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湖南湘西龙山县洞穴发现大熊猫骨骼化石

发布时间:2022-10-13 作者:
来源:
分享:








湖南湘西龙山县洞穴发现大熊猫骨骼化石

(化石网整理)据极目新闻(记者 张皓 谢茂):湖南湘西一处超过百米深的洞穴内发现了化石,经形态学研究与DNA鉴定,化石标本均为大熊猫。10月12日,协助科研人员入洞发掘的张家界山地救援队队长张国强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这些大熊猫化石是他们在进行洞穴探险时意外发现的,最初还以为是野猪骨骼,经过专家辨认发现是大熊猫骨骼化石,他们第一时间保护现场并报告有关部门,这才有了这次发掘。
 
专家表示,这次大熊猫化石的发现对大熊猫物种分布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野外探洞意外发现大熊猫化石
 
据中国自然资源报报道,日前,湖南化石办研究人员在山地救援队的帮助下,进入位于湘西龙山县约120米深的落水洞底部采集化石,经形态学研究与DNA鉴定,化石标本均为大熊猫。
 
报道提到,8月10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接到群众报告,称位于湖南西北部的龙山县八面山一处无名洞穴内发现疑似大型兽类化石,随即将情况转给湖南省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以下简称湖南化石办)。湖南化石办通过照片初步判断化石为大熊猫。
 
10月12日,全程保障和护送研究人员下竖井的张家界山地救援队队长张国强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此次大熊猫化石的发现可以说是一次意外之喜。
 
张国强回忆,今年8月3日,他所在救援队受邀到湘西龙山八面山露营基地参加帐篷音乐节,为项目提供安全保障,在活动之余,他和几名同伴闲暇技痒,便向附近村民打听哪里有普通人无法到达的天坑洞穴。
 
张国强介绍,该救援队主要从事山地救援和洞穴探险,平日探洞,主要是救援训练和探索一些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如果发现洞内景观奇特,则会给相关当地主管部门提供一些有价值和意义的资料,同时探洞也是他们的一种自我挑战。
 
“洞穴很深,我们垂降了大概130米才到底部。”张国强说,他们来到洞底后,又横向上坡行走了数十米,在穿过一个仅容人侧身爬过的缝隙后,发现洞内除了一个空旷的小厅外别无其它,便折身准备离开,返回途中在缝隙附近发现了一堆动物骨头,下颌骨清晰可见。
 
张国强介绍,洞穴内出现骨骼并不稀奇,他们也没多想,当时还以为是野猪的骨骼,随便拍了几张照片便出洞了。“事后我们讨论的时候觉得有点不对劲,野猪如果摔下100多米的竖井,不可能还横着向上爬几十米,何况这段通过难度较大。”张国强说,一位平时对洞穴测量和地质有研究的同行在看到照片后发现与大熊猫骨骼类似,便开始向相关专家求证,得到多位专家的肯定答复后,他们将化石保护起来,同时将发现报告给有关部门。
 
协助科研人员下洞现场采集
 
8月11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与监督处与湖南化石办到达龙山县了解情况,并与当地有关部门商定化石保护性采集方案。
 
张国强介绍,8月12日,他们也接到相关部门邀请,请他们利用专业技术协助科研人员下洞,并为科研人员提供安全保障。“我们8名队员,通过绳索护送了2名研究人员下洞,研究人员看到骨骼化石后,初步认定这就是大熊猫化石。”张国强说。
 
“这是一个完整的下颌骨,可以看到大熊猫标志性的两个犬齿,看到这个我们就可以确定是大熊猫(化石)。”研究人员在洞穴内拿着骨骼化石介绍。
 
“这次能发现大熊猫化石,是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建馆以来的首例,感觉非常有意义。”张国强说,希望今后能在化石展出后第一时间参观。
 
但这并非首次在湖南发现大熊猫化石。中国知网一篇发表于2004年的论文《湖南桂东发现大熊猫化石》记载,2002年10月湖南省桂东县四都乡角植村的陈建东等8位村民在开发天然溶洞做旅游景点时,无意中发现了动物化石,为了防止遗失,他们将10多块化石从洞中凿下,收藏于家中。经专家鉴定,这些化石系大熊猫化石。
 
