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资讯

美国得克萨斯州大旱 恐龙谷州立公园1.13亿年前恐龙足迹化石重见天日

发布时间:2022-08-26 作者:
来源:
分享:










美国得克萨斯州大旱 恐龙谷州立公园1.13亿年前恐龙足迹化石重见天日

(化石网整理)据看看新闻Knews:在今夏异常干燥气候的影响下,全球各地的水下遗迹陆续浮现,其中最为古老的则属美国得克萨斯州(Texas)一处公园内的恐龙脚印化石,形成日期可以追述到1.13亿年之前。
 
近日,得州沃斯堡(Fort Worth)附近的恐龙谷州立公园(Dinosaur Valley State Park)遭遇异常干旱天气,园区内的帕卢西河(Paluxy River)水位见底。在河水与沉积物褪去之后,河道内一长串清晰的恐龙脚印得以重见天日。
 
恐龙谷州立公园的助理主管阿萨·维穆伦(Asa Vermeulen)告诉媒体,这些脚印来自一只高棘龙( Acrocanthosaurus)。据介绍,这是一种兽脚类大型食肉恐龙,高达15英尺(约合4.6米),重达7吨,于1.13亿年前的白垩纪生活在该地区。
 
虽然这些足迹化石出土于河床,但这只高棘龙并非在河边漫步。白垩纪时期,全球海平面高于现代,公园所处地区曾是横跨北美的西部内陆海道(Western Interior Seaway),又称白垩纪海路(Cretaceous Seaway),地质条件非常适合化石脚印的形成。
 
“这里曾是浅海的边缘或是像海滩一样的地方,但是泥地而不是沙地,” 维穆伦解释道,“所以这里有非常完美的条件和泥浆质地,当恐龙踩在上面时,大概率会留下清晰、完美的足迹。”
 
那么,这些软泥上的脚印为何能够保存数百万年呢?维穆伦介绍称,在高棘龙走过之后,留下的脚印可能被潮汐或洪水带来的沉积物所覆盖。这些物质能让其免受日晒、风化、冰冻等自然侵蚀,而随着淤泥、粘土和石灰岩的积累最终形成化石。
 
正如园区名字所示,恐龙谷州立公园以各类化石而闻名,迄今为止已发现了数百处兽脚类恐龙的足迹。然而,这串因大旱而显现的高棘龙足迹化石并不普通——公园官方表示,这可能是北美地区出土的、单只恐龙留下的最长的足迹。
 
“看起来它们可能会一直刻在石头里,但事实并非如此,下一次洪水之后它们可能就消失了,” 维穆伦说道,“所以我很庆幸有机会能亲眼目睹。”
 
相关报道:河流干涸!美国上亿年前恐龙脚印重见天日
 
(化石网整理)据央视财经:因严重干旱导致河流完全干涸,在位于得州北部萨默维尔县的恐龙谷州立公园,隐于河底的约1.13亿年前的恐龙脚印近来重见天日。 园方推断,这些足迹多数属于成年的高棘龙,这种恐龙可高达4.6米,体重接近7吨。
 
美媒援引研究人员的话说,这些恐龙脚印当年可能埋在沉积物中,因而免受自然风化和侵蚀。此后,这些沉积物硬化成如今的石灰岩。
 
相关报道:干旱使上亿年前恐龙脚印重见天日
 
(化石网整理)据新华社(徐剑梅):多家美国媒体8月24日援引得克萨斯州公园和野生生物管理局消息报道,因严重干旱导致河流完全干涸,在位于得州北部萨默维尔县的恐龙谷州立公园,隐于河底的约1.13亿年前恐龙脚印近来重见天日。
 
得克萨斯州公园和野生生物管理局发言人对媒体介绍,流经这座公园的帕卢克西河干涸,河底本月显现出多个恐龙脚印,多数属于高棘龙。成年高棘龙可高达15英尺(约合4.6米),重近7吨,每肢有3个趾爪。
 
这座州立公园所在地在远古时期靠近海洋,曾有恐龙在泥地留下脚印。从公园在社交媒体发布的图片看,新发现的脚印又大又深。美媒援引研究人员的话说,这些恐龙脚印当年可能埋在沉积物中,因而免受自然风化和侵蚀。在其后悠久的岁月中,这些沉积物硬化成如今的石灰岩。
 
今年夏天当地过度干旱,河流完全干涸使这些恐龙脚印重见天日。不过,根据天气预报,本周当地会有降雨,这些脚印恐将再次没入水中。
 
相关报道:得州公园干旱致河流干涸,1.13亿年前恐龙足迹重见天日
 
(化石网整理)据环球时报(吕克):干枯的河床上又有了新发现。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4日报道,得克萨斯州恐龙谷州立公园近期严重干旱,导致不少河流干涸,竟让1.13亿年前的恐龙足迹重见天日。
 
得克萨斯州恐龙谷州立公园近期严重干旱,导致不少河流干涸,竟让1.13亿年前的恐龙足迹重见天日。
 
今年夏天,美国得克萨斯州60%的地区遭遇严重旱情。恐龙谷州立公园大部分河段完全干涸,因此往日淹没在水底的恐龙足迹显露出来。公园发言人加西亚表示:“公园里发现的恐龙足迹着实令人兴奋不已。这些足迹属于高棘龙,这种恐龙成年后身高可达4.5米,体重接近7吨,生活在距今1.13亿年前。”不仅是恐龙谷州立公园,人们还在另一家公园内发现波塞东龙的足迹。据悉,波塞东龙身高约18米,体重44吨。
 
不过,如果当地日后降下雨水,恐龙足迹或再次被淹没。但这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这能够保护上亿年的远古痕迹,避免风化和侵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