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古生物学家爱德华·柯普与奥塞内尔·马什:一场旷日持久的“化石大战”
(化石网整理)据《科学画报》(文/乔志远):对于一位古生物学家而言,有什么能比发现新的史前物种更令人满足呢?可当这种科学探索变成一场没有尽头的竞赛时,恐怕就没有那么美好了。在19世纪的美国,就有两位古生物学家斗了一辈子,谁也不服谁。为了压过对方一头,两人计谋频出,阴谋阳谋耍了个遍。他们就是爱德华·柯普与奥塞内尔·马什。
宿敌初遇
1840年7月28日,柯普出生于费城。天资聪颖的他从小就展现出在生物研究领域的卓越天分。在19岁那年,他撰写了一篇关于如何完善蝾螈分类的论文,并将它寄送给费城自然科学院的学术大佬们。如此“班门弄斧”的行为令大佬们大为不解,但在阅读全文后,他们无一不被柯普丰富的学识与独到的见解所震撼。两年后,年仅21岁的柯普被聘为费城自然科学院院士。
就在柯普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南北战争爆发了。为了躲避愈演愈烈的内乱,1863年,柯普远赴欧洲,前往柏林大学继续学习。也正是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一生的宿敌——马什。
与柯普相比,马什的青年时代显得暗淡了许多。他并没有什么卓绝的天分与智慧,当23岁的柯普带着耀眼的光环来到柏林大学时,31岁的马什还在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发愁。年少成名的柯普并没有把这位平凡的老乡放在眼里,但出于礼貌,他还是客套性地与马什交好,并希望日后多多合作。
1864年年底,南北战争渐入尾声,柯普也得以返回自然科学院就职。此时正赶上鸭嘴龙化石被挖掘出来,柯普对此极感兴趣,三天两头就往发掘地跑,常常翘班,院长因此大为不满,时不时就把他当作负面典型批评一番。脾气暴躁的柯普哪愿意受这委屈,他直接辞职,依靠家里的财产专心从事化石研究工作。经过辛苦的发掘,柯普终于发现了一具全新的恐龙化石,并将其命名为“暴风龙”。
就在这时,久未联系的马什居然前来拜访,令柯普很是意外。虽然对他没什么好感,但柯普还是热情地接待了马什,甚至还邀请他去发现暴风龙的坑道转了一圈。然而,此时的柯普并没有察觉,看似有些木讷、内向的马什正在酝酿一场阴谋。
走向决裂
早在柏林大学的时候,马什就很嫉妒顺风顺水的柯普。眼见坑道里还有不少新奇的化石,马什觉得机会来了——如果将这些化石据为己有,自己不就能在学界占有一席之地了吗?于是,他偷偷找到这片坑道的负责人,花重金收买了他,让他把新发掘的化石先给自己。就这样,柯普经手的化石数量暴跌,不得不暂时停止化石研究工作;马什却凭借着大量新奇的发现逐渐成为学术界的新星。
被马什坑了的柯普没有怨天尤人,他重整旗鼓,重新投入化石研究工作中去。1868年,柯普得到了一件白垩纪脊椎动物化石,这是当时在北美洲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蛇颈龙化石,不出意外的话,这足以让他成为学界响当当的人物。但老天似乎很喜欢和他开玩笑,因为这种恐龙脖子很长,柯普居然弄混了它的首尾,将头骨装在了尾巴上。这篇论文刚发表就被人发现了问题,柯普赶忙召回修改,想要在事态扩大前尽可能地挽回声誉。但是百密总有一疏,偏偏马什看到了这篇论文,他马上借题发挥,撰文将柯普狠狠批判了一顿:“柯普花了长达几个月的时间,研究了一件非常完美的标本,然后把头放到了尾巴末端……他创造了新的恐龙类别——反龙类。”在学界同行的面前遭受如此羞辱,这让柯普对马什恨之入骨,两人的关系也走向决裂。
白热化大战
依靠批判柯普带来的巨大声望,马什一时间声名鹊起。虽然才华比不上柯普,但他的研究条件比柯普好上太多。马什的叔叔很有钱,他以慈善捐助的名义为耶鲁大学盖了一座自然史博物馆,马什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这座博物馆的馆长。利用叔叔的资源与人脉,马什组建了自己的考古发掘队伍,探索全美境内的恐龙化石。仅仅花了两年时间,他们就在印第安人的保留区发掘出了北美洲第一件翼龙化石。得知这则消息后,柯普再也按捺不住,他也组建了一支考察队前往,要亲自把丢失的颜面找回来。
由于资金相对匮乏,柯普无法像马什一样开展地毯式搜索,但他自有找到化石的办法,那就是让原住民充当自己的向导。为了获取原住民的信任,柯普宣称自己是神明的使者,并当众玩了几个简单的魔术。这些小把戏还真的唬住了印第安人,他们纷纷帮助柯普寻找恐龙化石,就这样,柯普也有了不少新发现。得知此事的马什极为愤怒,他在论文中怒斥柯普是“小偷”,柯普也在自己的论文中毫不留情地骂了回去,两人的互相指责愈发激烈,这场“化石大战”也进入白热化阶段。
由于两支队伍活动的区域大抵相同,发掘出的新化石种类也多有重合,时间就成了决定胜败的关键。为了比对方提前一步发表论文,不仅自己要“快”,还要让对方尽可能地“慢”下来。久而久之,冲突愈发升级,两边的手段也愈发下作:最开始时,两人都用丰厚的报酬收买当地权贵,要他们只将情报透露给自己;随后又利诱对方团队的成员当卧底,一边为自己提供对方的动向,一边尽力阻挠对方的工作;后来化石越挖越多,无法一次性全部带走,两人就将剩下的化石炸毁,不给对方留下任何有用的东西……直至在一次摩擦中,一次擦枪走火引爆了紧张的情绪,两支队伍发生了枪击事件,情况彻底失控。从此,双方的队员不仅要挖化石,还要时刻准备与对方决一死战。而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柯普与马什也耗尽家财,谁都不肯认输服软。
争斗至死
柯普与马什之间的恶性竞争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大量珍贵的化石(尤其是巨型化石)被损毁殆尽,许多无辜的人也在枪击中丧生;此外,为了胜过对方,二人发表了大量赶工性质的论文,令后人在整理和研究中遇到不小的困难。但同时,也正是柯普与马什之间漫长的争斗,才使得大量化石在短时间内被发掘出来,这极大地推进了古生物学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大规模开采、运输化石的过程中,他们发明了用石膏保护化石、再造骨骼的方法,这一发明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许多残缺的恐龙骨骼因此才能以完整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如果一定要在“有才的柯普”与“有财的马什”之间一分高下,那么胜者无疑是马什——虽然他一生300余篇的论文数远远低于柯普的1400篇,但他一共发现了86个恐龙物种,远远超过柯普的56个;此外,三角龙、剑龙、雷龙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恐龙都是马什的发现,与之相比,柯普最为著名的发现只有圆顶龙与腔骨龙,在知名度上逊色不少。
1897年,柯普身缠重疾,生命的烛火已燃至尽头。在弥留之际,柯普主动提出捐献自己的头骨,并给马什寄去一封挑战信,要求他死后也捐献出来,让后人比一比脑容量,看看谁才是更聪明的那一个。但这一次,和他斗了半辈子的马什没有应约——或许是知道自己在智力上不及柯普,或许是宿敌的去世令他的胜负心消失殆尽……谁知道呢?那些故去的人与事终将被历史的车轮碾作尘埃,只留下不朽的化石作为永恒的见证。(原标题:一场旷日持久的“化石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