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弥曼院士作有关青藏高原古鱼类学研究进展的报告
朱敏研究员与乌普萨拉大学Per Erik Ahlberg教授交流
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台地面的泥盆纪古鱼类脑颅切片图(部分)(图中人物为张弥曼院士(右)和斯德哥尔摩博物馆古植物学家Else Marie Friis教授(左))
吴飞翔博士在斯德哥尔摩博物馆介绍青藏高原化石发掘情况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飞翔 供稿):为庆祝学院建院275周年,瑞典皇家科学学院在乌普萨拉举行了庆典活动并组织了“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研究中的古生物学和分子学方法”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于2015年5月12-13日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举行。来自瑞典、中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古生物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就早期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向大会报告了最新的研究动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弥曼院士和朱敏研究员受邀分别向大会做了学术报告。
瑞典皇家科学学院成立于1739年。作为非官方的独立学术团体,它致力于推进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及数学的发展。学院每年负责评选诺贝尔物理、化学、经济三个领域的获奖者,还负责评选其他一些重要的国际性大奖。 2011年,张弥曼院士荣选该院外籍院士。
张弥曼研究员的报告题为《Ascent with modification: fossil fishes show adaptations to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她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所特有的裂腹鱼类的时空分布特点为主要内容,向大会介绍了近年来青藏高原新生代化石鱼类的研究成果,强调了鱼类化石在标定青藏高原古高度进而重建高原隆升历史方面的独特价值。报告同时也展示了我所相关人员及其美国同事在高原苦寒条件下的野外作业场景,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与坚持,我国高原古脊椎动物学,特别是古鱼类学迎来了新的机遇。
朱敏研究员以《The Silurian Xiaoxiang Vertebrate Fauna-a window to explore the early evolution of jawed vertebrates》为题,报告了我国云南曲靖志留纪潇湘动物群的最新研究进展,再次突出了这一动物群在早期脊椎动物起源与演化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会代表不仅为化石材料保存的精美程度而惊叹,更为它们所呈现的奇特的特征组合而着迷。朱敏研究员及其团队早前对产自该动物群的梦幻鬼鱼,钝齿宏颌鱼以及初始全颌鱼的研究,重构了人们对早期有颌脊椎动物各主要类群形态特征和系统分类关系的认识。更令人兴奋的是,这些仅仅是该动物群多样性面貌的冰山一角。随着对大量新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潇湘动物群必将革新人们对早期有颌脊椎动物起源和演化历史的传统认识。
会前,张弥曼研究员曾在斯德哥尔摩博物馆作短期访问。半个世纪前,张弥曼先生曾在此求学,并于此后获得博士学位。这里以治学严谨、学术精深著称于世,大师辈出,学术风格自成一派。以斯天秀(Stensiö)、雅维克(Jarvik)为代表的“瑞典学派”(Sweden School)上世纪对泥盆纪古鱼类的研究工作被学界奉为经典,斯德哥尔摩故而也被誉为世界古生物学的“麦加”。当地地铁某站台地面竟铺以泥盆纪真掌鳍鱼和孔鳞鱼复原图以及雅维克等人对其脑颅结构所做的切片图(图3):在瑞典人眼里,这是科学,也是艺术。足见彼时古生物学之盛,更是当代古生物学人之荣!
古脊椎所所吴飞翔助理研究员有幸受邀在斯德哥尔摩博物馆古生物部作报告,介绍了近年来我所青藏高原野外发掘的情况(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