对研究大熊猫物种分布有重要意义
 
现场发掘视频中拿着化石介绍的正是湖南化石办助理研究员童光辉,同时他也是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对此次采集的大熊猫化石进行研究的人员之一。
 
童光辉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得知发现疑似大熊猫化石消息后,他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当即决定要去一线发掘现场。在经过救援队的简单培训后,他通过绳索下降至洞穴底部。
 
“看到化石的那一刻,感觉非常激动。”童光辉介绍,他一直从事古生物研究,能参与采集大熊猫化石对他而言非常有意义,这也是湖南省地质博物馆1958年建馆以来,首次采集到大熊猫化石。经过6个小时的工作,将现场的大熊猫化石均采集保存,通过下颌骨等判断,此次采集到的化石至少包含三只大熊猫个体。其中大部分化石留在当地保管,仅下颌骨等少数重要标本带回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用于开展研究。
 
童光辉介绍,目前尚未对化石做年代学研究,暂时没有确定化石的具体年代,但初步推断,距今的时间较近,这也更有利于研究工作。此次大熊猫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大熊猫物种分布有重要意义,且这些化石是在洞穴内发现,通过对沉积物的研究,也有利于揭示大熊猫分布与古气候之间的关系。
 
目前,对化石的各项研究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未来,这些化石将会展出,博物馆也会对大熊猫化石进行复原,让人们看到更完整的湖南古大熊猫样貌。(原标题:湖南一处百米深洞穴藏大熊猫化石,系救援队探险时意外发现)
 
相关:湖南也有大熊猫?湘西百米洞穴内发现大熊猫化石
 
(化石网整理)据华声在线(文/全媒体记者 潘显璇 视频/见习记者 刘文):记者今日从湖南省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湖南省化石办)了解到,今年8月,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一处约120米深的洞穴内,发现了大熊猫化石标本。从采集到的化石标本来看,至少有3只大熊猫。
 
探险队意外发现兽类化石
 
2022年8月3日,张家界山地救援洞穴探险队受邀到龙山八面山露营基地参加帐篷音乐节,为项目提供安全保障。
 
队长张国强介绍,救援队主要从事山地救援和洞穴探险,平日也会经常探洞,主要是救援训练和探索一些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如果发现洞内景观奇特,则会给相关当地主管部门提供一些有价值和意义的资料,同时探洞也是他们的一种自我挑战。
 
此次参加活动之余,探险队向附近村民打听到了一处常人无法到达的天坑洞穴。这处洞穴挺深,约120米。探险队到达洞穴底部后,队员们随即对洞穴进行了一番探索,在一处较为狭窄的支洞内,张国强、李学文、宋天平三人发现了一堆动物骨头化石,下颌骨清晰可见。借着探照灯的灯光,他们用手机拍下了洞穴里的这些兽骨化石。
 
“当时我们以为是野猪的骨骼,随便拍了几张照片便出洞了。但一位平时对洞穴测量和地质有研究的同行在看到照片后,发现与大熊猫骨骼类似,我们便将此事上报给了当地的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张国强说。
 
8月10日,此事上报到了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经研究转给了湖南省化石办。“我们一看到探险队提供的照片,心头又惊又喜。”湖南省化石办助理研究员童光辉回忆,当时通过这些照片,他们便初步判断是大熊猫化石,“出于稳妥考虑,我们还咨询了不少专业人士,得出的初步判断都认为应该是大熊猫化石。”
 
历时6小时清运出化石标本
 
如果真的是大熊猫化石,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8月11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矿保处副处长蒋五洲以及湖南化石办的刘立、童光辉、李光等四人受命前往龙山县了解情况,并与当地有关部门商定化石保护性采集方案。
 
“这是一处垂直洞穴,只能通过专业的设备单绳降落进入。”8月12日上午,经过张家界山地救援洞穴探险队的简单培训,借助探险队的装备,童光辉和探险队的几名成员一起进入到了洞穴底部。虽然已有十余年的地质科考经验,但这也是童光辉首次进入垂直洞穴。
 
