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在金普骆驼山寻找《史前密码》

发布时间:2022-12-12 作者:
来源:
分享:


在金普骆驼山寻找《史前密码》(图据《最美大连行》)

(化石网整理)据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王军辉):当下,考古正成为一个大热词汇。
 
聚焦国内,四川广汉三星堆的每次发掘,都会给大众释放一个遥远的脑洞大开的想象。
 
放眼世界,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次授予一位古人类学家——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在已灭绝的古人类基因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
 
听起来,考古的故事好像总是发生在远方。
 
不必艳羡,大连的考古同样精彩。
 
2022年,大连新闻传媒集团《最美大连行》节目组历时春秋两季,用镜头记录下这片大地上的考古发现。地理坐标:金普,骆驼山。记录对象: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专家。
 
山川,洞穴,化石,灰烬,火塘……12月12日,锁定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大连发布,在纪录片《田野传奇:史前密码》中,跟随考古专家展开一段跨越数十万年,甚至数百万年的时空之旅。
 
够挖一辈子
 
“保存得挺好。好的,小心小心。对,刷一下,不着急……”
 
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副研究员王元,一边盯着刚从红土中冒头的化石,一边跟工作人员叮嘱着。
 
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刷掉红土,铲子轻铲,手一托,化石露出全貌。王元迅速给出判断,“这个个体大小,应该是大型牛科的或是骆驼的。”
 
这里不是别处,这里是大连,金普,骆驼山。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业人员正在这里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春季考古。这也是他们在金普骆驼山考古挖掘的第九年。
 
别小看刷子下的红土,它可不简单,考古人见了都兴奋。因为,它的年份足够老,专业名词叫中更新世,距今二三十万年,甚至四五十万年。
 
手中的化石,更不是一般地珍贵。那是生活在距今180万年左右旧石器时代的巨副骆驼化石。对,180万年!在这个地质层位,据说已经发现三四十件巨副骆驼的标本。
 
镜头里,考古工作人员拿着专业工具,起起凿凿,挖挖刷刷,力道不轻不重,恰恰好。当然不能用蛮力,因为说不准在哪一锤哪一铲下面就会有惊喜。
 
实际上,9年来,惊喜不断。
 
9年时间,这里出土了数万件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包括在东北地区首次发现的纳玛象、巨颏虎、德宁格尔洞熊、中国长鼻三趾马、泥河湾披毛犀和巨副骆驼等原始哺乳动物化石,与之伴生的其他哺乳动物种类也丰富多样,典型的有猕猴、猎豹、变异狼、埃楚斯堪熊、梅氏犀、三门马、山西轴鹿、大斑鹿、李氏野猪、短角丽牛等60多种大型哺乳动物及日进鼠、旱獭等50多种小型哺乳动物,绝大部分都是大连地区首次发现的物种。
 
对从事史前考古的人来说,金普骆驼山是宝藏之地。王元说,这里够他们挖一辈子,甚至上百年。
 
还可以怎么解释这个地方的珍贵呢?在骆驼山金远洞挖掘现场,沿着堆积剖面的台阶拾级而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专家金昌柱兴奋地跟大家介绍着:我们熟知的经典的古生物遗址是泥河湾遗址群和周口店猿人遗址。泥河湾是260万年到100万年左右的片段,周口店猿人遗址是60万年到30万年这个片段。金普骆驼山遗址群,等于泥河湾和周口店两个叠加起来的年代剖面。从化石的情况来看,最顶层的那个时代是30万年,底下也许达到360万年或者560万年。这是世界上丰富的、罕见的古生物遗址群。
 
在《金普·远古双眸:大连第四纪生灵的呼唤》一书中,王国栋老师与金昌柱老师也提到,骆驼山发掘的数万件化石,其动物群的整体性质和动物生态组合特征已经超过华北泥河湾动物群和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动物群。同时,这里储存了距今300万年以来地质事件、生物事件、气候事件、环境变迁等方面的巨大信息,为探讨我国东北地区哺乳动物及古人类起源、发展、演化过程和生态系统演替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和证据,为进一步认识生物事件和环境变迁耦合关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视角。
 
