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地

与星球同龄的石头

发布时间:2022-08-28 作者:
来源:
分享:
(化石网整理)据上游新闻(记者 牛泰  实习生 曹鹏):石,象形字,“厂”像悬崖,“口”像岩块,造字本义是坚硬的矿物质。石不仅仅是坚硬的矿物质,它还是时间的记录者,文明的孕育者。
 
8月下旬,上游新闻记者来到湖北地质博物馆。博物馆内有18000余件馆藏标本,其中很多是石头:天外来客陨石,体积只有成年男子四分之一大小却比四个成年男子还重;4只由骨骼化石拼凑起来的恐龙,曾经“统治”着地球;唯一以省份命名的石头叫湖北石,它的背后有个一波三折的故事;三峡大坝坝基岩“托”着三峡大坝,象征着地质人坚韧、奉献的精神。
 
湖北省地质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与星球同龄的石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它刻画着现在,左右着未来。
 
 
湖北地质博物馆内的光化铁陨石。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牛泰
 
外太空信息的载体:陨石
 
《左传》记载:“陨石,星也”。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陨石是稀有之物,是太阳系中的星际物质陨落到地球表面的流星体碎块。大多陨石来源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陨石在坠落进入大气层时,会与空气相摩擦,产生猛烈燃烧,表面温度能够达到几千度以上。在降落过程中陨石会发生破碎,等到陨石出现在地球上的时候,已经只剩下零碎的几块。
 
湖北地质博物馆展厅内展示着一块石头,它的大小不足成年男子的四分之一,却比四个成年男子重。它叫光化铁陨石,该馆镇馆之宝之一。
 
展牌上写到,1976年发现于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原光化县),长55厘米,宽45厘米,厚20厘米,重276.2千克,是目前全国地质博物馆中较大的铁陨石之一。
 
该工作人员说,常见的陨石,除铁陨石(铁镍含量≥95%)外,还有石陨石(铁镍含量<30%),石铁陨石(铁镍含量在30%~65%之间)。吉林市博物馆内收藏着迄今世界上最重的石陨石重1770公斤,它的大小是光化铁陨石的16倍;世界上最重的陨石是霍巴铁陨石,发现于非洲纳米比亚,重60吨。
 
陨石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最稀有的陨石,每一克价格高达3万元人民币。
 
陨石收藏爱好者陈超华介绍,陨石收藏界有些不好的现象:一些寻找陨石的人总是梦想着找到一块珍贵的陨石,一夜暴富,还有一些人号称“陨石有极强的磁场能量,可以辟邪化煞”,对外兜售“陨石”,但这却是他们欺骗他人的手段。
 
陨石的科研价值大于收藏价值。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陨石身上承载着外太空天体的原始信息,研究它可以了解小行星带、月球、火星以及其他星体的化学组成和物理化学环境,继而推测星体年龄,探究生命前期的化学演化。
 
 
湖北郧县龙化石。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牛泰
 
地球历史的见证:化石
 
化石是记录生命的文字,地球历史的见证。
 
展厅内的四只“恐龙”,一只在凝望,一只在咆哮,还有两只在发呆。
 
博物馆工作人员称,1997年,该局科研人员在湖北十堰市郧阳区梅铺镇晚白垩世(距今6600万年)湖相地层中发现恐龙骨骼化石。经过1年零3个月的发掘及修复工作,共发现4类8个个体的恐龙骨骼化石399块。“用真化石补配一些模型,就有了这4条‘恐龙’。”
 
该工作人员说,4条“恐龙”中,高近3米、长近6米的湖北郧县龙是湖北省发现的第一条较为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它的牙齿呈扁平状,是温顺的食草恐龙。
 
与恐龙骨骼化石一同被发现的,还有恐龙蛋化石。
 
工作人员介绍,科研人员在发现恐龙骨骼化石处周边还发现了恐龙蛋化石群,有6个产蛋层,每一层均呈窝状分布,最多一窝多达77枚恐龙蛋化石,仅裸露地表的恐龙蛋就达7000余枚,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恐龙蛋化石群。发现地已建成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同时入选国家重点古生物化石产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与恐龙化石一同展出的还有剑齿虎头骨化石。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它有两颗锋利的獠牙。
 