“果然,在狭窄的一处支洞里,发现化石和泥沙混在一起。考虑到化石的脆弱性,我们经过6个小时的清理和搜集,才小心翼翼地将暴露在洞穴堆积物表层的化石采集完并打包运送了出来。”童光辉告诉记者,他学的专业是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古生物研究离不开化石素材,而重要的化石素材发现极具偶然性,能有幸参与此次大熊猫化石的采集,是他职业生涯里最难忘的一次经历。
 
填补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空白
 
此次采集到的大部分化石留在了当地保管,仅下颌骨等少数重要标本带回了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用于开展研究。
 
经形态学研究与DNA鉴定,这些化石标本均为大熊猫,从搜集到的化石标本来看,至少有3只大熊猫。
 
为何这处兽类难以到达的洞穴里会发现大熊猫化石?
 
“这处洞穴深约120米,呈漏斗状,是一个落水洞,地势低洼,一到下雨天水流便会汇集流入洞内。”童光辉解释,很显然这处洞穴不会是大熊猫的栖息地,大熊猫化石会出现在此处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大熊猫在洞穴附近死亡,之后恰巧被雨水冲进了洞穴里;还有一种可能则是大熊猫不慎掉入了这处地下洞穴。
 
据了解,此次八面山大熊猫化石的发现与采集进一步丰富了对大熊猫古地理分布与迁徙路线的认识,同时也填补了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自1958年建馆以来从未采集到大熊猫化石的空白。
 
“从湖南发现的化石记录来看,湖南以前是有大熊猫分布的。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有文献记载,在清代时,湘西地区有大熊猫生存。”童光辉说。
 
目前,对这些大熊猫化石的各项研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据了解,下一步,湖南省化石办将对八面山洞穴大熊猫化石点开展进一步发掘和年代学、古环境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以期揭示大熊猫物种分布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未来,这些化石还会进行展出,博物馆也会对大熊猫化石进行复原,让人们看到更完整的古时期湖南大熊猫的样貌。
 
相关:最新发现!湖南曾有大熊猫生存过
 
(化石网整理)据三湘都市报(刘文):记者10月12日从湖南省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湖南省化石办)了解到,今年8月,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一处约120米深的洞穴内,发现了大熊猫化石标本。从采集到的化石标本来看,至少有3只大熊猫。
 
探险队意外发现兽类化石
 
2022年8月3日,张家界山地救援洞穴探险队受邀到龙山八面山露营基地参加帐篷音乐节,为项目提供安全保障。
 
队长张国强介绍,此次参加活动之余,救援探险队向附近村民打听到了一处常人无法到达的天坑洞穴。洞穴深约120米,救援探险队到达洞穴底部后,在一处较为狭窄的支洞内,张国强、李学文、宋天平三人发现了一堆动物骨头化石,并拍了照片。一名平时对洞穴测量和地质有研究的同行在看到照片后,发现与大熊猫骨骼类似,他们便将此事上报给了当地的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
 
8月10日,此事上报到了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经研究转给了湖南省化石办。湖南省化石办助理研究员童光辉回忆,当时通过这些照片,他们便初步判断是大熊猫化石,“我们还咨询了不少专业人士,得出的初步判断都认为应该是大熊猫化石。”
 
历时6小时清运出化石标本
 
如果真的是大熊猫化石,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8月11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矿保处副处长蒋五洲以及湖南化石办的刘立、童光辉、李光等四人受命前往龙山县了解情况,并与当地有关部门商定化石保护性采集方案。
 
8月12日上午,童光辉和探险队的几名成员一起进入到了洞穴底部。“果然,在狭窄的一处支洞里,发现化石和泥沙混在一起。考虑到化石的脆弱性,我们经过6个小时的清理和搜集,才小心翼翼地将暴露在洞穴堆积物表层的化石采集完并打包运送了出来。”童光辉告诉记者。
 
