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川渝共建古生物与古环境协同演化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想帮恐龙“耍朋友”

发布时间:2021-11-16 作者:
来源:
分享:


川渝共建古生物与古环境协同演化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想帮恐龙“耍朋友”

(化石网整理)据四川在线(记者 寇敏芳):四川盆地自古就是草木茂盛的天府之国,亿万年前的恐龙在这里扎根繁衍,建立了属于它们的“侏罗纪乐园”。
 
设想这样一幅场景:大约2亿年前的一天,四川盆地的一对蜀龙情侣正在散步,突然洪水来了,冲散了它们,在洪水中拼命挣扎后,最终双双遇难。一只被冲到了今天的四川自贡,一只被冲到了今天的重庆云阳,从此天“龙”永隔,但爱情的力量让它们永恒,时光将它们的骨骼封进岩石,等待着亿万年后被人类发现,再续前缘。
 
就在最近,这对蜀龙相聚的心愿又向着实现的方向推进了一大步。川渝两地的古生物研究机构组建联合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川渝共建古生物与古环境协同演化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把两地恐龙等古生物资源统筹起来,组建更高水平研究平台,探索更多恐龙时代的秘密。
 
也许不久的将来,实验室可以帮助恐龙寻找到它失散亿万年的女朋友。
 
2亿年前,川渝恐龙就是一家
 
近日,英国核心期刊《历史生物学》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重庆蜀龙的研究论文,文中提到,蜀龙这一原始的小型真蜥脚类恐龙首次在重庆被发现。这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因为此前,蜀龙化石只有四川自贡发掘过,新的发现不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蜀龙个体发育过程,还将进一步拓展了蜀龙在中国的分布范围。
 
不止是蜀龙,大量的化石成果证明,远古的川渝恐龙都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川渝恐龙的故事还得从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说起,恐龙出现之前,四川盆地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属于特提斯海的一部分,如今的地中海是特提斯海的残余。直到大约距今2亿年左右,因板块碰撞,特提斯海部分消亡,四川盆地逐步隆起成为陆地。当时的四川盆地,气候湿润、水土肥沃、草木茂盛,高大的裸子植物和低矮的蕨类植物茂密丛生。阳光、空气和食物虚位以待,恐龙应运而生。
 
难能可贵的是,从侏罗纪早期到中期,全世界的恐龙化石都难寻踪迹,只有在四川盆地这块地方,为人类保留了研究“孤本”。因为这一时期地球盘古大陆海平面纷纷升高,侵入了盘古大陆的腹地。但四川盆地因为身居内陆,躲过了“海侵”,保留了颇为珍贵的侏罗纪中早期的恐龙化石。
 
“川渝两地山水相依,是恐龙繁衍生息的重要通道。” 川渝共建古生物与古环境协同演化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8地质队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支部书记胡旭峰介绍,老一辈地质学家在自贡发现了160余处恐龙化石产出地,这里的恐龙化石数量丰富,种类众多,埋藏集中,保存完整,被学界称为“恐龙公墓”。从1972年开始,科学家先后在荣县、威远、宜宾、合川、自贡、永川、重庆、开江、旺昌、广元等40多个县市发现恐龙化石。近年来,重庆在恐龙发掘方面也不断有新进展,如云阳发现世界级恐龙化石群、合川新发现亚洲大型马门溪龙、大足发现亚洲最早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群……随着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工作的推进,川渝两地的恐龙化石资源正不断丰富。
 
联手组建实验室,帮助川渝恐龙“认亲”
 
川渝两地一家亲,在恐龙时代就是如此。亿万年,恐龙想通过人类帮它们串个门却遇到了难题。
 
“虽然恐龙生活是成片的,但我们的研究却是分散的。”胡旭峰说,四川和重庆因行政区划不同,两地逐渐形成了两派古生物及古环境演化的研究团队。重庆以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为核心,四川则以自贡恐龙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和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为代表。
 
三方研究力量各有侧重,208队擅长古生物化石调查、发掘和研究,自贡恐龙博物馆更偏向化石保护和科普,区调队则在地质遗迹调查和评价方面经验丰富。“术业有专攻,也有交集,但研究力量并没有交上。”区调队副总工程师彭东说,团队主要聚焦各自的行政地域开展研究,虽然也互相考察学习,但交流范围和内容非常有限,川渝恐龙的核心“族谱”一直相对割裂。
 
一条无形的界限,让两地恐龙认亲难、团聚难。
 
2015年,沉睡在云阳地下亿万年的恐龙被村民偶然发现,208队随后开启发掘工作,两年之后,经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鉴定,云阳县普安乡发现的恐龙化石群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分布范围广、时间跨度大,为世界级恐龙化石群。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专家发现,这里发掘的恐龙和自贡有很多相似,应当拓展研究视野,两地恐龙“合并”研究的呼声越来预高。随着成渝一体化进程加快,恐龙终于在今年等来福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一批共建实验室成立,打破行政界限,科研力量实现“1+1+1>3”。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恐龙也将在人类帮助下实现“探亲自由”。
 
从恐龙看川渝,重现四川盆地的古今演变
 
“以前,两个地方都局限于各自的研究领域,但是有了共建平台,我们可以把视野放宽,把成渝作为一个整体,放到恐龙演化的坐标系中去研究。”10月在成都举行的实验室挂牌仪式上,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馆员彭光照畅想了未来无限的合作空间。
 
川渝共建古生物与古环境协同演化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是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和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共同批准建设的,是川渝地区首个、西南地区第二个古生物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古生物系统演化研究、化石保护研究、古环境和地质演化研究。
 
让川渝恐龙实现探亲自由,首先要查清两地的恐龙谱系。实验室制定了三年科研计划,第一步就是开展川渝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恐龙化石、哺乳动物化石等资源的调查和分布规律的研究,从生物地层学、化石埋藏学、古遗迹学、微观骨组织学、古病理学等角度,探讨和研究其起源、系统演化、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并探讨古生物与环境的协调演化关系。
 
为恐龙寻亲的同时,实验室也希望借助恐龙研究培养专业人才。“实验室将立足于地球学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合作共建实验室为载体,为川渝两地培养古生物和地质遗迹研究方面的人才,填补成渝地区古生物和地质遗迹研究高精尖团队的空白。”胡旭峰说。实验室还将形成古脊椎动物化石调查发掘、修复装架一系列行业标准,弥补我国该领域行业标准的空白。
 
以恐龙研究为原点,实验室还将对其他古生物开展研究,为今天的人们描绘远古时代四川盆地的历史演变,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寻找更多的连接线。其中一个就是大熊猫。胡旭峰说,重庆拥有丰富的大熊猫化石,现生大熊猫却都生活在长江以北,例如四川卧龙地区,大熊猫长江南北迁徙的原因和中国南方新生代年代地层系统和环境演变的问题值得研究。
 
新闻多一点
 
恐龙是中生代繁盛的一类脊椎动物。从三叠纪中期(距今约2.4亿年)开始出现至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绝灭为止,在地球上整整生活了约1.7亿年,成了中生代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因而中生代被称为“恐龙时代”。
 
四川盆地四周环山,中部低平,有巨厚的中生代陆相地层沉积,总厚1500-3500米,是亚洲著名的红色盆地。从现在已经发掘出的恐龙化石看,四川盆地也正是当时恐龙最活跃、最繁盛的地区。(原标题:这个实验室想帮川渝恐龙“耍朋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