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学家

古生物学家王敏获2024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发布时间:2024-06-26 作者:
来源: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官网
分享:

2024年6月25日,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公布了2024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名单,古脊椎所王敏研究员荣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地球科学奖。


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旨在激励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事业,奖励在中国独立做出重要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的青年科技人才。共设六个奖项: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人。截至2022年,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共组织6次评奖,32人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其中,古脊椎所付巧妹研究员获得2022年度青年科学奖生命科学奖。


获奖者简介

↑ 王敏


1986年5月生于陕西省安康市,2009年学士毕业于南京大学,201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尤其是中生代鸟类是如何从恐龙演化而来,并最终演化出现代鸟类的主要特征。通过寻找涉及形态、骨组织和个体发育等方面的数据来讨论中生代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恐龙—鸟类演化过程中身体结构的改变,关键骨骼结构在个体发育中的变化,量化分析中生代鸟类主要类群的宏演化模式和主要生物学特征演化轨迹的复原。


入选国家杰青(2022)、国家科技创新人才(2019)、中国科学技术部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19)、国家优青(2017)等人才类项目;曾获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2022)、科学探索奖(2021)、中国青年科技奖(2020)、中国古生物学会青年古生物学奖(2018)等科研奖励。


获奖成果简介

鸟类是目前世界上物种数目最多的陆生脊椎动物,有近1.6亿年的演化历史,其演化繁盛离不开独特的形态和生理结构等。而这些关键特征的起源和演化都需要从化石中,结合多种手段进行追溯。中生代是鸟类演化的关键时期,记录了鸟类如何从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并逐渐成为优势类群的过程。


王敏研究员长期从事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通过寻找关键的化石,结合来自化石、现生生物以及中生代地质环境数据,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对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过程进行更综合和更严格的定量分析,讨论早期鸟类重要类群的起源和分异时间;对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阶段的形态多样性和演化速率的深时变化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发现了侏罗纪善攀鸟龙类化石,揭示膜质翅膀在恐龙中的演化;组织团队开展野外发掘工作,报道全球侏罗纪最晚期和地理位置最南的鸟翼类恐龙,并结合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等工作,建立距今1.48—1.5亿年前的陆相生物群“政和动物群”,弥补了鸟类起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部分空白。类似的综合性研究在脊椎动物演化中少有,其涉及的研究方法和学科也更为广泛,为探索鸟类重要生物学特征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数据,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


获奖视频


原标题:《喜讯 | 古脊椎所王敏研究员荣获2024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官网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