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网)据中国矿业报:1.最早的灵长类骨架及简鼻猴类的系统演化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团队在湖北省荆州市距今5500万年的早始新世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迄今已知最古老的灵长类骨架化石,并历时10年进行了深入研究,该项研究建立了目前最大的有关灵长类系统演化的形态学矩阵,揭示了一个完整的魁兽和灵长类的演化谱系关系,明确了魁兽、灵长类、跗猴类、类人猿、狭鼻猴、阔鼻猴等每一个重要演化节点的分支演化事件,提出灵长类动物的首次二分演化发生在灵长类起源后不久,类人猿与跗猴类的二分演化也发生得非常早,从理论上把类人猿的起源时间向前推了1000万年。
2.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天然气成藏规律与重大发现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谢玉洪研究团队在莺歌海盆地开展的高温高压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和勘探突破方向研究,建立了临界温压条件下水溶相天然气级差出溶理论模型,丰富了天然气脱溶成藏理论;构建的伸展-走滑型盆地重力流沉积模式,破解了在坳陷内寻找大型优质储层的重大难题;建立的底辟区“裂隙系统沟烃源、重力流扇体定储层、高压封盖控气柱”三元耦合成藏模式,指导了中深层天然气勘探方向,发现东方13-2大气田,共探明天然气储量1035亿立方米;创立的多机制超压成因的压力预监测技术,地层压力预测精度高达95%,打破了国际同行的技术垄断,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自主研发无人机航空磁/放综合测量系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李文杰研究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的资助下,在国产彩虹3无人机平台上成功集成航磁和航放测量设备,创新了高精度地形跟随飞控技术,突破了无人机航空物探超低空飞行测量的技术瓶颈,自主研发了首套无人机航空物探(磁/放)综合测量系统;成功开展面积性的无人机航空磁/放综合测量应用试验,获得高质量的航磁和航放数据,全面验证了样机的稳定型、可靠性和适应性,为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提供了新的技术装备。
4.我国烧绿石超族新矿物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国武研究团队,对产于我国的烧绿石矿物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研究,对3个烧绿石新矿物进行了晶体结构与晶体化学研究,获得了新矿物完整的基础矿物学数据,明确了矿物中Ca、Na、F、OH的占位特征,为新矿物命名提供了晶体化学数据。该项目还对新发现的新矿物进行了成因方面的研究,对铌钽稀土矿床地质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发现的3个烧绿石超族新矿物已获得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分类命名委员会(IMA-CNMNC)的正式批准。
5.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
中国地质科学院董树文研究团队通过项目的实施,系统建立了适应我国大陆复杂岩石圈的深部立体探测技术体系;建立了覆盖全国大陆范围的大地电磁标准网;系统建立了大型矿集区立体探测技术方法体系和示范区;系统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首都圈现今深孔地应力监测区域网。专项首次确认了含铬铁矿高压蛇绿岩套新类型和铬铁矿找矿突破新方向;证实南岭成矿带“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式,发现厚大矿体;在庐枞火山岩铁硫矿集区发现深部正长岩上百米厚铀元素富集带,为深部找铀、重新认识火山岩型成矿体系提供了重要线索;发现并圈出北方巨型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块体,指出超大型矿床的突破空间位置;自主研发深部探测仪器和设备,为实现探测装备国产化奠定了基础。
6.相山大型铀矿田科学钻探深部成矿环境与铀多金属资源突破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李子颖研究团队在中国铀矿第一科学深钻实施中,通过开展大量的深部多学科综合调查、科学选址和精心设计施工,取得了系统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揭示了相山火山盆地铀成矿环境三维地质结构特征;首次在同一孔同时发现上铀、中铅锌、下金铜等多金属矿化垂向排列组合,在2817米深度发现铜矿化(品位>1%);创建了岩芯高光谱测量信息提取系统与蚀变矿物识别技术;成功研制深达3000米放射性测井技术系统;突破大口径(终孔孔径122毫米)高效深部钻探设备及工艺技术;大幅提升深部铀成矿环境探测技术能力,并为工程所验证。项目预测的新成矿区带指导勘查工作部署,拓展了找矿空间,技术成果对深部找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推动我国铀多金属深部找矿和理论提升具有里程碑意义。
