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学家

老一辈地质学家许杰:久负盛名开拓进取

发布时间:2022-11-30 作者:
来源:
分享: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层古生物学家,原地质部副部长、中国地质科学院第一任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许杰教授,一九0一年三月二十日生于安徽省广德县誓节渡镇,一九一九年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地质学专业,一九二五年以优异成绩于该校毕业。此后,一直从事地质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推动我国的地质科学技术进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一九八六年是许杰教授八十五岁之年,也是他从事地质事业六十七周年之际。我们以十分欣喜和崇敬的心情热烈祝贺他健康地步人八十五岁高龄,热烈祝贺他从事地质事业六十七周年。我们为他出版这个专刊,就是为了祝贺他六十七年来,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的教育和鼓舞下,在地质科学研究中所取得的光辉成果和对我国地质事业的积极促进作用。

许杰教授是我国久负盛名的老一辈地质学家,是驰名中外的地层古生物学家和地质教育家,是我国地质界深孚众望的领导人之一。在六十七年的岁月里,他刻苦攻读,精心治学,行实践于祖国的四面八方,运思维于科学的探索之中,作了大量富有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取得许多突破性的科学成果,他学术造诣深厚,撰写了数十篇科学专著、论文和报告。在六十七年的岁月里,他经历艰辛,顽强奋斗,辗转于地质行业的各个部门,从地质矿产调查到地质教育,从科学研究到科技外事活动,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际工作和组织领导工作,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于一九六O年在几个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了地质科学研究院,并亲自兼任院长,长期领导了院的工作,为我国地质科学技术进步和我院的创建、发展建树了卓越的功绩。

许杰教授的地质科学实践活动开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早在三十年代初期,在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教授的支持下,他率先研究了皖南宁国地区的奥陶纪地层和笔石生物群。在当时生活、交通都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他常常只身奔赴皖南、浙西山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测制地层部面,采集化石标本。经过几年的精心研究,终于在一九三四年用英文发表了《长江下游之笔石》这本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笔石研究方面的专著,为我国笔石的研究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为我国东南地区奥陶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奠定了良好的古生物学的基础。他所建立的奥陶纪地层系统和笔石带序列,至今仍被广泛地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准。这部专著,无论从它的科学内容和研究水平上,还是从精细的绘图技艺上,都可以同当时被称为世界笔石研究的经典著作—英国Elles et Wood的《英国的笔石》相媲美, 曾博得著名地质学家葛利普和李四光等的高度赞赏,倍受国内外同行的推崇,被誉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经典之作。

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七年期间,许杰教授继续在江、浙、皖、鄂、桂等广大地区从事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先后写出了《广西第三及第四纪之淡水螺化石》、《下蜀层之腹足类化石》,《安徽南部特马豆齐安层》、《皖南地史及造山运动》、《蓝田古冰债层》以及《浙西之上奥陶纪及下志留纪》等多篇论文和调查报告,为提高这些地区的地质研究程度做出了贡献。

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六年,时值抗日战争期间,他一方面在云南大学任教,为祖国培养地质人材;另一方面在西南诸省、区开展地质矿产的调查研究,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查作出了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着重研究了湖北西部三峡地区及长江流域一带的奥陶纪地层及生物群,发表了《论笔石Cardiogrnatus属及其中国之新种》、《长江下游之奥陶纪笔石与含笔石地层》、《古杯珊瑚灰岩中之三叶虫》以及《宜昌灰岩中之生物群》等论文,从而丰富了我国有关门类古生物的研究内容,提高了研究水平。尤其是他于一九四八年用英文发表的`宜昌层及宜昌期生物群,这篇论著,在详细研究笔石及三叶虫化石的基础上,进一步奠定了宜昌层的地质时代,建立了其古生物群组合序列,为三峡地区奥陶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化石带的建立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为扬子地区奥陶系的研究起到了“立典”性作用。他所建立的奥陶纪地层系统和化石带,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全国解放初期,他受华东军政委员会之命,接管安徽大学,担任校务委员会主任,为学校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九五四年调任地质部副部长,长期担任部的领导工作,在部党组的支持下参与领导了全国地质工作的规划和部署,组织领导了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努力下,组建了全国地质图书馆和全国地质博物馆,一九六0年,他又倡导和主持筹建了地质科学研究院,并兼任第一任院长。他的辛勤努力和远见卓识,为我国地质工作的全面开展,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以及地质事业的蓬勃发展,都作出了重大的努力。值得称颂的是,他在身负繁重的领导任务的同时,仍未放弃科学的探索,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进行着科学研究,取得了高水平的科学成果。一九五九年,发表了《柴达木下奥陶系一个新的笔石群》和《一个新发现的具有特殊附连物的栅笔石》。一九六四年,他在助手的协助下,完成了对“三角笔石”类的研究,并用中、英文同时发表了《论三角笔石》一文。这是国内外同行争论较大的一个属类,许杰教授以敢于攻坚的精神,凭借他几十年研究笔石的丰富经验和学识,对搜集到的、保存完好的立体标本进行了精心的组织解剖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揭示并论证了这一属类笔石体的真实组织结构特征,为准确确定其分类位置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为深入研究笔石化石开辟了新的方向。