填补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空白
 
经形态学研究与DNA鉴定,这些化石标本均为大熊猫。从搜集到的化石标本来看,至少有3只大熊猫。
 
为何这处兽类难以到达的洞穴里会发现大熊猫化石?童光辉解释,很显然这处洞穴不会是大熊猫的栖息地,大熊猫化石会出现在此处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大熊猫在洞穴附近死亡,之后恰巧被雨水冲进了洞穴里;还有一种可能则是大熊猫不慎掉入了这处地下洞穴。
 
据了解,此次八面山大熊猫化石的发现与采集进一步丰富了对大熊猫古地理分布与迁徙路线的认识,同时也填补了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自1958年建馆以来从未采集到大熊猫化石的空白。
 
“从湖南发现的化石记录来看,湖南以前是有大熊猫分布的。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有文献记载,在清代时,湘西地区有大熊猫生存。”童光辉说。
 
相关:湖南120米深洞穴惊现大熊猫化石 系救援队探险时意外发现
 
(化石网整理)据楚天都市报:张家界山地救援队队员在湖南湘西一处超过百米深的洞穴内探险时,意外发现了一些化石,科研人员经形态学研究与DNA鉴定,确认化石标本为大熊猫。昨日,协助科研人员入洞发掘的张家界山地救援队队长张国强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们最初以为是野猪骨骼,经过专家辨认发现是大熊猫骨骼化石,他们第一时间保护现场并报告了有关部门。
 
专家表示,这次大熊猫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大熊猫物种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野外探洞意外发现动物化石
 
据中国自然资源报报道,日前,湖南化石办研究人员在山地救援队的帮助下,进入位于湘西龙山县约120米深的落水洞底部采集化石,经形态学研究与DNA鉴定,化石标本均为大熊猫。
 
报道提到,8月10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接到群众报告,称位于湖南西北部的龙山县八面山一处无名洞穴内,发现疑似大型兽类化石,随即将情况转给湖南省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以下简称湖南化石办)。湖南化石办通过照片初步判断化石为大熊猫。
 
全程保障和护送研究人员下竖井的张家界山地救援队队长张国强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此次大熊猫化石的发现可以说是一次意外之喜。
 
张国强回忆,今年8月3日,他所在救援队受邀到湘西龙山八面山露营基地参加帐篷音乐节,为项目提供安全保障,在活动之余,他和几名同伴闲暇技痒,便向附近村民打听哪里有普通人无法到达的天坑洞穴。
 
张国强介绍,该救援队主要从事山地救援和洞穴探险,平日探洞,主要是救援训练和探索一些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如果发现洞内景观奇特,则会给相关当地主管部门提供一些有价值和意义的资料,同时探洞也是他们的一种自我挑战。
 
“洞穴很深,我们垂降了大概130米才到底部。”张国强说,他们来到洞底后,又横向上坡行走了数十米,在穿过一个仅容人侧身爬过的缝隙后,发现洞内只有一块空地,随后折身准备离开。返回途中,他们在缝隙附近发现了一堆动物骨头,下颌骨清晰可见。
 
张国强介绍,洞穴内出现骨骼并不稀奇,他们当时还以为是野猪的骨骼,随便拍了几张照片便出洞了。“事后我们讨论的时候觉得有点不对劲,野猪如果摔下100多米的竖井,不可能还横着向上爬几十米,何况这段通过难度较大。”张国强说,一位平时对洞穴测量和地质有些研究的同行,在看到照片后发现与大熊猫骨骼类似,便开始向相关专家求证,得到多位专家的肯定答复后,他们将化石保护起来,同时将发现报告给有关部门。
 
科研人员认定为大熊猫化石
 
8月11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与监督处和湖南化石办到达龙山县了解情况后,马上与当地有关部门商定化石保护性采集方案。
 
张国强介绍,8月12日,相关部门邀请他们利用专业技术协助科研人员下洞,并为科研人员提供安全保障。“我们8名队员,通过绳索护送了2名研究人员下洞,研究人员看到骨骼化石后,初步认定这就是大熊猫化石。”
 
