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从水洞沟百年发掘探寻中华文明起源

发布时间:2024-05-10 作者:
张文攀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

7月19日,水洞沟遗址发现100周年暨新时代宁夏考古工作新闻发布会在宁夏银川召开,著名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高星围绕水洞沟遗址百年考古历程及意义和大家交流。


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银川市东29公里的灵武市临河镇,黄河支流边沟河两岸。于1923年发现并首次发掘,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首次发掘进行了12天,发掘的石器总量达300公斤以上,还发现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包括鬣狗、羚羊、牛、犀牛和马等。水洞沟遗址发现和发掘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开篇,纠正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论断,水洞沟遗址也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


1960年,中国和前苏联古生物考察队联合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这也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发掘水洞沟。1963年,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开拓者、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裴文中带队对水洞沟遗址进行又一次发掘。此次发掘首次发现水洞沟遗址第1地点包含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组不同的地层。1980年,为了进一步探索水洞沟遗址第1地点的文化内涵,宁夏博物馆和宁夏地质局区域地质考察队对第1地点进行了联合发掘,此次发掘经历了38天,发现了6700余件石制品和古生物化石标本。


据了解,自200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启了长达20年的合作。2003-2007年,发掘了水洞沟遗址第2、3、4、5、7、8、9、12地点,此次发掘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新方法、新理念的首次大规模运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水平,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与以往考古队不同,2003年进驻的队伍,除钟侃和王惠民两位年龄较长的专家外,其他均为青年科研人员和学生。此次发掘是一次带着明确学术目的的发掘,为的是廓清水洞沟文化的时代和内涵,摆脱此前对水洞沟遗址单个地点的研究,以区域视角考察水洞沟遗址群的文化面貌。


一个世纪以来,水洞沟遗址共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发掘,共计发现了12个旧石器遗址点,构成了分布于边沟河两岸的水洞沟遗址群。在跨越距今4万年—1万年左右的漫长时间里,水洞沟的古人类留下了大量的石器、骨器、装饰品,动物骨骼化石以及火塘等数以万计的遗物、遗迹。水洞沟遗址因其特殊的石器技术,不同时期的人群变化,复杂的环境演化背景,成为中国北方乃至东亚地区最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对解决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东西方文化与人群交流以及农业起源等一系列国际重大课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以水洞沟遗址考古材料为研究对象,出版发掘报告3部,博士、硕士论文10余篇,国内外期刊发表理论研究文章百余篇。2021年,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水洞沟遗址入选中国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2年,水洞沟遗址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水洞沟遗址是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发祥地,它的百年历程也是中国旧石器考古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旧石器考古学家孜孜不倦的探索之路。在新的百年起点上,水洞沟遗址将继续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旅融合等方面发光发热,为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不断前进贡献力量。”高星说。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文攀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