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旺苍的马门溪龙生前可能遭遇了一场巨大山洪
(化石网整理)据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 管寒冰/文 刘慷/图):近日,在旺苍县嘉川镇槐树村1社被发现的马门溪龙动物群集中埋藏地再次引发大众关注。这个被誉为中国迄今第一个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侏罗纪晚期的动物群集中埋藏地,它究竟是横空出世,还是早有显现?为什么会是物群集中埋藏地?它们生前可能遭遇了什么?还有没有其他生物?带着种种疑问,11月2日上午,记者前往旺苍马门溪龙动物群集中埋藏地进行了探访。
上个世纪50年代
一煤矿工人打猎休息时最先发现
槐树村1社距离嘉川镇场镇不到5公里,通往唐家河煤矿的唐煤公路在此穿村而过。当天上午11时许,正在路边地里干活的75岁村民许仕秀告诉记者,化石就在对面的恐龙坡上。小时候村里草药医生遇到有刀伤、烧伤的,都会用小刀去恐龙坡上刮点石头,然后捣成粉末,抹在伤口上。粘性牢得很,效果还不错。
该村党支部副书记何朝双告诉记者,听前些年村里老人们讲过,上个世纪50年代,唐家河煤矿的一个老工人在山上打猎休息时无意间发现了显露地层的化石,之后慢慢流传开来。2000年,有博物馆来挖掘过。三四年前,还时不时有考古专家和一些博物馆教授前来观察探讨。
10月29日,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中国地质博物馆、重庆地质调查研究院、自贡恐龙博物馆等专家,与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专家一行,抵达该村,对这里的化石遗址现场进行了考察。
马门溪龙生前
可能遭遇了一场巨大的山洪
为了方便到达化石群埋葬地现场, 通往半山腰恐龙坡的化石勘察现场,原来的泥巴山路在上个月底铺上了一块块崭新的水泥板,勘察现场的四周被围栏拦着。进入临时的小门,已经清理的部位全部被塑料胶布覆盖。为了给记者详细介绍情况,来自成都的崇州天演博物馆技术部主任曾纯军小心翼翼地揭开了胶布。
每一个相对集中有化石的部位都用醒目的红色给予数字记号标注,共有20个。每一个记号的区域内,一些化石的形状清晰可见。
“肩胛骨、腿骨、盆骨、肋骨……”曾纯军认真地逐个介绍,该馆自9月13日进场开展探测化石剥离面,调查化石工作已经结束。从目前的初勘情况可以初步断定,该地段不仅有恐龙界的巨星马门溪龙,还有剑齿恐龙、肉食恐龙、龟、鳖等不同物群个体。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规模的物群埋藏地,曾纯军猜测有可能是遭遇了一场由超大山洪爆发引发的灭顶之灾,然后被冲刷聚集到这片低洼地段。
不过,恐龙灭绝原因未有定论,该地化石是经河流搬运沉积形成的,初步确定化石富集区1平方千米,此前,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在开展化石调查时,对多年前重庆自然博物馆等单位挖掘点和沿化石露头局部清理时发现了现在看见的化石。
国内迄今为止
首个马门溪龙动物群集中埋葬地
据考证,远古时期,旺苍县山泽水润,植物茂盛,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古生物的生活繁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该化石点出露地层属于中生代侏罗纪晚期,距今大约1.6亿年。
截至目前,该遗址出露有脊椎、肩胛骨、股骨等化石百余件,初步鉴定,有蜥脚类、兽脚类、剑龙类、龟鳖类、三列齿兽类等。
“相比于其他地方的化石,还具有量大密集的特点。”曾纯军告诉记者,在10月29日召开的旺苍县恐龙化石地质遗迹调查评审验收会上,认定槐树村1社是中国迄今第一个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侏罗纪晚期马门溪龙动物群集中埋藏地,对研究四川盆地恐龙的系统演化、古环境、古生态以及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成立恐龙化石遗迹保护站
现场安有监控安排专人轮流值守
曾纯军说接下来要对化石群进行保护和加固,要将保护化石的稀释剂涂抹在化石表面上,渗透入内后会让化石更坚固。下一步就是等待专家们来确定其种类和科研价值,确定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
嘉川镇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要等专家们的权威认定,目前该镇安排成立保护工作专人小组,轮流值班值守。此外,从坡下的恐龙化石遗迹保护站开始到现场一共安装了4个摄像头,不明身份的外来人员一律不得入内等。
据了解,今年6月,旺苍恐龙化石遗迹保护站在槐树村一社挂牌成立,日常具体管理由专人负责。馆里的陈列柜里存放着股骨、肋骨、尾椎等部位的骨骼化石。
新闻延伸恐龙:从诞生到灭绝
在距今大约2.5亿年前,地球进入三叠纪时期,现有化石证据显示,约2.3亿年前,陆地上出现了早期恐龙。到了三叠纪末期,发生了一次地球生物大灭绝事件,这次灭绝事件让许多四足动物消失于地球,却为恐龙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距今约2亿年前,地球进入侏罗纪时期,恐龙一枝独秀,称霸陆地。在中国,出土了大量侏罗纪时期的恐龙化石,比如侏罗纪早期的禄丰龙、云南龙、金山龙、中国龙,中期的川街龙、时代龙,晚期的马门溪龙。
约1.4亿年前,地球进入白垩纪时期,恐龙种类达到鼎盛时期。但是到了约6600万年前,发生了恐龙大灭绝事件,所有非鸟恐龙都在这次事件中灭绝,陆地霸主自此不复存在。
据媒体报道:1952年,金沙江马鸣溪渡口附近在修筑公路,工人们开凿岩石时,在那里发现了许多像骨头样子的石头。
后来,经过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仔细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过去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的新的恐龙化石,于是他就给这种恐龙取名“马鸣溪龙”。
由于杨钟健是陕西人,定名之后,其他研究人员因杨教授的口音,误将“马鸣溪”听为马门溪。从此,马门溪龙便记录在各种文献上。
马门溪龙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四川盆地首次发现以来,在四川、甘肃、新疆、云南等地均发现了大量马门溪龙化石,先后命名了建设马门溪龙、合川马门溪龙、中加马门溪龙、杨氏马门溪龙、安岳马门溪龙、井研马门溪龙、广元马门溪龙等7个种,使之成为中国种类最多的蜥脚类恐龙。
恐龙曾经是地球上最成功的陆生动物,它们不仅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而且个体大小不一,形状千奇百怪。
不同类型的恐龙由于其颈椎数、颈椎的延长程度不同而造成脖子的长度差异很大。
部分脖子较短的恐龙(剑龙类、鸟脚类和肉食龙类)仅有8-10个颈椎,其脖子明显短于躯干长度。
部分脖子中等长度的恐龙(蜀龙、圆顶龙等蜥脚类恐龙)具有12-13个颈椎,其脖子明显长于躯干长度。
部分大型的蜥脚类恐龙(雷龙、梁龙、峨眉龙等)具有15-17个颈椎,每个颈椎较为延长,从而使其脖子远长于躯干长度。
而马门溪龙则更为特殊化,其颈椎数达到了18-19个,这是所有恐龙里颈椎数最多的。同时,马门溪龙的每个颈椎极为延长,最长的颈椎达到了背椎平均长度的3.5倍。
这使得马门溪龙的脖子特别长,几乎达到了身体全长的一半,从而成为了所有恐龙中脖子最长的,是名副其实的“长脖子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