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递

中国东南部首次发现深吻型暴龙类恐龙新属种

发布时间:2024-07-30 作者:
郑文杰
来源:
浙江自然博物院
分享:

7月25日,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多学科开放获取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东南部发现的暴龙类恐龙新属种研究成果。该研究由浙江自然博物院古生物研究人员郑文杰、金幸生、谢俊芳和杜天明共同完成。为感谢著名古生物学家徐星院士在浙江自然博物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以及他在恐龙学研究的贡献,特将新种暴龙命名为徐氏亚洲暴龙(Asiatyrannus xui)。


亚洲暴龙生活于距今约7200–66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的中国东南部,虽然化石与虔州龙产自同一层位,但形态上与虔州龙(吻部狭长)明显不同,亚洲暴龙头骨为典型的深吻型(吻部前后向较短,纵向较高),与霸王龙和特暴龙等更为相似,头骨全长47.5cm,估计体长3.5–4m左右,约为虔州龙的一半。虽然骨组织分析显示亚洲暴龙未成年,但是已经过了最快速的成长期,为亚成年个体。徐氏亚洲暴龙正型标本保存了一个近完整的头骨、以及尾椎和后肢等头后骨骼。头骨以原始关节状态保存,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深吻型暴龙科恐龙头骨。支序分析显示徐氏亚洲暴龙属于最为进步的暴龙亚科,与诸城暴龙、特暴龙和霸王龙等关系较近,体型则与发现于北美极地的白熊龙更为接近,这是中国东南部首次发现深吻型头骨的暴龙类恐龙。


↑ 徐氏亚洲暴龙头骨右侧视照片和线描图



 徐氏亚洲暴龙头部复原




 徐氏亚洲暴龙发现部位(黄色部分)

示意图和标本照片


 徐氏亚洲暴龙复原图


暴龙类恐龙(暴龙超科Tyrannosauroidea)是最著名、最独特、研究最深入的恐龙类群,目前已知约30个物种,最早的暴龙类出现于距今约1.65亿年前的中侏罗世,到距今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灭绝。暴龙类恐龙中较为进步的暴龙科(Tyrannosauridae)在恐龙时代的最后2000万年左右为亚洲和北美洲的顶级捕食者,如著名的霸王龙和特暴龙等。大部分暴龙科恐龙头骨为深吻型,即头骨前后向相对较短,纵向较高,具有强大的咬合力,包括典型的霸王龙和特暴龙。此外,暴龙科中还有一支系为长吻型头骨,吻部狭长,体型也相对较为纤细,被归为分支龙类,包括分支龙和虔州龙。深吻型特暴龙与长吻型分支龙共同生活在亚洲中部戈壁地区,分支龙的体型相对于特暴龙较小,研究认为它们可能处于不同的生态位。虔州龙则生活在中国东南部,体型较大,估计体长可达9米左右,为当时的顶级掠食者。与中亚戈壁的情况相反,生活在中国东南部的深吻型亚洲龙体型较小,长吻型虔州龙体型较大。亚洲暴龙和虔州龙这两种不同头骨类型、不同体型的暴龙类一起生活在白垩纪末期的中国东南部,说明他们可能也处于不同生态位、采用不同的捕食策略以避免直接竞争。


 深吻型霸王龙头骨(Longrich and Saitta 2024 Fossil Study)




 长吻型虔州龙头骨(Lü et al. 2014 Nature Communications; Foster et al 2022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霸王龙头部(A),亚洲暴龙(B)和虔州龙(头部)复原


徐星院士是全世界命名恐龙有效属种最多的古生物学家,研究命名的恐龙也包括3种暴龙类恐龙:帝龙、冠龙和羽王龙。帝龙是首个发现保存有羽毛的暴龙类,冠龙发现时为当时已知最古老的暴龙类,羽王龙是目前已知体型最大的带羽毛的恐龙。徐星院士热衷科普,科普文章《飞向蓝天的恐龙》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2023年9月在浙江自然博物院作科普讲座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4-66278-5



来源:浙江自然博物院

作者:郑文杰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