7.中国石油致密油基础地质理论、关键技术研究与勘探获重大突破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杜金虎研究团队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组建研究团队,突出基础理论、技术创新与生产应用,通过研究、攻关和生产实践,完成了中国陆相致密油形成地质要素、富集规律、地质评价标准与资源潜力研究,界定了致密油气内涵与类型,揭示了中国陆相致密油6项基本地质特征与四大形成要素,明确甜点富集五原则及11项地质评价参数,提出了“四步法”勘探程序,评价了重点盆地致密油资源,优选松辽扶余油层、鄂尔多斯长7、准噶尔吉木萨尔芦草沟组致密油等8个有利区,指导和推动了中国石油在致密油整体勘探上的部署,对我国石油工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8.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该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承担完成。殷跃平、张永双研究团队紧密围绕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在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特别是集成创新地面测绘、综合物探和InSAR技术,修正了强震区逆冲型工程活动断裂和地震破裂带安全避让公式;首次开展斜坡地震动特征监测和地脉动特征测试,获得了山体斜坡地震动放大规律,提出了竖向地震力对峡谷区山体稳定性的放大效应;建立了基于天空地一体化应急调查技术的汶川地震灾后快速编图与评估方法,以及地震滑坡-碎屑流的成灾机理和震后高位泥石流早期识别的特征指标,为制定行业标准提供了理论支撑。
9.西藏多龙矿集区发现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唐菊兴研究团队联合中铝集团、西藏地质五队,在商业性勘查项目、青藏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973”项目联合资助下,在西藏多龙矿集区发现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基本查明了铁格龙南铜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发现了明矾石、铜蓝、硫砷铜矿、蓝辉铜矿等典型矿物组合,综合厘定为西藏首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通过详查控制铜资源量大于500万吨、金资源量大于50吨,最大控制厚度大于900米,矿床平均品位铜0.55%,工业矿体铜0.64%,成为我国大陆第二例超大型“紫金山式”铜金矿床,对区域找矿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0.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研究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建省研究团队在“973”项目的资助下,复建了华北平原60年来地下水动力场演变特征,识别了地下水动力场对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响应规律,深化了含水层非均质性、包气带水力参数变化、深厚包气带水势温度动态响应、深部承压含水层释水沉降机理等认识;通过膜效应试验,分析了越流机理,开展了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构建了地下水危机临界识别指标,提出了缓解华北平原地下水危机的调控措施,显著提升了我国大型盆地地下水系统研究的整体水平,为缓解华北平原水资源紧缺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1.安岳气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天然气勘探获重大突破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赵政璋团队在四川盆地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中,发现了安岳气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优质天然气气藏,2013年提交了4358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储量,其储量规模为我国陆上一次性整体探明天然气储量规模最大的整装气田。目前,该气藏已获工业气16井,其中11口井测试产量超百万立方米,7口井投入试采,单井日产气稳定在60万立方米~90万立方米,试采情况良好。
2.贵州省铜仁松桃锰矿整装勘查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周琦团队运用长期对南华系“大塘坡式”锰矿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成果,在贵州省铜仁松桃锰矿整装勘查工作中,特别是在2012~2013年度,实现我国锰矿找矿40多年来的重大突破,新发现全国最大的锰矿床——松桃道坨超大型锰矿床和西溪堡、李家湾等大型、超大型锰矿床,新增锰矿资源量2.42亿吨,大幅提高了我国锰矿资源的保障能力。
3.山东省苍山县兰陵矿区(古林-兰陵矿段)铁矿详查
临沂市国土资源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山东地质勘查院李彦普团队利用物探、钻探及岩矿测试等勘查手段,在山东省苍山县兰陵地区发现了一大型铁矿床,探求总铁矿石资源量62228.9万吨,平均品位铁32.91%。该矿床资源储量大,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经济利用价值较高。通过勘查,该团队对该区矿床成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总结了找矿标志,指明了找矿方向,为在山东省寻找沉积变质型铁矿奠定了基础,同时推动了地球物理在金属找矿中的运用,为铁矿成矿理论研究指明方向。
