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地

探秘泥河湾盆地钱家沙洼象头山化石点

发布时间:2024-09-13 作者:
崔岩
来源:
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分享:

泥河湾地层属晚新生代地层,是世界罕见的地质遗迹、第四纪的标准地层,由于被桑干河水系流水切割,露头地层厚度大,出露完整,地层中埋藏着种类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大量旧石器时代遗址,是研究我国第三纪晚期到第四纪中国北方地区地球演化过程中地壳运动、沉积环境变化及生物和人类进化历史的典型地区,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被世人赋予东亚奥杜威峡谷的高度称誉。


·发  现·

2007 年夏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树文在泥河湾盆地组织旧石器时代考古野外调查时发现此地点。当时,当地正在山坡上广植柠条以保护水土,部分象牙被民工刨碎,碎片与土块杂砾一起就近培于柠条根部,考察队队员白瑞花和贾全珠经验丰富,认出了这些碎片,并报告给了考察队负责人裴树文,此化石点由于当时没有发现石器等人工制品,所以仅被记录在档,没有报道。由于其位于的土丘为象头山因发现象头得名。



·发  掘·

2013年5月,保护区管理中心根据相关信息提示,对化石进行过摸查,发现两边的门齿都存在,后面还有头骨,但有一定损坏。为强化化石保护,2014年报经当时国土部批准,管理中心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为和卫奇等专家的帮助下在阳原县钱家沙洼村大水沟象头山进行了系统发掘。



·成  果·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发掘,出土一具有别于纳玛古菱齿象相当完整的大象头骨化石,长度2.4米(包括两根约1.2米左右的象牙,标本陈列在张家口地质博物馆),不仅带着完好的第三臼齿,还保留完美的左侧门齿(大象牙),其门齿性状与南方象十分相似,经过有关专家的进一步研究,属于草原猛犸象。其头骨化石的第三臼齿的齿板为12个,齿板频率为7,门齿出齿槽至尖端长1160毫米,其两端距离1050毫米,在前颌骨出齿槽部位左右距130毫米,而且往前延伸向外侧偏离31°,中部偏离大约50°,尖端偏离4°并且向前略微扭转,其断面施氏角85°。该象头化石时间大约距今180万年左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为完整的第四纪早期象化石,对研究泥河湾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及生物演化过程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



·保   护·

为了提高泥河湾的科学含金量和开发显示度,对象头山化石地点采取严格保护措施,建立化石(模型)展厅,并建立了展示象类相关科学知识、发现与发掘过程简介、象的演化谱系路线以及时空分布扩散、猛犸象属的草原猛犸象和真猛犸象物种之分、现生的亚洲象和非洲象异同比较等方面知识的科普长廊,形成了宣教与保护于一体,在宣传泥河湾重要历史价值、普及地质知识的同时,也为提升广大群众保护地质遗迹、关心古生物、保护古生物与地质遗迹的意识构建了生动场景。



原标题:泥河湾盆地钱家沙洼象头山化石点简介



来源: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作者:崔岩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