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水塘坝发现的化石标本提示亚洲金丝猴祖先可能是640万年前的昭通中猴
(化石网整理)据云南网(记者 蔡侯友):9月2日,记者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 2020年8月7日和8月28日,国际人类学权威刊物《人类进化(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分别以《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新世猴科最东部的代表---奔德里中猴在中国昭通的发现》和《东亚最古老的疣猴类跟骨》为题,同期在线发表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共同主持的昭通新近纪古猿动物群研究的两篇最新成果。该研究结果显示:亚洲金丝猴祖先可能是640万年前的昭通中猴。
中猴是最早被学术界记录的灵长类动物化石之一,160多年前就发现于希腊雅典附近的佩克米(Pikermi)地区,后来在伊朗、阿富汗、俄罗斯、巴基斯坦等欧洲、西亚和南亚距今820-710万年的地层中都有发现,是地理分布最广泛的非人灵长类化石代表之一。
昭通中猴化石标本发现于2009年和2010年,是这一物种到达欧亚大陆最靠东部的化石记录,也是该属种在东亚的首次发现。新发现的中猴为一雌性个体,体重大约为7.26—-7.11千克,与昭通古猿大体处于同一时代。这是已知的欧亚大陆中猴和古猿共生的两个地点之一,反映出这两种灵长类可以分别利用森林和开阔的林地或与“补丁状”草地镶嵌的环境,避免了食物竞争而灭绝。
详尽的解剖学特征对比和定量分析表明,昭通发现的中猴与欧洲的发现为同一个种。700万年以来,由于欧洲东南部持续干旱,而东亚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对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影响较为缓慢,直到距今300—400万年前环境才开始朝干冷方向快速恶化,由此保存了适宜新近纪动植物古老物种幸存和新物种形成的环境。多学科综合研究表明,昭通水塘坝650—600万年前森林茂密,有开阔林地和补丁状草地相间的湖沼边缘静水环境,夏季相对暖湿,冬季相对干冷,但季节变化程度相对较弱。欧洲的中猴由于其运动功能的多变性,能适应各种纬度、温度和降雨量的环境以及采食水果、树叶及坚果、种子等颗粒状的多样性食物,使其得以沿着南边的森林走廊长途迁徙,来到东亚南部森林广布的“避难所”(昭通)生存下来,最终演化成部分或全部现生亚洲疣猴、更可能是现生金丝猴类的最原始的祖先。
上世纪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多项前人的形态学研究推测,亚洲金丝猴的祖先应是类似中猴的古灵长类,但古生物学者一直没有找到化石证据支撑。2012年,分子生物学的一项研究推断金丝猴最早的祖先应是在距今670—730万年期间由中国云南地区的一种猴科动物演化而来。昭通水塘坝发现的化石证实了上述推断。未来研究团队还将寻找更多的年代更晚的演化“缺环”,进一步追踪亚洲环境变化与生物演化的耦合现象。
此项研究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联合主持,吉学平研究员、Nina G. Jablongski教授、Dionisios Youlatos教授分别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希腊亚里斯多德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亚利桑那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昭通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昭阳区博物馆等单位的学者参与了研究。项目由中科院战略性先导计划(B类),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贝尔玛学院、昭通市和昭阳区人民政府等机构的联合资助。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位于昭通市昭阳区太平办事处水塘坝社区的水塘坝古生物化石地相继发现古象骨架、古猿头骨及其他哺乳动物、植物化石5000多件,被称之为600万年前的物种“避难所”,引发国内外轰动和关注。亚洲中新世古猿600万年后为何神秘消失?为何在亚洲古猿缺失的时间里非洲却出现了最早的人类?为什么水塘坝的很多古脊椎动物体型巨大?为什么罕见地出现大量鸟类化石集中保存的情况……尽管水塘坝化石地古生物科研成果丰硕,但如今的水塘坝古生物化石群仍留下不少待解之谜。
相关报道:云南昭通发现640万年前最接近金丝猴祖先化石
(化石网整理)据中新社昆明9月2日电(记者 胡远航):记者2日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研究人员在云南昭通水塘坝发现一组三件640万年前中猴化石标本。该组化石的发现,证实此前科学家提出的金丝猴的祖先是由云南地区的一种猴科动物演化而来。
该研究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主持,研究成果于近日分别以《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新世猴科最东部的代表——奔德里中猴在中国昭通的发现》和《东亚最古老的疣猴类跟骨》为题,在线发表在国际人类学权威刊物《人类进化》上。
据介绍,中猴是最早被学术界记录的灵长类动物化石之一,160多年前就发现于希腊雅典附近的Pikermi地区,后来在伊朗、阿富汗、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地都有发现,是地理分布最广泛的非人灵长类化石代表之一。
