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欧洞斑鬣狗的分布
Bohemian Karst地区的动物分布
一些学者认为它们是单独的种,即Crocuta spelaea,但基因分析显示洞斑鬣狗与斑鬣狗并没有DNA的明显分别,因此仍然认为是斑鬣狗的亚种,同现代斑鬣狗亚种的差别主要在于四肢骨骼长度的不同,洞斑鬣狗的肱骨及大腿骨较长,说明它们较现代斑鬣狗更能适应不同环境。也许洞斑鬣狗和现代斑鬣狗或者其他鬣狗一样有两性异性的现象,雌性洞斑鬣狗稍大于雄性。
15-20岁左右的雄性洞斑鬣狗
Specimen No. 19062, Crocuta crocuta spelaea
Specimen No. IPB M 432, Crocuta crocuta spelaea
洞斑鬣狗的生活习性一般认为是营穴居的动物,德国,法国等地的洞穴遗址指出它们会收集大量的动物骨骼以及兽角,以供在日后食用或者玩耍,而亦有证据表明它们会用洞穴来充当幼兽的庇护场所,由于洞斑鬣狗会收集非常多的动物尸骸,而并不会全部食用完,导致一些遗址中充满了数量惊人的动物骨骸。虽然一般认为洞斑鬣狗会寻找洞熊用过的洞穴作为周期性的兽穴,并在洞穴中冬眠,但是要知道洞斑鬣狗并非只住在洞穴里。而它们是否会像其现代亲戚般大规模集群生活,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基于更新世晚期的寒冷环境,是不支持它们集大群生活的。
不同地区洞斑鬣狗的食物区别
同现代斑鬣狗一样,洞斑鬣狗也会收集大量的动物骨头以及角在其兽穴里,收集红鹿【Cervus elaphus】,驯鹿【Rangifer tarandus】,巨大角鹿【Megaloceros giganteus】以及草原野牛【Bison priscus】的角,因为它们可以消耗掉角中的骨质胶原。Bohemian Karst洞穴中的动物残骸表明当地的洞斑鬣狗主要以真马【Equus ferus przewalskii】为食,约占16-51%,其次为披毛犀,占据7-15%,驯鹿和草原野牛均很少。有意思的是Srbsko–Chlum–Komín发现的完整雌性洞狮化石表明洞斑鬣狗会和洞狮发生冲突,并捕杀受伤洞狮。同时也有证据表明洞斑鬣狗也会以洞熊,洞狮,灰狼,可能还有狼獾的尸体为食。同时洞斑鬣狗亦有嗜食同类的想象,这在兽穴遗址中发现的大量幼年个体足以证明。
可能被洞斑鬣狗杀死的雌性洞狮
Model of the paleontological history of the cave bear and hyena prey deposit sites
有趣味的是,洞斑鬣狗的洞穴在其不用后,继续会被其他动物使用,比如说狼獾,赤狐,狗獾,旱獭甚至猫头鹰,当然还有包括尼安德特人在内的人类。关于洞斑鬣狗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有证据说明洞斑鬣狗会偷取尼安德特人的猎物,而它们亦会为洞穴而竞争,并会取代对方拥有该洞穴。
最后说下洞斑鬣狗最好的记录来源于英国的Kent洞,这里的洞斑鬣狗体型相对大,大于现代的斑鬣狗。
下图为部分洞斑鬣狗,缟鬣狗和现代斑鬣狗的颅骨数据对比。
洞斑鬣狗粪便化石
因为现生斑鬣狗只生活于热带地区,洞斑鬣狗适应温带到寒温带的环境,但并不是极地型动物,因此耐寒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能分布如之北,最有可能依靠冬眠习性。
洞斑鬣狗是否会冬眠我也是看到《第四纪以来中国北方出现过的喜暖动物及其古环境意义》中提出的观点。文中也说斑鬣狗冬眠习性是“很可能”。
Srbsko–Chlum–Komín兽穴遗址里的大量幼仔化石是很完整的,确实说明洞斑鬣狗会集群生活。
贴张Srbsko–Chlum–Komín的幼年洞斑鬣狗完整骨架。
那么洞斑鬣狗会不会在食物较丰盛的温暖季节居住在开阔环境里?而在气候较寒冷的季节,回到洞穴里生活?
我同意菊石兄的观点,因为在德国的开阔地区同样有洞斑鬣狗的化石记录。同时Srbsko–Chlum–Komín兽穴遗址里的怀孕母真马的化石也表示一般洞斑鬣狗会将小到中型的猎物拖回洞穴。而至于披毛犀则更有可能就是菊石兄所说,是支解的动物残块带回洞穴的。另外原始文献里提到那具母真马是晚东到早春季节由洞斑鬣狗群捕杀的,捕杀后拖回洞穴以备日后食用。
文章里并未对洞斑鬣狗收集的不同位置的骨骼上有做统计。
(在本文为化石网论坛精华帖,由网友超剑虎提供,仅供大家学习参考。编辑:刘琮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