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北京周口店猿人洞今年将建3400平方米猿人洞“保护棚”

发布时间:2014-08-15 作者:
来源:
分享:


周口店遗址猿人洞内景。京华时报记者王海欣摄

(化石网报道)据京华时报(记者刘雪玉 实习记者杨艳萍):“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使周口店遗址成为世界闻名的早期人类发祥地。今年是“北京人”头盖骨发现85周年,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也已于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昨天,记者从周口店遗址管理处了解到,猿人洞保护方案已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以及北京市文物局的核准批复,现已进入项目评审阶段。今年将建3400平方米猿人洞“保护棚”。

1.世遗中心批准建棚保护方案

周口店遗址是中国华北地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世界上同时期材料最丰富、最齐全和最有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及古生物遗址,这里保存了纵贯70万年的古人类和古生物遗迹。

据周口店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猿人洞,管理处以委托和向社会公开征集等形式,寻求最科学、合理的猿人洞保护方案,并根据征询到的保护方案,明确了猿人洞保护方案的设计理念和要求,完成了猿人洞专业地质勘查等工作。

董翠平称,现在的保护设计方案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设计人员通过三维技术恢复龙骨山的山体形质,并在“保护棚”上设计了绿植土层进行绿化,使其外观看起来与遗址景观非常协调,该设计尽可能给游客呈现出猿人洞的原始风貌。

董翠平同时透露,猿人洞保护方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以及北京市文物局的核准批复,现已进入项目评审阶段。

2.猿人洞保护性发掘仍在进行

据周口店遗址遗产办公室主任李俨称,猿人洞是周口店遗址中最重要的化石点,由于地势较低,容易积水,形成危岩、悬挑。加上猿人洞的洞壁很薄,常年雨水冲刷会影响洞壁的稳定性。从2008年起,专家开始设想建立一个“保护棚”把猿人洞罩起来,并论证出一定要将剖面清理出一个安全角度。

李俨表示,今年遗址管理处将设置“保护棚”,将3400平方米的猿人洞罩起来,这个“保护棚”像鳞片一样,既要防水,又能采光通风。

目前,猿人洞仍有三分之一的原始堆积出现松滑,有坍塌隐患,目前正组织专家进行保护性清理发掘。此外,为防止猿人洞遗址发生毁坏,遗址管理处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对猿人洞进行保护性清理发掘。目前,已完成猿人洞西剖面三四层局部的清理发掘工作。

3.建数字系统监测化石温湿度

为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遗址区的温度、湿度等各项数据信息,2012年12月31日,周口店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正式挂牌运行,利用数字传感器将数据采集和现场分析融为一体,先后开展了遗址化石地点温湿度监测、博物馆馆藏化石标本温湿度监测、遗址化石地点岩体位移监测、遗址化石地点风化拍照监测、遗址及周边环境监测。

董翠平称,以前他们测遗址的温度靠温度计,测裂缝宽度就拿玻璃片伸进裂缝,现在坐在办公室就可以通过监测系统实时了解遗址化石地点的温度湿度。此外,为确保观众参观和遗址本体安全,在遗址博物馆内和遗址重要化石地点也安装了监控探头,对观众流量进行监测。

延伸阅读

“北京人”去哪儿了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的重要见证,是宝贵的人类遗产。然而今天走进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各类化石和古文化饰品琳琅满目,“北京人”头盖骨却是一个个的化石模型,真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去哪儿了?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日美两国关系日趋紧张。国民政府决定,将存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当时由美方控制)的“北京人”头盖骨和大批珍贵化石标本运往美国暂避战火,以免落入日本人手中。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当美国人将“北京人”头盖骨运往秦皇岛的时候,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来接运化石标本的美国轮船无法停靠秦皇岛,“北京人”头盖骨从此神秘失踪。经过在全世界范围内半个多世纪的多方查找,至今依然杳无音信,成为世界悬案。

据周口店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介绍,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丢失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关于化石下落的线索层出不穷,寻找工作也始终没有停止,特别是1998年,以贾兰坡院士为首的1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共同发起“世纪末的寻找”。