研究人员当时介绍,化石中有一个完整的下颌骨,可以看到大熊猫标志性的两个犬齿,看到这个就可以确定是大熊猫(化石)。
 
“这次能发现大熊猫化石,是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建馆以来的首例,感觉非常有意义。”张国强说,希望今后能在化石展出后第一时间参观。
 
据极目新闻记者查询,这并非首次在湖南发现大熊猫化石。中国知网一篇发表于2004年的论文《湖南桂东发现大熊猫化石》记载,2002年10月湖南省桂东县四都乡角植村的陈建东等8位村民,曾在开发天然溶洞做旅游景点时,无意中发现了动物化石,为了防止遗失,他们将10多块化石从洞中凿下,收藏于家中。经专家鉴定,这些化石系大熊猫化石。
 
化石至少包含三只大熊猫
 
湖南化石办助理研究员童光辉,参与了这次大熊猫化石的采集与研究。童光辉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得知发现疑似大熊猫化石消息后,他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当即决定要去一线发掘现场。在经过救援队的简单培训后,他通过绳索下降至洞穴底部。
 
“看到化石的那一刻,非常激动。”童光辉介绍,他一直从事古生物研究,能参与采集大熊猫化石对他而言非常有意义,这也是湖南省地质博物馆1958年建馆以来,首次采集到大熊猫化石。研究人员经过6个小时的工作,将现场的大熊猫化石均采集保存,通过下颌骨等判断,此次采集到的化石至少包含三只大熊猫个体。据悉,其中大部分化石会留在当地保管,下颌骨等少数重要标本将带回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用于研究。
 
童光辉介绍,目前尚未对化石做年代学研究,暂时没有确定化石的具体年代,但初步推断,距今的时间较近,这也更有利于研究工作。此次大熊猫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大熊猫物种分布有重要意义,且这些化石是在洞穴内发现,通过对沉积物的研究,也有利于揭示大熊猫分布与古气候之间的关系。
 
目前,对化石的各项研究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未来,这些化石将会展出,当地博物馆也会对大熊猫化石进行复原,让人们看到更完整的湖南古大熊猫样貌。
 
相关:远古时代湖南曾有大熊猫?专家独家讲述湘西大熊猫化石发掘细节
 
(化石网整理)据潇湘晨报(记者 曹伟):湖南又现大熊猫化石。近日,有消息称,湖南湘西龙山县一个落水洞中被发现有大熊猫化石。
 
10月12日,潇湘晨报记者独家采访了湖南省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简称“湖南化石办”)助理研究员童光辉,其参与了此次化石发掘与鉴定工作。据其介绍,该机构近日在湖南湘西龙山一落水洞中采集到兽类化石,经过连日来的发掘、转运和鉴定工作,确认这批化石为至少三头大熊猫的骨骼,其中包括两头成年个体和一头幼年个体。
 
实际上,湖南此前已经多次发现大熊猫化石,这证明在远古时代,大熊猫就在湖南广泛活动。童光辉介绍,上一次在湖南发现大熊猫化石还是在20年前。
 
湘西龙山落水洞中发现大熊猫化石,至少是3头大熊猫
 
据童光辉介绍,湖南省化石办设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早在今年8月10日,他们接到位于湘西龙山县的湖南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方面报告,一支山地救援和洞穴探险队在当地一个深约120米到130米的无名落水洞中发现了疑似大型兽类化石。
 
“当时我们看了传过来的照片,初步判断是大熊猫化石。”童光辉介绍,8月11日,该机构工作人员刘立、童光辉、李光三人在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蒋五洲的带领下,前往龙山进行实地勘察,并与当地有关部门商定化石保护性采集方案。
 
次日,童光辉在接受张家界山地救援洞穴探险队的绳降培训后,穿戴专业设备进入洞内,并成功抵达发现化石的支洞内。在清理完一些泥沙和砾石堆积物后,成功找到了多个化石,并小心翼翼地对这些化石进行打包和转运,一共历时6个小时,将所有发现的化石打包带出洞穴。
 
湖南省化石办工作人员将大部分化石留在了当地,并将一些关键部位化石带回机构,在进行了清理编号和简单的修复加固后,展开研究。通过形态学研究和DNA的测定,工作人员确定这批化石是属于大熊猫化石。
 
