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举办“樱才施教”第一届科普经验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3-28 作者:
潘浩晨
来源:
分享: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24年12月修订版)精神,响应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精神,2025年3月27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办的“樱才施教”第一届科普经验研讨会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顺利召开。


本次研讨会以“院-地科普先进经验交流”为主题,聚焦中国科学院院所科普资源与地方科普工作的融合交叉思路,旨在探索多层次、多角度合作方式,构建开放共享的科普工作格局。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指导下,由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传播中心主办,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与南京现代科普场馆联盟承办,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协办,北京微创博志教育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提供了大力支持。


会议于上午9时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二楼报告厅正式启动。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一级调研员许光明在致辞中指出,新时代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普及已经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院所与地方在科普资源、平台和受众方面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应加强协同联动,推动形成多元参与、互利共赢的科普生态体系。

许光明致辞


随后,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所长赵方臣发表致辞。他回顾了研究所近年来在科学传播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在面向青少年、公众和地方社会的科普教育项目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他表示,南京古生物所将进一步发挥科研资源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科普建设,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科普传播的深度融合,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赵方臣致辞


聚焦前沿议题,推动内容与技术深度融合

在主题报告环节,来自全国科普领域的专家学者带来两场精彩经验分享。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新媒体部主任王闰强作《科普信息化应用与实践》报告,分享了“格致知物”科普品牌的打造,结合“互联网+科普”在各类传播场景中的实践案例,分享了科学院在“赋能科普传播”、“提升用户参与感与传播效率”等方面的工作经验。他指出,未来科普传播不仅要“内容权威”,更要“形式新颖”和“传播精准”。


王闰强讲座


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兼科普创作与出版专委会张洁主任,围绕《面向新时代的科普创作》主题,结合知名科普图书的制作经验,列举获奖及数据成绩好的案例,强调了科普创作的重要性,呼吁创作者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走近科学、热爱科学。


张洁讲座

曹长群主持


分组研讨,深度探索院地合作新路径

研讨会的精彩内容还集中展现在分组讨论环节。在“科普场馆的数字化建设和科普活动拓展思路”研讨小组,与会者介绍了各专业场馆的特色与工作经验,分别对数字化对拓展现有科普资源的技术优势、数字科普课件的组织与科普讲解的专业性要求、科普工作者的岗位自信与科普形式创新等展开充分的讨论,分享了各专业场馆在沉浸式科普、参与式科普活动中的创新案例,其中,提出“内容+场景+互动”的融合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在“科普出版和科普活动的融合”讨论中,嘉宾们就如何打通出版与活动边界,开展以图书为核心的衍生活动进行了探讨,如“馆校共读计划”、“主题绘本剧”、“科普活动多样性”等主题,对有效提升科普图书的“活化传播”进行了充分的沟通。



“品牌科普项目的组织和申报”环节中,围绕项目策划、申报流程、资源整合等展开交流,专家结合“科普中国”“全国科普日”等国家重点项目案例,为基层单位提升项目组织与设计能力、执行能力等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会议最后,与会代表集体参观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加深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专业策展及特展的印象。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江苏农业科学院、南京科技馆、地质博物馆、南京国防园、江苏二师、南京师范大学,以及溧水、芜湖、马鞍山和六合等多家科普场馆单位的73位成员,为院地科普资源融合、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提供了前瞻思路,充分展现出中国科学院系统在推动科学传播、服务社会发展方面的责任与担当。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