4.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大营矿区铀矿普查
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程利伟团队以“煤铀兼探”的创新思维,会同内蒙古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通过系列管理创新,由核工业208大队等单位施工,经过1年多铀矿普查工作,控制铀资源量达超大型规模,是迄今国内最大、国际屈指可数的超大型铀矿,同时也是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取得的最显著的重大找矿成果。该项目在管理、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新发现的含铀层位,对指导鄂尔多斯盆地找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现铀岩系中普遍具有微弱的聚煤事件,揭示了微弱的聚煤作用与铀矿化的密切关系,丰富了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
5.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哈达门沟矿区柳坝沟矿段313、314号脉岩金矿普查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二支队陈海舰团队在包头市哈达门沟区域综合工作的基础上,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313、314、314-1号等脉体进行了岩金矿普查工作,并于2013年6月编制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哈达门沟矿区柳坝沟矿段313、314号脉岩金矿普查报告》。该项目的完成,是哈达门沟矿区继13号脉群之后发现的又一个达大型以上规模的金矿,进一步丰富、实践了“哈达门沟式”金矿床模式,使哈达门沟矿区岩金矿储量(资源量)达到100吨以上,为超大型矿床规模。
6.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铅锌矿区虎爪山矿段深部详查
江苏华东基础地质勘查有限公司魏新良团队通过开展南京市栖霞山铅锌矿区深部详查,探获铅锌矿资源/储量达大型规模。通过工作发现,铅锌品位明显升高,部分块段铅+锌平均品位超过30%;伴生含量较高的有益组分金、银和铜,尤其是铜品位明显增高,在42线~46线间可以圈出独立的金、银或铜矿体。矿石矿物中新发现了大量的黄铜矿、磁铁矿,蚀变矿物中发现了绿帘石、绿泥石、透闪石,显示了随深度的增加,成矿温度愈高,岩浆成矿作用的痕迹愈显明显。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深部的找矿潜力巨大。从工业类型上来说,有从浅部的铅锌矿多金属矿床向深部过渡为铜多金属矿床的可能;从成因类型上看,有从热液型矿床过渡为矽卡岩型乃至斑岩型矿床的可能性。
7.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发现多个亿吨级油田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郝蜀民团队通过创新特低渗透石油成藏理论,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相继发现红河、渭北、泾河、洛河等多个亿吨级油田,提交石油探明储量18362.52万吨,三级石油储量76718.61万吨,突破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区划结合部位无大规模石油富集的早期认识,取得了一批亿吨级规模油田的新发现。
8.吉林省珲春市杨金沟钨矿勘探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〇三队张玉生团队在下古生界五道沟群斜长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钙质云母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中,发现185条白钨矿体,矿体最大延长1146米,最大延伸510米,平均真厚度0.5~5.12米。矿石类型按主次分为4类,即白钨矿-石英型、白钨矿-斜长石-石英型、白钨矿-阳起石-石英型、硫化物-白钨矿-石英型。主矿产为钨,伴生矿产银、金、硫。矿石工业类型为白钨矿-石英细脉带型,矿床成因类型属岩浆热液矿床。
9.湖南省攸县兰村矿区深部煤炭详查
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何红生团队在充分收集、分析、利用前人地质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绳索取芯钻探工艺、数字测井技术、GPS测量技术开展工作,突破了兰村矿区煤、岩层对比难题,结合浅部矿井的开采资料,选择了多种勘查手段相结合的勘查方法,在湖南省攸县兰村矿区深部探获资源储量规模达大型煤矿,成为湖南省20余年来首次找煤实现过亿吨的煤矿。
10.新疆和硕县可可乃克矿区1490米标高以浅锶矿详查报告
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刘传朋团队对新疆和硕县可可乃克矿区锶矿进行详查,基本查明了可可乃克矿区天青石矿资源量的性质和数量及矿床的分布、规模、矿石品位及厚度变化情况,估算天青石矿石资源量(332+333+334)281.96万吨,天青石矿物量122.27万吨,锶金属量584764.70吨,为特大型矿床。此矿床也是新疆第一次发现的特大型锶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