童光辉介绍,形态学研究是进行化石鉴定的基本方法,在带回研究的化石中发现了很多与大熊猫非常吻合的特征。“比如大熊猫标志性的犬齿,颅骨面部短等等。”童光辉说,同时有部分化石没有完全石化,给后续的DNA鉴定提供了条件。
后续,工作人员对化石进行了DNA测序,进一步证明了这批化石就是大熊猫的化石。
 
童光辉介绍,这批化石比较分散,也并没有在洞穴底部,而是被流水搬运到一个支洞里面,通过头骨等部位判断,这些化石属于至少三头大熊猫个体,其中包括两头成年个体和一头幼年个体。但没有发现能够显示其性别特征的部位。
 
这些大熊猫的历史究竟有多久?它们当时生活的环境到底如何?这是工作人员后续研究还需要继续进行探究的问题。包括同位素测定确定大熊猫生活的年代,以及古气候和沉积学的研究,来确定大熊猫生活的环境。
 
湖南近20年来再次发现大熊猫化石,首次在湘西地区以科学方式进行实地发掘
 
“之前湘西民间流传有发现大熊猫化石,但是没有以科学方式进行记录和研究。”童光辉说,根据史料记载,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湖南还有野生大熊猫的活动踪迹。
 
对于此次大熊猫化石发现的意义,童光辉表示,一方面它会丰富我们对于大熊猫古地理分布的认识,进一步研究会查明具体在什么时期大熊猫曾在湘西一带活动。另外一方面,通过洞穴沉积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大熊猫生活时期湖南是什么样的古气候,以及这种气候的变化是否造成了大熊猫的迁徙。
 
童光辉同时介绍,根据正式发表的研究论文记载,这次大熊猫化石的发现是湖南近20年来再次发现大熊猫化石,也是湘西地区首次发现和科学采集大熊猫化石。同时,这次发现也填补了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自1958年建馆以来从未采集到大熊猫化石的空白。
 
根据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学建向潇湘晨报记者介绍,2002 年 10 月,湖南省桂东县四都乡角塘村8 位村民在开发天然溶洞做旅游景点时 ,无意中发现了动物化石 ,为了防止遗失 ,他们将 100 多块化石从洞中凿下,收藏于家中。
 
邓学健获知这一消息后 ,于 2003年8 月在当地县旅游局领导的陪同下赶赴角塘村,对其中一块不完整下颌骨进行了鉴定发现,其右齿骨自下颌联合后缘处缺失, 保留了犬齿(端部缺损)和前 3 枚前臼齿 。左齿骨的冠 状突部分缺失, 具犬齿1 枚 ,颊齿 7 枚 ,门齿仅存外侧 2 枚。化石的外侧门齿明显大于内侧门齿,犬齿强大而短,成稍后曲的短锥状,较其他食肉动物明显短而粗壮。臼齿3 枚 ,咀嚼面宽阔,且外侧较内侧磨损明显 ,成内高外低的斜坡状。
 
邓学健说,从这些诸多特征不难看出 ,桂东县角塘村溶洞中发现的化石系大熊猫化石。
 
湖南的大熊猫究竟有多长历史?
 
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童潜明介绍,1968年7月,首都动物园赠送该园繁殖的叫“明明”的雄性大熊猫给长沙,定居在长沙市动物园专门建造的熊猫馆。1970年代四川一次地震,一只叫“静静”的受伤大熊猫疏散到长沙市动物园,自此有了两只大熊猫,经专职饲养员张凤鸣女士精心饲养,健壮活泼的一对大熊猫给湖南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带来的欢乐深刻在记忆中。1996年相当于人寿80多岁的“明明”无疾而终,不久“静静”也追逐而去。熊猫馆中无熊猫直到长沙动物新迁城南,改名为长沙生态动物园才终止。长沙市生态动物园的熊猫馆其规模设施自然不能与昔日的长沙动物园熊猫馆同日而语,而且建成后即引进了四只大熊猫。
 
