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市民追忆缅怀生前引领“河源龙”走向世界的吕君昌博士
(化石网整理)据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曾焕阳,通讯员:蒋安春、黄志青,编辑:杨洪权):连日来,河源众多市民沿着吕君昌博士生前在河源恐龙博物馆走过的足迹进行观拜或以网络拜祭等不同的追忆方式,深切缅怀这位生前为“黄氏河源龙”命名和引领“河源龙”走向世界的杰出荣誉市民。
“今年是吕君昌博士逝世3周年,他为河源乃至全国恐龙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据河源恐龙博物馆馆长杜衍礼介绍,吕君昌博士生前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专注河源恐龙化石研究21年,生前帮助河源荣获“中华恐龙之乡”称号,并引领“河源龙”走向了世界。2018年10月9日,吕君昌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53岁。
杜衍礼告诉记者,吕君昌多年从事中生代爬行动物及其地层的研究,野外工作涉足辽西、冀北、河南、云南、广东等地,与加拿大、美国和日本等同行均有深度的合作研究,成果丰硕,为地科院中生代地层古生物专业的学术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受同事和学生的好评与尊敬。杜衍礼告诉记者,河源自1999年7月首次发现恐龙骨骼化石以来,总共发掘修复出了13具恐龙化石个体,而吕君昌一直致力于协助河源市博物馆对这些化石进行发掘、修复和研究。2002年12月,吕君昌在美国著名杂志《脊椎动物古生物学》用英文全文发表的《记中国南方晚白垩世一新的窃蛋龙》中,正式命名河源出土的9具恐龙化石个体为“黄氏河源龙”。这是他为了鼓励时任河源市博物馆馆长黄东所做的贡献,而采用以姓氏来命名这一恐龙种类。杜衍礼称,在河源境内出土的“黄氏河源龙”化石为窃蛋龙的鸟类地位提供了标本,今后,全世界新发现和研究的这种恐龙都将以“黄氏河源龙”命名,这标志着河源恐龙的研究成果已走向了世界。2005年1月,在吕君昌的牵线搭桥下,河源市博物馆凭当年馆藏恐龙蛋化石10008枚,成功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吕君昌为提高河源“中华恐龙之乡”的知名度做出了巨大贡献。杜衍礼称,吕君昌此后又帮助河源做好了多项申报工作,包括河源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研究中心授予“中华恐龙之乡”,他还促使河源成功召开了“2005河源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2005年8月,吕君昌被聘为河源市博物馆名誉馆长;2006年,他被授予河源市荣誉市民称号。
河源恐龙博物馆原馆长黄东告诉记者,吕君昌研究员一生勤奋,孜孜不倦,在29年的科研生涯中,研究和命名的古爬行类等超过40余种,其中翼龙25种,恐龙30种,蜥蜴1种,恐龙蛋1种,恐龙足迹2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共发表学术文章177篇,其中SCI收录118篇,出版专著6部;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项。
黄东称,吕君昌研究员自2006年起,与河南自然博物馆深度合作,研究和命名发现于河南的恐龙13属13种,建立了2个新的动物群:“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栾川动物群”。吕君昌生前积极推介河南古生物化石参加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国际展览,为河南古生物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据悉,吕君昌研究员生前还参与了“君昌豫鸟”的发掘和部分研究工作,在吕君昌逝世3周年之际,河南自然博物馆以2008年在该省栾川县秋扒乡发掘的恐龙骨骼化石标本(属于晚白垩世晚期,距今约7000万年),正式命名为“君昌豫鸟”,以此对他生前做出的贡献进行追思和缅怀。
据了解,“君昌豫鸟”是河南自然博物馆自主发掘到的第一件也是唯一一件雄性个体鸟化石,更是迄今河南省境内发现的中生代唯一的、最古老的鸟化石。“君昌豫鸟”化石标本整体保存完好,头骨是全球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保存最好的反鸟头骨化石。“君昌豫鸟”化石标本代表了一个新的演化支系,为晚白垩世反鸟骨骼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证据,并揭示了其与现代鸟类趋同演化的有趣事实。据悉,在君昌豫鸟(Yuornis junchangi Xu et al., 2021)的属种名来源中,其中属名“豫”是标本发现地河南省的简称,种名“君昌”是为了纪念对河南古生物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吕君昌研究员。
杜衍礼告诉记者,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吕君昌博士,他师从我国著名恐龙学家董枝明研究员,曾先后参加了中国-加拿大恐龙考察计划、中国-日本丝绸之路恐龙考察,以及中国-日本-蒙古三国高原恐龙考察。2000年,吕君昌来到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SMU)攻读博士学位。由于他在恐龙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果,CCTV《百科探秘》《科技之光》《走进科学》《见证·发现之旅》等栏目为之拍摄多部科教专题片,具有很高的科学影响力。(原标题:吕君昌博士生前引领“河源龙”走向世界,河源市民连日以不同方式追忆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