 
十年动乱期间,许杰教授利用他的崇高威望和条件,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中继续关心和指导着若干地质工作的开展和科研工作的进行,弥补了十年浩劫对地质事业所造成的一些损失。在此期间,他除继续肩负全国地质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工作以外,还组织领导了李四光同志遗留著作的整理和编篡工作,编辑出版了八本李四光同志的著作;从多方面帮助和指导了中国地质图集、中国地质图、中国构造体系图以及亚洲地质图的编审和出版工作;支持和指导了中国区域地层表及分区古生物化石图册的编撰等多项科学研究工作。这些图书的编成出版,不但总结了我国多年来的地质工作成果,为地质工作部署和科研、教学部门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而且也扩大了我国的影响,为地质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我国赢得了荣誉。

十年动乱之后,许杰教授虽年事已高,但他对地质事业的关怀和对地质科研工作的热忱仍不减当年。为了加深我国晚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争取把我国震旦系列入国际地质年表,他多次过向、有时亲自主持召开晚前寒武纪地质座谈会、讨论会,交流成果,统一认识,拟定地层划分方案,确定重点研究课题,组织科研攻关。经过几年的研究,在晚前寒武纪地质、震旦纪-寒武纪界线以及震旦纪地层划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突破性的成果,为地质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颇具份量的贡献。他还积极组织并亲自参与了《中国地质》的编篡工作,系统分析、总结了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地质成果。该书的出版必将对我国地质事业产生重大影响。与此同时,许杰教授还孜孜以求,继续坚持着科学研究工作,与助手一起,于一九七六年发表了《中国笔石科的演化和分类》,本文在深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笔石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提出了其演化系列,进行了系统分类,对笔石学科分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九七八年,他已七十八岁高龄仍亲赴新疆西天山博罗霍洛山地区进行奥陶系剖面的考察和研究,搜集化石资料,精心进行研究,并与助手合作发表了《新疆霍城县果子沟地区下奥陶统的笔石动物群》一文,为天山地区奥陶系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和笔石带序列,并探讨了笔石的迁移和发源等理论性问题。特别值得赞誉的是,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三年,许杰教授仍以旺盛的精力和坚强的事业心,与助手一起进行了奥陶纪笔石动物群的系统总结和深人研究,完成了《中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的若千重要问题,的论文。这篇论著以丰富的实际资料论述了我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的类型及其分区特征和分布规律,详细探讨了世界笔石动物群的发源中心及影响笔石动物群分区的因素等向题,详细论述了我国奥陶纪二十四个笔石带的组合特征及分布状况,并讨论了奥陶系的顶、底界线问题。这篇论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已得到同行们的普遍重视。

许杰同志不但是一位具有高深学术造诣的学者、教授,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在青年时代他就投身于革命事业,积极参加了伟大的《五四》运动;从北京大学毕业以后,面对当时军阀混战,国家、民族处于分裂、危亡之际,他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怀着忧国优民的革命激情,毅然投身于第一次大革命的洪流之中,为革命事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一九四九年,南京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迫令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地质调查所迁离南京。在紧要关头,许杰同志冒着危险,秘密串联一些志士仁人,成功地抵制了搬迁,为新中国保留了一个地质科研机构和珍贵的图书资料。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在长期担任地质部的领导职务的同时,还肩负了多方面的社会工作,进行着广泛的社会活动。为开展国际地质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以推动我国地质科学技术进步,许杰教授积极开展了科技外事交往和活动,多次率团出国考察、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多次接待外国地质科学家的来访。一九七六年,当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恢复我国合法席位之后,他亲自率中国地质代表团出席了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二十五届国际地质大会和国际地科联第五届理事会。他在会上作了《中国地质工作的发展》的报告,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质事业的巨大发展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引起与会者的极大重视;他与代表团同志们一起与国际地质学界的知名科学家和几十个国家的地质学家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往,广交了朋友,增进了相互了解,扩大了我国地质工作在国际地学界的影响。

许杰教授十分关怀和重视对晚辈和青年科学工作者的培养和教育,对他们在政治上和业务上既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又循循善诱、耐心指教。他平易近人,谦虚谨慎,对于求教于他的同志,总是满腔热情地予以接待,绘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指导,使很多同志深受感动和鼓舞。一九八三年十月,他已八十三岁高龄还风尘仆仆,亲临皖南旌德县参加全国第二届笔石学组年会,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并同大家一起到野外观察地层剖面,与年轻地质工作者广泛接触,交谈学术,使与会同志们倍感亲切。

许杰同志在地质科学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六十七个年头。在六十七年漫长的过程中,他艰苦奋斗,勤奋工作,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取得了光辉的科学成就,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在庆贺他从事地质工作六十七周年之际,我们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祝愿他在未来的岁月里在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为开创我国地质工作的新局面、推动我国地质科学技术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李廷栋,原刊于《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6年第12号
汇编于《却顾所来径——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化石人生》一书
编辑:常君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