现代大熊猫在湖南动物园中只存在几十年的历史,其中还有10年空白,其实在远古时期,即地史上距今1.1万年的第四纪全新世之前,湖南就有大熊猫。当时与人类共存的动物称“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其中大熊猫的祖先诞生距今1000万至2600万年之新近纪后期,开始个体甚小称小型大熊猫,只是到了距今76万至11.4万年第四纪更新世中期体型才增大成为大型大熊猫,即为大熊猫,此时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1970年代以来地质人员进行的区域地质地貌调查和考古人员进行的文物普查,在占湖南面积1/3的碳酸盐岩地区,已发现数十个溶洞中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其中10多个洞有大熊猫化石。
 
童潜明表示,从洞址的分布看,湖南全省都有大熊猫。
 
既然万多年前湖南有大熊猫,后来为什么又灭绝了?童潜鸣介绍,一个说法是人类的捕杀,第二个说法是气候变化达不到大熊猫生活所要求的气候潮湿(湿度在80%以上,温度在20℃以下)的条件。
 
童潜明说,两个条件中气候变化应该是最重要的,人类的捕杀不能认为是一个原因,因为1.1万年前旧石器人,他们对动物的捕杀还不能使一个像大熊猫这样的物种灭绝,何况与大熊猫一起的剑齿象也灭绝了,它的灭绝更不是当时人类所能做得到的。由大熊猫1.1万年前后由遍布湖南到几乎灭绝说明了湖南在这个时期气候条件发生过很大的变化。
 
相关:时隔20年湖南再次发现大熊猫化石 位于湘西龙山洞穴;属于至少三只大熊猫个体
 
(化石网整理)据潇湘晨报(记者 曹伟):近日,有消息称,湘西龙山一个落水洞中发现大熊猫化石。
 
10月12日,潇湘晨报记者独家采访了湖南省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湖南化石办”)助理研究员童光辉。他参与了此次化石发掘与鉴定工作。童光辉介绍,该机构近日在湘西龙山一落水洞中采集到兽类化石,经过连日来的发掘、转运和鉴定工作,确认这批化石为至少三只大熊猫的骨骼,其中包括两只成年个体和一只幼年个体。
 
实际上,湖南此前已经多次发现大熊猫化石,这证明在远古时代,大熊猫就在湖南广泛活动。童光辉介绍,上一次在湖南发现大熊猫化石还是20年前。
 
包括两只成年个体和一只幼年个体
 
湖南化石办设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童光辉介绍,今年8月10日,他们接到位于湘西龙山县的湖南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方面报告,一支山地救援和洞穴探险队在当地一个深约120米到130米的无名落水洞中,发现了疑似大型兽类化石。
 
“当时我们看了传过来的照片,初步判断是大熊猫化石。”童光辉介绍,8月11日,湖南化石办工作人员刘立、童光辉、李光三人在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蒋五洲的带领下,前往龙山进行实地勘察,并与当地有关部门商定化石保护性采集方案。
 
次日,童光辉在接受张家界山地救援洞穴探险队的绳降培训后,穿戴专业设备进入洞内,并成功抵达发现化石的支洞内。在清理完一些泥沙和砾石堆积物后,他成功找到了多个化石,并小心翼翼地对这些化石进行打包和转运。历时6个小时,童光辉将所有发现的化石打包带出洞穴。
 
湖南化石办工作人员将大部分化石留在了当地,并将一些关键部位化石带回机构,在进行了清理编号和简单的修复加固后,展开研究。通过形态学研究和DNA的测定,工作人员确定这批化石是属于大熊猫化石。
 
童光辉介绍,形态学研究是进行化石鉴定的基本方法,在带回研究的化石中发现了很多与大熊猫非常吻合的特征。“比如大熊猫标志性的犬齿,颅骨面部短等等。”童光辉说,同时有部分化石没有完全石化,给后续的DNA鉴定提供了条件。
 
后续,工作人员对化石进行了DNA测序,进一步证明了这批化石就是大熊猫的化石。
 
童光辉介绍,这批化石比较分散,也并没有分布在洞穴底部,而是被流水搬运到一个支洞里面,通过头骨等部位判断,这些化石属于至少三只大熊猫个体,其中包括两只成年个体和一只幼年个体。但没有发现能够显示其性别特征的部位。
 
