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原馆长(左一)给嘉宾和观众讲解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静供稿):2014年7月16日,中国古动物馆重装开馆仪式在中科院古脊椎所多功能厅举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书记兼副校长董军社、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刘超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党委书记何林、北京动物园园长吴兆铮、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陈冬妮等院、市领导和嘉宾、古脊椎所领导和专家、北京解理空间展览展示有限公司等战略合作伙伴参加了此次活动。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等媒体进行了现场采访和报道。
仪式由古动物馆张平副馆长主持。首先,古动物馆馆长王原对各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关心支持古动物馆工作的专家和领导表示诚挚感谢,并介绍了博物馆重新布展的情况。中国古动物馆于1994年10月建馆,经过20年的摸索已经成长为国内名列前茅的古生物专题博物馆。此次改造工作从2013年11月开始,是一次展览展陈软硬件的全面升级。硬件方面更新了电路、灯光、展柜、地面,软件方面将古生物学的科学前沿成果进行梳理,从中精挑细选精品中的“珍品”进行展出,其中百分之七十的展品为首次亮相,许多更是世界前沿科研新进展和新突破的成果同步展示。展馆按照生物分类和重要生物群的形式重新进行了展区划分,以脊椎动物演化过程中九次重要事件为副线介绍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全面复原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演化的宏伟历程。改造期间得到古脊椎所30余位专家学者,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资深老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对展区划分、展品精选、展板布展等方面付出辛苦工作,为科普场馆的第一要素“科学性”进行层层把关。同时,此次重新布展还注重与科普作家、科学艺术家的合作,撰写了通俗易懂的古生物畅想解说词,让公众能从中更好地理解其中科学的内涵,引领观众去了解生物演化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体会化石背后生命的宏伟绚丽。这次展陈改造不仅是博物馆展示硬件和内容软件的全面更新与提升,更是追求科学、科普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随后刘超英副局长的致辞指出,在北京170多家博物馆中,中国古动物馆对公众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古生物和恐龙是公众最喜爱的主题之一。中国古动物馆在我市的古生物科普中走到了前列,体现了中科院专业的素质和古动物馆面对公众的极大热情,起到了表率的作用。希望中国古动物馆引领同行,为公众奉献更多精彩的展览和科普活动。
周德进局长对这次展陈的设计效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对古动物馆科普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表示了赞扬。希望古动物馆能够把握机会,与周边的科普场所北京天文馆和北京动物园形成“天地生”战略联盟,结合三家独具特色的资源,将周边地区发展成为文化旅游的基地,使得这种点线面形成的小区域集群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应。同时,也可以和科学院其他科普单位进行实体和网络联动,更好地服务社会,形象直观、深入浅出地进行科普宣传,成为我国培养未来科学人才的先头兵。
古脊椎所党委书记苗建明感谢院、市领导对研究所和古动物馆的支持,他对古动物馆的几大特色进行了提炼,即“科学性、前沿性、普及性及国际性”。希望中国古动物馆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具有国际视野,“走出去,引进来”。此次改造的中英文双语展板文字及引进国外代表性标本等尝试都是良好的开端,希望古动物馆将这个品牌打造得与“IVPP”(古脊椎所的英文简称)在业内的地位一样,不仅是国内一流,更是世界一流。
最后,嘉宾们与观众一起,参观了重新布展后的古动物馆,并对此次改造成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相关报道:中国古动物馆:前沿视角重塑古动物殿堂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报(魏刚):参观北京动物园的游客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马路对面有一座同样与动物有关的博物馆,那就是中国古动物馆。与北京动物园不同的是,这里展出的都是上亿年前的古动物化石,是现代动物的祖先。
