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火成岩(igneousnbsprocks)

发布时间:2014-01-25 作者:
来源:
分享:

火成岩(igneous rocks)

    一般指岩浆在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又称岩浆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下,与许多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因此,对火成岩的研究在地质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igneous rocks一词,原意是指由地下深处的炽热的岩浆(熔融或部分熔融物质)在地下或在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不少人认为火成岩与岩浆岩(magmatic rocks)是同义词,把这两个术语并用。但有一部分火成岩,特别是部分花岗岩,并不是岩浆冷凝产物,而是在较高温度下,由其他岩石在固态下,经过交代、改造、转变而成。因此,火成岩的含意,应理解为具有一般火成岩特征的(包括产状、结构、构造和矿物共生组合)在高温或较高温条件下形成的岩石。1972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地质联合会岩石学分类委员会火成岩分类分会决定采用火成岩一词。

    火成岩产状和岩相与火成岩形成条件有关。

    火成岩产状 指火成岩岩体的形态、大小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和构造环境等的总称。认识产状可以了解火成岩岩体形成的地质条件,帮助人们判断火成岩的成因,还可以了解火成岩的成矿条件和成矿关系,指导找矿勘探工作。火成岩研究不能局限于一块岩石或一个露头,不能只注意它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

    火成岩的产状多种多样。产状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岩浆的化学成分和温度、粘度等物理性质以及岩浆凝固深度等方面的差异。此外,地壳构造运动的性质、围岩的性质、地应力等对岩体的产状也有一定的影响。
 
    火成岩岩相 指反映火成岩生成条件的岩石特征。岩浆在侵入地壳或喷溢出地表的过程中,在不同深度、岩浆的不同部位以及不同的环境(陆上和海底)里,所处的温度、压力和冷凝速度等物理化学条件不同,因此产生不同特征的岩石,主要表现为结构、构造差异,有时成分也不同。火成岩岩相这个概念包含岩石形成条件和岩石特征两方面。

    地幔,特别是上地幔是地壳物质或火成岩的原始来源,其成分相当于超基性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相当于二辉橄榄岩的上地幔物质分熔出玄武岩浆进入地壳,而难熔的超基性岩部分留在上地幔。由于分熔的深度的不同,分熔出不同成分或种类的玄武岩,一般认为大洋拉斑玄武岩岩浆是在小于15公里的深处从地幔分熔而成的;高铝玄武岩岩浆是在15~35公里深度分熔而成的;碱性玄武岩岩浆是在大于35公里条件下分熔而成的。

    由于超基性岩的熔点高(在1200~1800℃),因此晚前寒武纪以来,在地壳中的超基性岩体大多数人认为是构造侵位或冷侵位。但在早前寒武纪,上地幔的温度高(达1600℃以上),在这种条件下,地幔岩的分熔程度高,可达30~60%,形成一部分超基性岩浆,喷出在地表或侵入在地表附近,形成超基性科马提岩和含镁高的基性科马提岩;它们在成分和岩石组合上不同于晚前寒武纪及其以后蛇绿岩套中相应的岩石。
 
    中性或中酸性火成岩主要是在会聚板块的俯冲机制下,也即是在活动大陆的边缘,由俯冲板块(一般指大洋板块)插入上地幔软流层后发生分熔作用或由于水分进入地幔楔中,在分熔产生的岩浆上升中冷凝而成。一部分中性岩类则是由基性岩浆分异而成。
 
    花岗岩类成因复杂,长期以来争论很多。

 


附件:

上一篇:

化石(fos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