期待那个偶然
 
1929年,中国史前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先生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掘出第一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1930年,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又发现了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遗憾的是,这些化石标本在日寇侵华过程中丢失。新中国成立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恢复,目前已挖掘出40多个古人类的头盖骨、下颌骨、牙齿等化石和大量的石器、骨器与用火遗迹等。
 
金普骆驼山,据说大大小小的山洞和裂隙有三十多处,附近的人过去常去山洞里找钟乳石和石笋。有没有可能,这些山洞里,也曾住着远古人类?这是摄制组的集体好奇,更是考古人们正在进行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在听海洞,摸着眼前的大片灰烬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震局研究员金东淳跟摄制组工作人员说:“这灰不像是自然火烧的,像是人为的。你看看这个形状,就像我们老百姓炕洞里边的灰。”
 
在望海洞,金昌柱先生指着一处火塘遗址说:“这是火烧过的痕迹,地质层位的样品测完了,60万年。这都是人工围起来的,自然形成不了这样的特征。”
 
除了用火痕迹,山洞里还发现了大量堆积物。在望海洞,考古人员发现了不少食草动物化石,比如肿骨鹿、梅氏犀和葛氏斑鹿。肿骨鹿化石尤其多。而在肿骨鹿化石里,老龄和幼小的比例又很大。王国栋老师与金昌柱老师在《金普·远古双眸:大连第四纪生灵的呼唤》一书中这样解释:这说明什么?说明是人类的捕猎行为。古人类捕猎时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他们专门欺负“老小病弱”。
 
此外,在金远洞和望海洞,还发现了古化石密集胶结块。啥叫密集胶结块?就是动物骨骼、牙床等密密麻麻地堆积在一起,这些骨骼碎片之间基本没有土质沉积,而且动物种类也很单调。
 
灰烬,火塘,密集胶结块……诸多迹象都在指向一个若隐若现的答案。但就是差一环。考古人们常常一边挖掘一边感叹:就差人类的一颗牙齿或是一块胫骨了,如果是一颗头盖骨就更完美了。他们期待着那个偶然。
 
做梦都在寻找
 
1981年,在瓦房店古龙山,大连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活动遗址,大连历史由此上溯至1.7万年前。如果骆驼山有远古人类存在的话,大连的历史可要推向更远更远处了。
 
当然,意义远不止于此,如同金昌柱先生屡次提到的:环顾中国东北地区或者说东北亚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包括周口店北京猿人,辽宁的庙后山人、金牛山人,朝鲜平壤的德川人、胜利山人等,我们会发现,在一个环渤海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圈中,金普骆驼山处于一个中心点的位置。这里会不会是周围这些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一个原点或者叫爆发点呢?一切皆有可能。
 
与考古人们并肩的日子里,制片人孙晖一次次站在骆驼山上眺望远方。无数次地,他在想,数十万年前的远古人类是否跟我们一样,看的是同样的山水。他问金昌柱先生,这种生生灭灭的感觉是不是很虚幻?
 
没想到,这位70多岁的中国“国宝级”老教授给出了诗意化的描述:一轮寒月下,伴着普兰店湾的涛声,一个族群的古人类围聚在熊熊燃烧的篝火堆旁。一只刚刚捕到的肿骨鹿在火上已经烤熟了。大家饱食一顿后,随手将骨骼残渣扔到火塘边的角落里。几万年或几十万年后,一堆密集胶结块化石出现在考古人面前……
 
纪录片结尾,一轮皓月升上天空,伴着金昌柱先生的画外音:每天做的梦都是寻找,寻找完整的古人类的头盖骨、人类的遗骸,天天抱着这个梦来,努力工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