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何元乡获批全国第二批挂牌筹建地质文化乡
(化石网整理)据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郭金灿):记者从保山市施甸县委宣传部获悉,近日,经云南省自然资源厅推荐,由保山市施甸县人民政府和省地质调查局联合申报,施甸县何元乡顺利通过中国地质学会评审,获批全国第二批挂牌筹建地质文化乡。据介绍,这是云南省首个全国地质文化乡,其成功申报对示范引领全省推进地质文化乡(镇)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施甸县何元乡被称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
“花红”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常见水果,食之口感略带酸甜。花红形似苹果,但个头要比苹果小很多,有的只有核桃大。花红成熟后,由于颜色艳丽,从品相上看,红黄绿3种颜色兼具,由此它也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林檎”。在施甸县何元乡的大山中,就出土了一种4亿多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由于这种古生物长相酷似花红,这种古生物也被称为“海林檎”。
棘皮动物、三叶虫、珊瑚类、竹节石……多种海林檎化石裸露在地表上,有的在土里,有的在石头中间。这些化石的发现足以证明上亿年前,保山市施甸县何元乡处在一片汪洋之中。经过若干年后,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造就了如今这片热土的地壳剖面中,保存着大量已灭绝古生动物化石,其中,就以奥陶纪时代大量繁衍于海洋中的古生物——海林檎为最。
施甸县何元乡被称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据何元乡一名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乡按照“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基本定位,通过认真梳理申报区构造演化过程、深度挖掘古生物化石特色亮点、高度融合历史文化和生态优势,完成了选点论证、调查评价、策划设计、产品开发及建设实施等工作,向大众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旖旎的自然风光。下一步,“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将持续抓严抓实挂牌筹建,着力打造集地学科普教育、红色文化体验和“两山”理论实践“三位一体”的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区,全力助推乡村振兴,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探秘:海林檎化石裸露在岩石和泥土中
日前,在当地文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涉足于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探秘这片保存较为完整而又典型的古生代地质剖面。
在保山市施甸县文管所退休资深老管员杨升义引领下,记者来到何元乡大寨门化石点。该化石点位于施甸县县城西侧2公里,甸阳镇沙坝办事处与何元乡大寨门村之间,海拔1900米,剖面垂直高度约500米。
在大寨门化石点,记者看到这里宽阔的地域和立体的地质景观,使得各种各样的地质现象都暴露无遗。在山间坡地随处可见零散的古生动物化石中,有许多仍凝聚于岩石或岩层之中,这些古生动物化石凝聚的石质有浅海碎屑岩、碳酸盐岩、中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层等,与化石、岩石并存的有红壤土和黑壤土。在当地村民耕种的地里,随便用手刨一下就能找到古生动物化石。
杨升义介绍,在大寨门和当地其他多个化石点中,科研人员从各个化石点地质剖面中,发现了由底部至上部分别包含着寒武纪晚期——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等多个时代的地层地质构造,地层中包含着从4.5亿年前到2.8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除了发现有大量生存于古生代二叠纪时期,包含竹节石(当地人称为龙骨石),珊瑚等腕足类底柄动物化石群以外,还发现了大量在奥陶纪最为兴盛的海林檎等古生物化石,也是滇西最早的动物化石。
保护现状: 海林檎化石点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为便于专家、学者前来联系、考察、研究和研究成果的信息反馈,施甸县人民政府于1987年10月10日,将其中地层剖面较典型的何元乡西边塘、茅草板、大寨门和仁和镇徐家半坡4处地点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海林檎化石点所处的村寨,当地村民的保护意识在不断提高,不在进行人为破坏。据施甸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介绍,海林檎古生物化石形成在一个厚度不大的地质层面,一旦这一地层被破坏,那么这些化石将永远消失,可见保护的重要性。
记者在大寨门化石点看到,曾经村民进行过取石的地方,已经长出了草和青苔。杨升义说:“因为这些化石是上亿年前的,那时还没有人类活动,属于自然遗产范畴。”
新闻助读
海林檎(Cystoidea)棘皮动物门已经绝灭的一纲。体为球形,与林檎相似,故名。由许多排列不规则的多边形骨板(萼板)组成。口位于腹面中央或其附近,有小板。萼板上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小孔,有单孔也有双孔。柄都很短,有时没有。生存于古生代,以奥陶纪和志留纪最多。
海林檎化石是棘皮动物化石中比较原始的一类,产于下寒武纪,尤其以奥陶纪和志留纪最为发达,在中国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标准化石。海林檎是一类海产棘皮动物有柄或者无柄,固定在海底生活。它和海百合类一样,分为萼、茎和腕三部分。中国的奥陶纪和志留纪是地层很好的指标,发源于印度太平洋,产生时代较欧美为早,对解决中国海林檎的起源有很大帮助。(原标题:申报成功!保山这地获批云南首个全国地质文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