昭通中猴化石标本发现于2009年和2010年,是这一物种在欧亚大陆最靠东部的化石记录,也是该属种在东亚首次发现。新发现的中猴为一雌性个体,体重大约为7.26-7.11千克,与昭通古猿大体处于同一时代。详尽的解剖学特征对比和定量分析表明,昭通发现的中猴与欧洲的发现为同一个种。
研究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之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学平称:距今700万年开始,全球气候开始变干冷,中猴沿着欧亚大陆南部的热带亚热带森林走廊一路向东,到昭通相对暖湿的“避难所”幸存下来。
研究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教授Dionisios Youlatos表示,灵长类跟骨功能分析可反映中猴的运动方式,从而折射其生存环境和迁移路线。
研究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之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类学系主任Nina G. Jablongski认为,“欧洲中猴在昭通生存下来,最终演化成部分或全部现生亚洲疣猴,更可能是现生金丝猴类的最原始的祖先。”
事实上,20世纪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多项形态学研究推测,亚洲金丝猴的祖先应是类似中猴的古灵长类,但古生物学者一直没有找到化石证据支撑。2012年,分子生物学的一项研究推断金丝猴最早的祖先应是在距今670-730万年期间由云南地区的一种猴科动物演化而来。昭通水塘坝发现的化石证实了上述推断。
相关报道:亚洲金丝猴祖先来自640万年前昭通中猴
(化石网整理)据云南日报(蔡侯友):8月7日和8月28日,国际人类学权威刊物《人类进化》分别在线发表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共同主持的昭通新近纪古猿动物群研究的两篇最新成果。该研究结果显示:亚洲金丝猴祖先来自640万年前的昭通中猴。
昭通中猴化石标本发现于2009年和2010年,是该属种在东亚的首次发现。新发现的中猴为一雌性个体,体重大约为7.26千克至7.11千克,与昭通古猿大体处于同一时代。这是已知的欧亚大陆中猴和古猿共生的两个地点之一,反映出这两种灵长类可以分别利用森林和开阔的林地或“补丁状”草地镶嵌的环境,避免了因食物竞争而灭绝。
上世纪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多项形态学研究推测,亚洲金丝猴的祖先应是类似中猴的古灵长类,但古生物学者一直没有找到化石证据支撑。2012年,分子生物学的一项研究推断,金丝猴最早的祖先应是在距今670万年至730万年期间由中国云南地区的一种猴科动物演化而来。昭通水塘坝发现的化石证实了上述推断。
相关报道:昭通水塘坝发现640万年前最接近金丝猴祖先的化石
(化石网整理)据云南考古(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吉学平):2020年8月7日和8月28日,国际人类学权威刊物《人类进化(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分别以《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新世猴科最东部的代表---奔德里中猴在中国昭通的发现》和《东亚最古老的疣猴类跟骨》为题,同期在线发表两篇论文,这是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共同主持的昭通新近纪古猿动物群研究的最新成果。
中猴是最早被学术界记录的灵长类动物化石之一,160多年前就发现于希腊雅典附近的佩克米(Pikermi)地区。后来在伊朗、阿富汗、俄罗斯、巴基斯坦都有发现,是地理分布最广泛的非人灵长类化石代表之一。
昭通中猴化石标本发现于2009年和2010年,这是这一物种到达欧亚大陆最靠东部的化石记录,也是这一物种在东亚的首次发现。发现的中猴为一雌性个体,体重大约为7.26-7.11千克,与古猿大体处于同一时代。这是已知的欧亚大陆中猴和古猿共生的两个地点之一,反映出这两种灵长类可以分别利用森林和开阔的林地或与“补丁状”草地镶嵌的环境,因行为和食性的差异性,避免了食物竞争而灭绝。
奔德里中猴是距今820-710万年期间广泛分布于欧洲和西亚的最早的猴科代表种属之一,在南亚也有零星分布。而详尽的解剖学特征对比和定量分析表明,昭通发现的中猴与欧洲的发现为同一个种。700万年以来,因欧洲东南部持续干旱,而东亚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对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影响较为缓慢,直到距今300-400万年前环境才开始朝干冷方向快速恶化,由此保存了适宜新近纪动植物古老物种幸存和新物种形成的环境。
多学科综合研究表明,昭通水塘坝650-600万年前森林茂密,有开阔林地和补丁状草地相间的湖沼边缘静水环境,夏季相对暖湿,冬季相对干冷,但季节变化程度相对较弱。欧洲的中猴由于其运动功能的多变性,能适应各种纬度、温度和降雨量的环境以及采食水果、树叶及坚果、种子等颗粒状的多样性食物,使其得以沿着南边的森林走廊长途迁徙,来到东亚南部森林广布的“避难所”(昭通)生存下来,最终演化成部分或全部现生亚洲疣猴、更可能是现生金丝猴类的最原始的祖先。
上世纪末,多项前人的形态学研究推测,亚洲金丝猴的祖先应是类似中猴的古灵长类,但一直没有找到化石证据支撑。2012年,分子生物学的一项研究推断金丝猴最早的祖先应该是在距今670-730万年期间由中国云南地区从一种从猴科动物演化分而来。昭通水塘坝发现的化石证实了上述推断。未来研究团队还将寻找更多的年代更晚的演化“缺环”,进一步追踪亚洲环境变化与生物演化的耦合机制。