相关报道:面积达3400平方米的保护棚将为已有70万年历史的猿人洞遮风挡雨



猿人洞保护方案效果图



游客在猿人洞鸽子堂洞口参观。鸽子堂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猿人洞的一部分。

(化石网报道)据北京晨报(李木易):周口店猿人洞保护棚有望年内动工

“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使周口店遗址成为世界闻名的早期人类发祥地。今年是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85周年。北京晨报记者昨天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获悉,今年年内,周口店猿人洞保护方案有望启动,届时,一个面积达3400平方米的保护棚将为已有70万年历史的猿人洞遮风挡雨。

70万年猿人洞存在坍塌隐患

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同时期中材料最丰富、最齐全和最有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及古生物遗址,它保存了纵贯70万年的古人类和古生物遗存,是我国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等多种学科的科研基地。

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位于龙骨山的东北坡,是周口店遗址中最重要的一处地点。自1921年发掘以来,共发现“北京人”化石200余件,分属于40余个男女老幼个体;出土石器近10万件;发现哺乳动物化石98种、鸟类化石62种,在国际古人类学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说,目前,猿人洞还保留有三分之一的原始堆积,是华北中更新世标准剖面,对进一步研究古人类、古地质、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但猿人洞堆积剖面因长期遭受风、雨等自然营力的侵袭风化而凹凸不平,出现松滑、空洞、裂隙和危石,呈现出‘上突下缩’的不正常坡度,具有局部坍塌和落石的隐患。”董翠平说,为了防止猿人洞遗址发生毁坏,遗址管理处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对猿人洞进行保护性清理发掘。目前,已完成猿人洞西剖面三四层局部的清理发掘工作。

通风透光保护棚“罩住”猿人洞

如何最科学、最合理地保护猿人洞?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监测中心主任李俨告诉北京晨报记者,2008年和2010年,专家先后进行了两次论证会。“专家论证之后,表示一定要将剖面清理完毕,不然加棚没有实际意义”。

李俨说,加棚主要为了保护猿人洞遗址堆积上的文化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这些历史信息将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包括北面的岩壁上还留有20年代挖掘人员打格分方的痕迹”。

记者了解到,2011年,经过多次讨论、修改,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了目前的猿人洞保护方案。此次设计的保护方案紧密结合前两次论证会专家意见,严格按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要求进行设计,并充分考虑了与遗址景观相协调、保护与展示、通风和采光等问题。设计人员通过三维技术,恢复了龙骨山山体形质,根据山体形质进行保护棚的设计,并在保护棚上设计了绿植土层进行绿化,从外观上看保护棚是隐藏在遗址之中。

“整个保护棚的展开面积达3400平方米,建成后可以将整个猿人洞覆盖。”李俨说,“是否给猿人洞加棚、加什么样的棚,在专家论证阶段引起了很大争议,如果全部封闭,将改变这个存在了几十万年的环境,遗址肯定会‘不适应’,所以在设计时必须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考虑到通风、透光。”

最终,叠加的鱼鳞状保护棚被确定为最终方案,既可以阻挡雨水的冲刷,又可以通风采光。同时,保护棚上还将种植植被,完全“隐藏”在周围的环境之中。

传感器实时监控猿人洞“健康”状态

猿人洞的温湿度、土壤水分含量、裂隙宽度……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监测中心,这些数据都会被实时传回到监控屏幕上。下一步,猿人洞遗址将根据采集的电子信息对游客实施动态限流。另外,科研人员还会根据收集的数据,揭开猿人洞地下是否存在溶洞以及猿人洞顶部为何坍塌等谜团。

据介绍,周口店是继故宫、颐和园之后,北京第三个设立监测中心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遗址自1921年发掘至今,先后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不过,大部分化石地点处于露天状态,由于长期遭受雨水冲刷、冻胀、植物根系生长等自然因素和大气污染、震动、噪音等人为因素的破坏,遗址存在多种病害情况和安全隐患。为此,遗址在2011年完成《周口店遗址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并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