公开资料显示,剑齿虎与老虎是“兄弟”,生活在300万年到1万年前,牙长约120毫米,刺入猎物喉部后可导致猎物立即死亡,是史前最大的猫科动物。 
 
 
恰尼虫化石简介。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牛泰
 
人类在两百多万年前出现,恐龙在六千五百万年前灭绝,而恰尼虫生活在大约五亿多年前。展厅内就有一块灯影恰尼虫化石,展板上介绍到,1978年湖北省地质局科研团队发现于湖北宜昌,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块埃迪卡拉动物化石体,长约240毫米,最大宽度约29毫米,大叶的次级分支约13个。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庞科受访时称,恰尼虫是埃迪卡拉纪晚期像树叶一样的叶状体生物,生长于海底。
 
 
湖北石简介。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牛泰
 
以省份命名的矿物:湖北石
 
博物馆展厅内有一张湖北石的图片,配文写着:唯一以中国省份命名的矿物,湖北大冶市冯家山是世界上湖北石的唯一产地。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这张图片的石头有三种颜色,白色,红色,黄褐色。
 
工作人员介绍,黄褐色的石头就是湖北石,它是一种钙锰铁复合硅酸盐矿物,晶体呈楔形,最大单晶约5毫米,常丛生在一起,呈扇形或球形晶簇,往往与粉红色红硅钙锰矿或乳白色的水晶共生,多呈包壳状附着在黄铁矿或黄铜矿表层。
 
湖北石背后有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大冶市官方人士介绍,1997年7月,时任黄石市中山宝玉石材料研究所所长金敬芳在冯家山采集标本时发现,一种看似黑色,在透射强光源下呈棕红色的片状、束状,有时呈球面状的集合体晶体矿物。他特地找来专家进行鉴定,它叫“直闪石”。
 
几经辗转,这块“直闪石”被外国人士收藏,经检测和分析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地球上又发现了一种新矿物,当时他们只知道该矿物来自中国的湖北省,便向国际矿物命名委员会申请把这种新矿物命名为湖北石。想到新矿物的发现对地质学研究有着重大价值,金敬芳后悔不已。
 
工作人员称,2018年黄石市政府筹备“黄石产”珍稀矿物展时,中国地质大学校友刘光华先生在黄石市政府的支持下,向意大利米兰博物馆借出湖北石,并将其运回黄石参加展览。此后,刘光华先生越来越觉得这块矿石不能再流落海外,他跟米兰博物馆谈判,下决心分期付款将其买了下来,这块湖北石留在湖北。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这块湖北石是不是就是金敬芳发现的那块,尚无从考证。
 
值得一提的是,冯家山矿床规模虽不大,却因出产精美的矿晶标本在矿物收藏界享有盛名,出产的湖北石、红硅钙锰矿、鱼眼石、紫水晶等稀有矿种备受收藏者青睐。
 
 
三峡大坝基岩岩芯。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牛泰
 
三峡大坝“托底”石:坝基岩
 
在湖北地质博物馆门口,有一块三峡大坝的“托底”石。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坝址,就选在中堡岛。
 
工作人员称,这块石头取自中堡岛地下的元古代古老岩层闪云斜长花岗岩,距今约8亿年。主要由斜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组成,岩性均一完整,力学强度高,透水性低,是兴建三峡大坝的重要地质依据。
 
公开资料显示,历史上不论发生多大的洪水,都淹不了中堡岛。 1870年的特大洪水淹了位置比中堡岛高得多的黄陵庙,却没能淹没中堡岛。这“水涨岛高”的奥秘,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
 
前述工作人员称,1956年,三峡大坝开始进行坝区、坝段的全面勘察工作,湖北省地质局是参与者之一。24年里,几代湖北地质人勘察长江三峡南津关上游200公里范围内的两个坝区、15 个坝段后提出:选用三斗坪坝段作为坝址,后被采纳。1993年,该局工作人员在中国工程院刘广润院士、被誉为“三峡之子”的郑守仁院士引荐下,历经千辛万苦把这块“坝基岩岩芯”从宜昌三斗坪坝段运回武汉。
 
“中堡岛早已在地图上消失,但这块石头见证了三峡工程的奇迹,它是地质博物馆的门面。它是石头也不是石头,是湖北地质人的精神。”博物馆工作人员说。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勘察人员中有多人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在中国地质大学南望山校区,也有5块三峡大坝坝基岩岩芯。
 
在该馆一楼,有一块来自侏罗纪时代的江西萍乡铁化木化石,敲击它像敲铁一样。江西的石头放在湖北的博物馆内,是因为湖北地质博物馆的前身是中南地质分局,江西地质工作由该局负责。

附件:

上一篇:

河源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