此项研究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联合主持,吉学平研究员、Nina G. Jablongski教授、Dionisios Youlatos教授分别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希腊亚里斯多德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亚利桑那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昭通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昭阳区博物馆等单位的学者参与了研究。项目由中科院战略性先导计划(B类),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贝尔玛学院、昭通市和昭阳区人民政府等机构的联合资助。
相关报道:昭通水塘坝发现最接近金丝猴祖先的化石
(化石网整理)据春城晚报-开屏新闻:9月2日,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人员在昭通水塘坝发现中猴化石标本,被认为是最接近金丝猴祖先的化石。
昭通中猴化石标本发现于2009年和2010年,是这一物种到达欧亚大陆最靠东部的化石记录,也是该属种在东亚的首次发现。新发现的中猴为一雌性个体,体重大约为7.26-7.11千克,与昭通古猿大体处于同一时代。这是已知的欧亚大陆中猴和古猿共生的两个地点之一,反映出这两种灵长类可以分别利用森林和开阔的林地或与“补丁状”草地镶嵌的环境,避免了食物竞争而灭绝。
详尽的解剖学特征对比和定量分析表明,昭通发现的中猴与欧洲的发现为同一个种。700万年以来,由于欧洲东南部持续干旱,而东亚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对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影响较为缓慢,直到距今300-400万年前环境才开始朝干冷方向快速恶化,由此保存了适宜新近纪动植物古老物种幸存和新物种形成的环境。
考古人员表示,多学科综合研究表明,昭通水塘坝650-600万年前森林茂密,有开阔林地和补丁状草地相间的湖沼边缘静水环境,夏季相对暖湿,冬季相对干冷,但季节变化程度相对较弱。欧洲的中猴由于其运动功能的多变性,能适应各种纬度、温度和降雨量的环境以及采食水果、树叶及坚果、种子等颗粒状的多样性食物,使其得以沿着南边的森林走廊长途迁徙,来到东亚南部森林广布的“避难所”(昭通)生存下来,最终演化成部分或全部现生亚洲疣猴、更可能是现生金丝猴类的最原始的祖先。
上世纪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多项形态学研究推测,亚洲金丝猴的祖先应是类似中猴的古灵长类,但古生物学者一直没有找到化石证据支撑。2012年,分子生物学的一项研究推断金丝猴最早的祖先应是在距今670-730万年期间由中国云南地区的一种猴科动物演化而来。昭通水塘坝发现的化石证实了上述推断。未来,研究团队还将寻找更多的年代更晚的演化“缺环”,进一步追踪亚洲环境变化与生物演化的耦合现象。
该成果于8月7日和8月28日,由国际人类学权威刊物《人类进化(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分别以《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新世猴科最东部的代表——奔德里中猴在中国昭通的发现》和《东亚最古老的疣猴类跟骨》为题,同期在线发表了两篇论文。这是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共同主持的昭通新近纪古猿动物群研究的最新成果。
此项研究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联合主持,吉学平研究员、Nina G. Jablongski教授、Dionisios Youlatos教授分别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希腊亚里斯多德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亚利桑那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昭通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昭阳区博物馆等单位的学者参与了研究。项目由中科院战略性先导计划(B类),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宾夕法利亚州立大学来、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贝尔玛学院、昭通市和昭阳区人民政府等机构的联合资助。
相关报道:640万年前中猴化石在云南昭通发现
(化石网整理)据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记者2日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该所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在云南昭通新近纪古猿动物群研究中取得最新成果。研究人员发现了源于640万年前最接近金丝猴祖先的昭通中猴化石,并揭示其与欧洲中猴同种。为此,国际人类学权威刊物《人类进化》连续在线发表了两篇论文。
