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铸,字铁仙,1895年10月1日生于江苏高邮的一个仕宦家庭,在兄弟中年龄居长.1910年离家赴南京读中学,受“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立志学习理工科。1914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堂专科,1916年升入本科采矿系。1917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恢复,他于1918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0年以优等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同时任职于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6年孙云铸赴德国留学,1927年获哈勒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大古生物学教授。1935年他趁休假之便再度访问欧美,1936年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地质系客座教授。1937年北京大学南迁,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孙云铸任地质地理气象系系主任。1946年北京大学迁回北平,他继续任地质系系主任。解放后,1950年成立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他兼任委员。1952年地质部成立,他任教育司司长。1960年中国地质科学院成立,他任副院长。
1922年成立中国地质学会,孙云铸是创立会员,以后他多次担任书记、理事长。1929年他倡议成立中国古生物学会,并任第一任会长。1952年中国海洋湖泊学会成立,他是第一任理事长,1978年被选为名誉理事长。他还曾当选为国际古生物协会副主席(1948-1952年)。1958年他当选为苏联古生物学会名誉会员。
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孙云铸补选为生物地学部委员,其后为地学部委员。他还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届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自1952年起,他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1979年1月6日在北京因病逝世,终年83年岁。
孙云铸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是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又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地质教育家。孙云铸教授自191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起,到1979年逝世,在中国地质界的活动超过60年.他对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不少领域中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他在地质教育方面的贡献有深远的影响。他在北京大学执教30余年,几代地质学者都受教于他.中国有名的地层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大多数是他的学生.
孙云铸教授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是在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方面.他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他总是把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
在科研方面,孙云铸治学的特点是善于把点上的深入同面上的扩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又善于从总体上把握一门科学的现代和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他的科研活动可以分成4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20年至1927年,第二阶段自1927年至1937年,第三阶段自1937年至1949年,第四阶段为1949年以后。第一阶段他将主要精力用于三叶虫的研究,但他最早发表的论文之一是关于古生物学在科学上的地位(1923年)。1924年他的《中国古生物志》专著是中国学者的第一本大型专著。他的工作并不限于古生物,1926年他代表中国参加在马德里举行的第14届国际地质大会,提出了概括论述中国下古生界的论文.这是中国学者首次提交国际会议的有分量的论文,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和好评.
他留欧期间,在德国哈勒大学从学于著名地质学家瓦尔物(J. Walther)教授,博士论文是有关三叠纪菊石的形态及功能研究。在这一时期,他还曾访问英国帝国学院的著名古生物学家瓦兹(W.W. Watts)教授,并与斯塔布菲尔德(C.J.Stubblefield)博士等互相切磋。当时他已是较成熟的古生物学家,得到瓦尔特和瓦兹两位名家的指引,受到他们的渊博学识和学风的燕陶,使他扩展了国际学术上的交往,对他以后在中国地层古生物方面所作的广泛贡献有重要的影响。
1927年以后,孙云铸在古生物门类的研究方面,扩展到笔石、头足类和棘皮类等,同时更加注意到古生物和地层的综合研究,从范围上扩展到中国南方。1931年他发表有关笔石的论文是对中国含笔石层的全面概括。在这一时期,他完成了有关三叶虫和笔石的几本《古生物志》专著,其中1935年的中国北方上寒武统三叶虫,是在李四光教授签科著作后的最详细的生物地层著作.1937年所著关于内角石归属的论文在角石演化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他还两次(1929,1937年)总结论述了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进展。1935年他再次访问欧美,不仅访间了许多古生物地层方面的知名学者和重要研究机构,还对欧美著名的古生界地层剖面进行了实际考察。特别是他在马堡大学结识了卫德肯(R. Wedekind)教授,相互讨论了生物地层学和地史学的理论问题和珊瑚古生物学问题。
