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的普定穿洞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正式启动

发布时间:2022-06-26 作者:
来源:
分享: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的普定穿洞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正式启动

(化石网整理)据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吕慎 陈冠合 通讯员 应腾 综合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网友评论等):6月24日,随着“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穿洞工作站”“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穿洞工作站”正式挂牌,位于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的普定穿洞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正式启动。
 
这是时隔40年后,该遗址的又一次考古发掘。
 
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好奇发问:山洞到底藏着什么?
 
据悉,发现于1978年的普定穿洞,曾在1979年进行试掘,1981年和1982年冬在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张森水主持下,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期间,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奠基人裴文中也曾探访穿洞遗址。
 
该遗址先后出土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一万多件,骨角器1000余件,人类完整头骨两件,成为当时全国第一、世界罕见的出土磨制骨器最多的史前遗址。对了解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的文化面貌、生业模式、遗传谱系等信息具有重要价值。
 
那么这次重启穿洞遗址考古发掘计划,有什么“小目标”?
 
“时隔40年重启发掘,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据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穿洞遗址考古领队张兴龙介绍,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主要目的是解决此前遗留的学术问题,发掘研究过程也将更加精细,科技含量也更高。期间,还将汇集全国众多科研单位实施考古攻关。
 
“本次考古发掘区的布设经历了一个极为谨慎、细致、科学的研讨过程。”张兴龙表示,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本次发掘面积40平方米,发掘团队将充分利用批准的发掘面积,兼顾好遗址的保护、研究、展示的需要,把发掘区做成一个能够展示不同时期重要遗存的“时间走廊”,为以后能够向大众全面展示穿洞文化面貌,做好充分准备。
 
此外,在持续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中,发掘团队将运用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环境考古学等多学科方法,分析古人类生存模式、技术文化特点,以及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过程与机制,探讨古人群迁徙、扩散、交流与族群融合的过程及动因。
 
相关报道:“云上”连线,“地下”考古!直击贵州穿洞遗址发掘现场
 
(化石网整理)据多彩贵州网(记者 应腾):6月24日,普定穿洞古人类遗址启动第三次考古发掘。本次考古发掘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这也是时隔40年后,穿洞遗址再次启动考古发掘。
 
发现于1978年的普定穿洞,曾在1979年进行试掘,1981年、1982年在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张森水的主持下,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期间,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奠基人裴文中也曾探访穿洞遗址。
 
该遗址先后出土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一万多件,骨角器1000余件,人类完整头骨两件,成为当时全国第一、世界罕见的出土磨制骨器最多的史前遗址。
 
“时隔40年重启发掘,主要是解决此前遗留的学术问题,发掘研究过程也将更加精细,科技含量也更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穿洞遗址考古领队张兴龙介绍。
 
“本次考古发掘区的布设经历了一个极为谨慎、细致、科学的研讨过程。”张兴龙表示,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本次发掘面积40平方米,发掘团队将充分利用批准的发掘面积,兼顾好遗址的保护、研究和展示的需要,把发掘区做成一个能够展示不同时期重要遗存的“时间走廊”,为以后能够向大众全面展示穿洞文化面貌,做好充分准备。
 
时隔40年,“地下”考古更有“云上”连线来助力。
 
在发掘现场,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荣誉主席高星,首次通过“云”连线,参与到现场考古发掘中。“重新激活穿洞遗址研究工作”“把意义和价值提取出来”“寄予厚望”,是高星在“云”连线中强调的重点。
 
据悉,在接下来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中,将运用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环境考古学等多学科方法,分析古人类生存模式、技术文化特点,以及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过程与机制,探讨古人群迁徙、扩散、交流与族群融合的过程及动因。“相信新的考古材料将对以往学术进行补充或修正,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张兴龙说。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