中猴是最早被学术界记录的灵长类动物化石之一,160多年前发现于希腊雅典附近的佩克米地区。随后,在欧洲、西亚等距今820-710万年的地层中都有发现,是地理分布最广泛的非人灵长类化石代表之一。
“昭通中猴化石标本发现于2009年和2010年,是这一物种到达欧亚大陆最靠东部的化石记录,也是这一属种在东亚的首次发现。”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之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学平研究员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新发现的中猴为一雌性个体,体重大约为7.26至7.11千克,与昭通古猿大体处于同一时代。“这是已知的欧亚大陆中猴和古猿共生的两个地点之一,反映出这两种灵长类可以分别利用森林和开阔的林地或与‘补丁状’草地镶嵌的环境,避免了因食物竞争而灭绝。”
“详尽的解剖学特征对比和定量分析表明,昭通发现的中猴与欧洲的发现为同一个种。”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之一、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教授Dionisios Youlatos认为,灵长类跟骨功能分析可反映它的运动方式,从而折射其生存环境。700万年以来,由于欧洲东南部持续干旱,而东亚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对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影响较为缓慢,直到距今300至400万年前环境才开始朝干冷方向快速恶化,由此保存了适宜新近纪动植物古老物种幸存和新物种形成的环境。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主持,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哈佛大学等13家机构多学科参与的综合研究表明,昭通水塘坝650-600万年前森林茂密,有开阔林地和补丁状草地相间的湖沼边缘静水环境,夏季相对暖湿,冬季相对干冷,但季节变化程度相对较弱。
“欧洲的中猴由于其运动功能的多变性,能适应各种纬度、温度和降雨量的环境以及采食水果、树叶及坚果、种子等颗粒状的多样性食物,使其得以沿着南边的森林走廊长途迁徙,来到东亚南部森林广布的昭通‘避难所’生存下来,最终演化成部分或全部现生亚洲疣猴、更可能是现生金丝猴类的最原始的祖先。”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之一、国际著名灵长类学家、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类学系主任Nina G. Jablongski教授称。
20世纪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多项前人的形态学研究推测,亚洲金丝猴的祖先应是类似中猴的古灵长类,但古生物学者一直没有找到化石证据支撑。2012年,分子生物学的一项研究推断金丝猴最早的祖先应是在距今670-730万年期间由中国云南地区的一种猴科动物演化而来。昭通水塘坝发现的化石证实了上述推断。
8月7日和8月28日,《人类进化》分别以《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新世猴科最东部的代表——奔德里中猴在中国昭通的发现》和《东亚最古老的疣猴类跟骨》为题,发表了这一成果。
未来,研究团队还将寻找更多的年代更晚的演化“缺环”,进一步追踪亚洲环境变化与生物演化的耦合现象。
2009年,科学家在昭通水塘坝发现距今600万年前的古猿头骨化石,引起国内外轰动。
随后,中美科研人员在此地相继发掘、发现古象骨架、古猿头骨及其他哺乳动物、植物化石5000多件,并确认、发表了亚洲最早的中华乳齿象、中国南方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群、皱皮花椒、云南芡实等动植物新属、新种突破性研究成果,对史前动物进化和环境演变研究意义重大,从而奠定了昭通水塘坝作为我国南方最晚中新世时期地质、古脊椎动物和古气候研究典型地点的地位。
相关报道:云南昭通发现640万年前最接近金丝猴祖先的化石
(化石网整理)据新华社昆明9月4日电(记者 赵珮然):中国、美国、希腊和澳大利亚四国科学家共同研究确认,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水塘坝社区发现了640万年前最接近金丝猴祖先的化石。这项成果形成的两篇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人类进化杂志》上。
论文通讯作者之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江妮娜介绍,中猴化石是地理分布最广泛的非人灵长类化石代表之一。昭通中猴化石标本发现于2009年和2010年,是这一物种到达欧亚大陆最东部的化石记录,也是该属种在东亚的首次发现。新发现的中猴为一雌性个体。
“昭通水塘坝发现的中猴化石证实了亚洲金丝猴的祖先应是类似中猴的古灵长类,以及分子生物学认为金丝猴最早的祖先应是由中国云南的一种猴科动物演化而来的推断。”论文第一作者、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学平说,详尽的解剖学特征对比和定量分析表明,昭通发现的中猴与欧洲的发现为同一个种。
吉学平说,距今700万年前开始,全球气候变得干冷,中猴沿着欧亚大陆南部的热带、亚热带森林走廊一路向东,来到相对暖湿的“避难所”昭通幸存下来,最终演化成部分或全部现生亚洲疣猴,可能是现生金丝猴类最原始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