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钟健先生纪念馆一角。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摄
(化石网整理)据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老一辈科学家取得的重要发现令人羡慕,但我们应该知道,这些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勇于攀登、数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坚持不懈的成果。”12月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活动,该所多位研究人员谈了学习杨钟健、裴文中等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心得体会。
杨钟健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活动现场,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学家精神教育展厅讲解员孔明智讲述了杨钟健胸怀祖国、历经艰难不改科研初心的故事。
“七七”事变后,杨钟健几经辗转到达云南昆明,主持中国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工作。
离开北京时,杨钟健回忆:“我感觉到此后将进入一个新的难以预料的生活环境。然当时我实存着无限希望,故虽悲观,而并不消极。”抗日战争期间,杨钟健克服了物资短缺、交通不便、敌机狂轰乱炸等困难和危险,在一个破旧废弃的山神庙里做研究,并写下了“起接屋顶漏雨水,坐当脚底空穴风”诗句。
即便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杨钟健也取得了重大发现,在云南禄丰主持发掘、发现、研究、命名、装架成了“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在山河破碎的年代,展现出中国科学家不畏艰险、矢志科研的坚定意志,更为当时深陷战争的中国人民鼓足了士气,大大激励了前线和后方的抗战斗志。
“大丈夫只能向前”,杨钟健的这句诗,成了自己一生最好的写照。“杨老在勉励自己科技报国的同时,也劝解自己不脱离实际、不主观行事,学习复学习。”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李茜说,我们要将学习感悟化为实际行动,努力追求卓越,为促进学科立足国际前沿、探索生物演化、追寻人类起源、传播科学知识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提起中国科学院院士裴文中,大家首先联想到的可能是周口店北京猿人。
1928年,在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的安排下,从北京大学毕业的裴文中赴周口店担任杨钟健的助手。虽然在北大时未学过脊椎动物等相关课程,但裴文中好学且敬业,白天在山上工作,认识标本,晚上抽时间自学专业课程和英文。
1929年11月底,野外工作季结束,相关资助已逐渐停止,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现场一片冷清。但为了搞清楚北京人洞穴的底部堆积,裴文中仍在坚持进行挖掘。
功夫不负有心人,12月2日傍晚,裴文中带领考古发掘人员首次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这一发现确立了“猿人阶段”的存在,证实了达尔文关于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从而揭开了人类进化史上重要的一页。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可以说是古脊椎所的摇篮,但早先多年的发掘并没有多大的收获,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李锋说,他们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是今天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