中国古动物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1994年创建,是介绍古生物、古人类和演化知识的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馆内按照古动物的演化序列划分为两馆(古脊椎动物馆和树华古人类馆)五厅(古鱼形动物和古两栖动物展厅、古爬行动物和古鸟类展厅、古哺乳动物展厅、古人类与旧石器展厅、特展展厅),依托研究所近百年收藏的20余万件标本,展出了自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至距今1万年前史前时代地层中产出的各门类化石标本和旧石器标本及模型,系统地介绍了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演化的宏伟历程。展品之精美、种类之齐全,堪称亚洲第一、中国之最。
自2013年11月起,中国古动物馆分两期对古脊椎动物馆进行了展陈改造,新增了20年来研究、收藏的许多保存精美、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标本,并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对展区和展品进行了重大调整,同时更新了电路、灯光、地面、展柜等全部硬件设施。近日古动物馆已全部装修改造完毕并于2014年7月16日重新开馆。
一走进古脊椎动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有三层楼高的巨大的合川马门溪龙的完整骨架。生活在距今1.6亿年前的中侏罗世的合川马门溪龙与梁龙、雷龙、腕龙一样,都是蜥脚类巨型恐龙的成员。它全长22米,拥有由19个颈椎组成的细长的脖颈,几乎是体长的一半。在我国新疆、甘肃、四川均有这类化石的发现。
走上二层展厅,看到的是有名的“中国第一龙”。上世纪30年代晚期,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先生和地质学家卞美年先生在云南省北部禄丰县的早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了一具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1941年,杨钟健先生将其命名为“许氏禄丰龙”,这具装架恐龙同年在重庆北碚博物馆展出。这是在中国装架的第一具恐龙骨架,也是最早漫步于中国大陆的恐龙之一,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龙”。
三层则是古哺乳动物的天下,猛犸象巨大的头骨和近2米的长牙吸引了许多小学生发出惊叹。猛犸象身高体壮,有粗壮的腿,头特别大,在其嘴部长出一对弯曲的大门牙。一头成熟的猛犸象,身长达5米,体高约3米,体重可达12吨。
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介绍,改造后的古脊椎动物馆按照生物分类和重要生物群的形式对展区进行划分,以脊椎动物演化过程中九次重要事件为线索介绍脊椎动物演化历史。在展出的珍贵化石标本中,70%为首次亮相的新展品,代表了许多古生物学界最新的科研进展及突破。
古鱼形动物和古两栖动物展厅的新品包括世界上最早的脊椎动物海口鱼、“古鱼展新脸”初始全颌鱼、“只长骨头不长肉”的伍氏献文鱼、世界最早的飞鱼兴义飞翼鱼、“中生代的娃娃鱼”天义初螈、解析羽毛颜色的千禧中国鸟龙等,国外的珍贵化石包括英国的棘鱼和苏格兰的恐鱼等。活化石雀鳝是该展厅里新增的一大亮点,今后馆里将为它安排周期性的观众喂食活动。
古爬行动物和古鸟类展厅的新品包括被泥石流掩埋的16条长趾大凌河龙葬群、怀孕的细小矢部龙妈妈和她的15个小宝宝、解答翼龙演化关键节点的悟空翼龙、通过头冠可以辨别雌雄的天山哈密翼龙、振翅欲飞的赫氏近鸟龙、美国《国家地理》撤销封面事件的主角“辽宁古盗鸟”、肚子里有植物种子的热河鸟等等,此外还新加入了可以让孩子们 “亲密接触”的霸王龙头骨。
古哺乳动物展厅的新品包括来自美国的彪悍的剑齿虎骨架、草原清道夫鬣狗、世界上最大的马埃氏马、最原始的犀类代表路南犀貘、以美国卡内基博物馆玛丽道森博士命名的早期偶蹄类道森先炭兽、世界最早的啮齿类之一小磨楔齿鼠、人类5500万年前的灵长类远祖阿喀琉斯基猴、最早的类人猿化石世纪曙猿等等,其中,猛犸象巨型的头骨及长牙填补了过去象池无猛犸的遗憾。
除了保持展品的科技前沿性外,中国古动物馆还十分重视科普性和国际性。在这次展陈改造中,中国古动物馆特意与专业的科普传播公司合作,采用国际上流行的展陈、布光方式和中英双语的展词介绍,并将建立儿童动手基地,让孩子们从小感知古动物的神奇,培养孩子们对古动物学科的热爱。
王原指出,一直以来,中国古动物馆依靠研究所雄厚的科研实力,积极致力于古生物学知识科普转化及相关文化交流传播。新的展陈立足于研究所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国际古生物学界最新进展,邀请世界一流科学家及国内知名科普作家进行展词写作,力求将科学前沿信息与科学普及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