这些大熊猫的历史究竟有多久?它们当时生活的环境到底如何?这是工作人员后续研究还需要继续进行探究的问题。包括同位素测定确定大熊猫生活的年代,以及古气候和沉积学的研究,来确定大熊猫生活的环境。
 
上次在桂东县有同样发现,距今已20年
 
“之前湘西民间流传有发现大熊猫化石,但是没有以科学方式进行记录和研究。”童光辉说,根据史料记载,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湖南还有野生大熊猫的活动踪迹。
 
对于此次大熊猫化石发现的意义,童光辉表示,一方面它会丰富我们对于大熊猫古地理分布的认识,进一步研究会查明具体在什么时期大熊猫曾在湘西一带活动;另一方面,通过洞穴沉积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大熊猫生活时期湖南是什么样的古气候,以及这种气候的变化是否造成了大熊猫的迁徙。
 
童光辉同时介绍,根据正式发表的研究论文记载,这次大熊猫化石的发现是湖南近20年来再次发现大熊猫化石,也是湘西地区首次发现和科学采集大熊猫化石。同时,这次发现也填补了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自1958年建馆以来从未采集到大熊猫化石的空白。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学建向记者介绍,2002年10月,湖南省桂东县四都乡角塘村8位村民在开发天然溶洞做旅游景点时,无意中发现了动物化石,为了防止遗失,他们将100多块化石从洞中凿下,收藏于家中。
 
邓学健获知这一消息后,于2003年8月在当地县旅游局领导的陪同下赶赴角塘村。他对其中一块不完整下颌骨进行了鉴定发现,其右齿骨自下颌联合后缘处缺失,保留了犬齿(端部缺损)和前3枚前臼齿。左齿骨的冠状突部分缺失,具犬齿1枚,颊齿7枚,门齿仅存外侧2枚。化石的外侧门齿明显大于内侧门齿,犬齿强大而短,成稍后曲的短锥状,较其他食肉动物明显短而粗壮。臼齿3枚,咀嚼面宽阔,且外侧较内侧磨损明显,呈内高外低的斜坡状。
 
 邓学健说,从这些诸多特征不难看出,桂东县角塘村溶洞中发现的化石系大熊猫化石。
 
数字
 
湖南10多个洞发现大熊猫化石
 
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童潜明介绍,1968年7月,首都动物园赠送该园繁殖的叫“明明”的雄性大熊猫给长沙,定居在长沙市动物园的熊猫馆。1970年代四川一次地震,一只叫“静静”的受伤大熊猫疏散到长沙市动物园,自此有了两只大熊猫,健壮活泼的一对大熊猫给湖南人民带来的了很多欢乐。1996年相当于人寿80多岁的“明明”无疾而终,不久后“静静”也去了。熊猫馆中无熊猫直到长沙动物新迁城南,改名为长沙生态动物园才终止。
 
现代大熊猫在湖南动物园中只存在几十年的历史,其中还有十年空白,其实在远古时期,即地史上距今1.1万年的第四纪全新世之前,湖南地域上生活着大熊猫。当时与人类共存的动物称“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质人员进行了区域地质地貌调查,考古人员进行了文物普查。在占湖南面积三分之一的碳酸盐岩地区,已发现数十个溶洞中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其中10多个洞有大熊猫化石。
 
童潜明表示,从洞址的分布看,湖南全省都有大熊猫。既然一万多年前湖南有大熊猫,后来为什么又在湖南几乎绝迹了?童潜明介绍,一个说法是人类的捕杀,第二个说法是气候变化达不到大熊猫生活所要求的气候潮湿(湿度在80%以上,温度在20℃以下)的条件。两个条件中,气候变化应该是最重要的。人类的捕杀不能认为是一个主要原因,因为1.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对动物的捕杀还不能使一个像大熊猫这样的物种绝迹。何况,与大熊猫同时期的剑齿象也在湖南绝迹了,它的绝迹更不是当时人类所能做得到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