从1937年至1948年,由于战争的影响,地质科研工作处于困难阶段.北京大学南迁昆明,孙云铸在这一阶段中的研究主要围绕云南及邻区的地层问题。他一方面对三叶虫、菊石、笔石和棘皮动物继续研究,发表论文,一方面提出了综合性或总结性论著,涉及更广泛的学科和领域,标志着他学术成就的一个新阶段。在地层的理论和总结方面,他提出了(1943年)中国古生代地层时代划分的三项原则,把地层接触关系同古地理演变和构造运动联系起来,同时概略论述了云南古生代地层问题(1948年)。在地史发展和大地构造方面,他提出了中缅(滇缅)地槽在早古生代的范围和性质(1945年)。在生物群演化和生物古地理方面;他在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提出了(1948年)太平洋是早古生代生物的主要演化中心的见解.此外,由于学校南迁,图书仪器资料均感缺乏,他就组织大家更多地进行野外工作。他不仅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云南的志留系和泥盆系,还领导进行了保山地区的区域地层和地质制图工作。在所有这些工作中,他都是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以及青年教师的培养结合进行的。
解放以后,孙云铸的学术著作相对集中于各时期地层界线的论述和对一些基本地质问题的思考。他从多方面论证了寒武系的下界及其内部界限。同时,根据晚泥盆世晚期乌克曼菊石(Wocklumcria)群的发现,在第五届国际石炭纪地质大会上,提出了中国石炭系的下界间题。他还从古生物群的混生和混合现象探讨了中国古生界各系之间的界限问题(1959年),同时也从海侵的基本概念出发讨论了古生代各纪生物群的性质及地理分区问题(1963年)。此外,他还阐述了葛利普(A. W. Grabau)教授的脉动学说,并从学科整体上,论述了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的关系(1951年)。
总结起来,孙云铸教授的学术著作超过100种。其主要著作中包括古生物学24种,地层16种,生物古地理3种;大地构造1种,学科理论综述等n种。古生物著作中有《古生物志》专著6种;其中三叶虫3种,笔石2种,珊瑚1种。他长期担任“中国古生物志”编辑。这里应当说明,他早年很注意珊瑚研究,并积累了丰富资料。在他访问卫德肯教授之后,迅速完成了(1937年)中国泥盆纪四射珊瑚文稿,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58年才在《中国古生物志》上发表。
在教学方面,孙云铸教授长期任教,从1920年至1952年从未间断.他是葛利普教授来华后第一个助手和同事,长期协助葛氏准备教材资料。1927年他旅欧归来,除与葛利普共同讲授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外,还第一次开设了《中国标准化石》课程。当时他与地质系学生交往无间,参加和指导他们的学术活动,在北大《科学季刊》撰文介绍古生物学发展史。1929年倡议组织中国古生物学会,将生物学理论如进化论和达尔文主义吸收人古生物教学,列入古生物研究的内容。他一直兼任地质调查所的古生物研究工作,对后进指导协助,关心备至。
在1937年至1946年西南联合大学时期,生活艰苦,教学条件困难。他借此机缘引导广大师生重视野外工作,并鼓励大家自行采集和鉴定标本,短期内搜集了以云南为中心的较系统的区域地层和古生物标本,不但解决了教学上的急需,也锻炼了青年教师的工作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基本功.他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素质,多方聘请有名的学者到校任教或短期讲学,根据当时的条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他也非常重视动手的能力。他鼓励研究生同青年教师一起,克服很大的困难,短期集中到乡间实验室,在德籍教授米士的指导下,进行严格的岩石显微镜操作训练。这就使条件十分困难的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师生养成了注重野外和不畏艰苦、联系实际,勤于思考的优良学风。他本人在这一时期,除讲授古生物学、地史学,还开出地层学原理、标准化石等课程,在科研方面更是拓宽领域,涉及区域地层和大地构造,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相结合,地层古生物学与区域地质构造相结合,形成了教学、科研活动蓬勃开展,人才辈出的局面。回溯30年代末期到40年代中期,西南联合大学地质方面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中,许多人成长为地质学各学科、各方面造诣很深的专家,其中有44位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他们之中有的是矿物岩石或其他方面的专家,但在当时,他们的第一项科研成果却是在孙云铸教授指导下写成的古生物论文.即此可以窥见他的育才之广和诲人之勤。
解放之初,孙云铸积极响应并规划培训矿产地质以及有关外贸方面的人才。他在担任地质部教育司长期间,对全国高等和中等地质教育的建设及专业设置反复筹划,尤其是对地质教材建设十分关怀,并亲自领导写出了第一本中等地质学校用的地史古生物教程。1952年以后,孙云铸虽然离开了教育界,但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时,对后进学者悉心指引,无限关怀,并坚持野外观察,亲自到一些野外地质区测队或工作队进行现场指导,予基层地层古生物工作者以很大的鼓舞。孙云铸教授堪称中国地质古生物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中国地质界的一位良师长者。他待人以诚,平易近人,对后进者关切备至,数十年如一日,凡曾亲受教诲的学生无不深志不忘。
孙云铸教授的一生大半是在解放前渡过的。他为人坦直,刚正不阿。在解放前,他洁身自好,不与反动势力合流,爱护青年学生,同情学生运动。他于1948年秋赴伦敦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后留英访问,即与留英的进步人士接近,并参加了进步的国际科学工作者协会。1949年北京解放,他毅然谢绝了到澳大利亚讲学的邀请,回到香港,经历了不少困难,绕道回到北京,他的政治态度是鲜明的。1951年孙云铸教授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当选为第三届中央委员,1956年、1958年连续被选为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他在50至60年代长期担任所在机构九三支社的主委,热心社务,在领导学习和健全基层组织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在此期间,他还曾当选北京市第一至第四届人民代表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曾担任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政协委员,对新中国的政治生活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者:王鸿祯,原刊于《中国地质教育》1995年第3期,曾发表于《中外地质科学交流史》
汇编于《却顾所来径——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化石人生》一书
编辑:刘琮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