代特征的混合表明,它属于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过渡的一种类型。距今约3~5万年左右。“黄龙人”头盖骨的发现,对于研究亚洲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过渡提供了一个线索,并填补了我国人类史上的一个缺环。黄龙人头骨被命名为“黄龙人”,原件现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编号PA842。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