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从古生物化石到山东东风桥上的象雕塑

发布时间:2024-01-10 作者:
吴昊
来源:
齐鲁壹点
分享:

2023年12月31日,白浪河东风桥上的四座象雕塑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潍坊市民们眼前。这四座象雕塑分别为位于西南角的安定象、位于东南角的朝阳象、位于西北角的迎恩象以及位于东北角的望海象,它们面容憨态可掬,带着一份眉清目秀的儒雅端方,矗立于东风桥四周。


↑ “潍坊象”矗立在东风桥之上


据了解,这四座象雕塑的原型,为1979年春天在潍县望留公社(今属潍坊市潍城区)武家村大队出土的“潍坊象”化石,距今约10万年至20万年前,是唯一一个以潍坊命名的古生物化石。

从10万年至20万年前到公元2023年,从古生物化石到东风桥上的象雕塑,“潍坊象”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它又为何能成为矗立在东风桥上的“潍坊符号”。记者走进潍坊市博物馆与十笏园非遗文化街区,通过采访东风桥文化总顾问孙敬明与“潍坊象”雕塑成品小稿创作者赵益民,探寻“潍坊象”的前世今生。


“潍坊象”何以“重见天日”

“在1979年三四月阳春时节,武家村大队的社员们为灌溉麦田正在村西约400米路北下挖机井,刚挖了3米左右,就看到一些石头形状的动物骨骼。”孙敬明回忆说,当年时任潍县图书馆文物干部的杨传德闻讯立即就赶到了现场,经过考察之后逐级上报,由上级指派金昌柱(现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孙师傅(技工)、杨传德和孙敬明(现任山东博物馆特聘首席专家、潍坊市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共同进行现场清理发掘。


↑ 1979年孙敬明(左一)与杨传德(右一)发掘“潍坊象”的现场


十数日的艰辛劳作,让一具深埋地下十数万年的巨型大象化石终于得见天日。这具象化石体型巨大,仅门齿的最大长度就有3.05米,肋骨长1.27米。从头骨的背面看,最大横径达到1.09米,经专家考证,它生存于距今约10万年至2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代表了比南方象更为进步的猛犸象属晚期的一个新种类,研究者因此以“潍坊象”来命名这个新种属。

“大象属于猛犸象新种,我们通常所知道的猛犸象一般都分布在欧洲或者西伯利亚地区,潍坊是迄今为止发现此类种属分布的最南端。‘潍坊象’高约4米,重约6吨,属于此种形体最大者。此类大象的通常寿命在60多岁,‘潍坊象’应该在18岁左右。”回想起参与“潍坊象”化石发掘的过程,孙敬明觉得仿佛就在昨天,那时他和金昌柱两人都还是20多岁的年轻小伙,怀揣着对于考古文化的热情,一点一点将“潍坊象”化石带出了历史的沙砾,也带进了潍坊文化历史发展的历程。

发掘结束,“潍坊象”化石运抵北京,由那里的学者进行研究。随后在1984年,“潍坊象”化石的发掘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通过研究“潍坊象”化石,在《古脊椎动物学报》第22卷第1期中发表论文《山东潍县武家村第四纪地层及哺乳类化石》,详细介绍了“潍坊象”化石的相关内容,加深了考古界对“潍坊象”化石的重视。“潍坊象”化石作为猛犸象属化石的一个新种类,极具研究价值。为了让“潍坊象”化石能重回故土,上级派杨传德、孙敬明数次前往北京,几经周折努力,在北京学者的依依不舍下,“潍坊象”化石终于回归故里,并交由潍坊市(潍城)博物馆保管。但由于受当时技术和资金等一系列的时代局限性所致,“潍坊象”化石的修复还原过程一直延宕迟迟,因而迟迟未能面世,一代又一代的博物馆人只能将“潍坊象”化石好好保存,等待一个让它重新“出土”的机会。

直到2023年东风桥重新翻修建立,“潍坊象”因成为东风桥上四座石象雕塑的原型而备受关注。

伴随着东风桥上四座象雕塑的诞生,“潍坊象”化石将有望重现于世。“当时懵懂年轻,不但有幸参与大象发掘,而今垂垂迟暮于大象发掘出土45年之际,尚能躬逢大象立于东风桥头之盛典,可为荣幸之至。”2024年1月5日,孙敬明笑着对记者说,“潍坊象”化石的复原工作已经被重新提上日程。

2023年的11月28日,潍坊市博物馆举行“山东潍县中更新世潍坊象化石复原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如何保护、开发、利用好“潍坊象”化石资源发表了意见建议,为做好下一步“潍坊象”化石复原工作提供了科学、具体的参考依据。潍坊市博物馆将进一步完善“潍坊象”化石保护措施,尽快推进“潍坊象”化石复原工作。

原标题:《从重见天日到矗立桥头,“潍坊象”的前世今生》(原文有改动)



来源:齐鲁壹点

作者:吴昊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