监测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对遗址的核心区、缓冲区存在的隐患实时监控,发布预警信息,并通过分析数据提供预防方案。目前,猿人洞作为监测试点,在15处地点安装传感器,温湿度、土壤水分含量、裂隙的监测已经启动,数据每10分钟传输一次,供科研人员精确掌握猿人洞的环境和岩体稳定性。

遗产背后的故事

在发现“北京人”化石之前,周口店只不过是北京西南一个普通的小山村。

1918年,瑞典人安特生来到龙骨山,也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周口店遗址,在堆积物中清理出两枚人类的牙齿。

1926年,在中国北京周口店发现人类牙齿的消息不胫而走。

1927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开始正式发掘周口店。在此又发现了一枚人类牙齿后,加拿大人类学家步达生将这些古人类化石定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美国学者葛利普则起了个俗称“北京人”。

1929年12月2日,随着负责挖掘项目的裴文中一声“这是什么?是人头”的惊叫,埋藏在地层中几十万年的头盖骨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1935年11月15日,贾兰坡发现了另一个头盖骨。11月26日,贾兰坡又发现了第三个“北京人”头盖骨,这个头盖骨保存得比过去所有的都完整得多。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存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北京人”头盖骨和大批珍贵的化石标本,由于害怕落入日本人的手中,经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翁文灏批准,准备运往美国暂避战火。但日本人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突然爆发,来接运化石标本的美国轮船无法驶到秦皇岛。“北京人”从此神秘失踪。经过在全世界范围内半个多世纪的多方查找,至今依然杳无音信,成为世界悬案。

相关报道: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年游客量不及故宫4天多



周口店遗址公园内,游客在参观猿人洞。目前,此处遗址保护方案已获批,进入项目评审阶段。

(化石网报道)据新京报(林野 王嘉宁摄):开栏语

周口店遗址、长城、故宫、天坛、十三陵、颐和园——它们是北京3000年建城史、850年建都史的见证者,它们同是“世界文化遗产”。今年大运河的两处遗产点又落在了北京,至此,北京已有“七大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和生存状态如何?他们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即日起,新京报将推出“关注北京七大世界遗产”专题报道,带你走近它们。

北京西南方50公里处的周口店,因为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而享誉全球,然而在发现头盖骨85周年之际,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却依然伴随着尴尬,游客稀少,大众对此地认知度有限。

为防止雨水和风化,北京周口店猿人洞拟采取整体覆盖“大棚”的形式搭建大体量保护性建筑,目前该保护方案进入项目评审阶段,猿人洞遗址有望现原始风貌。

现状

年游客量不及故宫4天多

8月13日早上,周口店遗址在雨中绿阴掩映下,显得格外安静和整洁。

沿着石阶上爬几十米,便是猿人洞,这是周口店遗址第一个地点,其西剖面被专家称为“周口店遗址的心脏”,是参观考察者必到之处。

三三两两的游客边走边看,可他们“不知道看什么”。一名外地游客说自己慕名而来,然而除了一个巨大的洞穴以及漫山的绿色外,他不清楚“还有什么可以看的。对于普通游客,周口店遗址还属于一个陌生的地方。

周口店遗址管理处主任董翠平对这种现象早已习惯,近几年周口店遗址的年游客数量大约在15万人次左右。

这个数字好于国内其他人类遗址,但还不及故宫4天的游客量(故宫日均游客量超4万人次)。

对于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来说,周口店遗址无疑是一座圣殿。在这里,曾生活着距今70万年至3万年不等的北京人、早期智人、田园洞人和山顶洞人。距今约三四万年的田园洞人,还被科学家确定为“最早穿鞋的人”。

1929年,我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掘出土了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震惊了世界学术界,也使周口店成为世界闻名的早期人类发祥地。

周口店遗址管理处原主任杨海峰曾表示,不知道周口店的人,很少;来周口店的人,还是很少。

被写入多国教科书、一直不缺乏“知名度”的周口店,在大众对它的“认知度”上,折射出了很大落差。

在董翠平看来,这正是遗址的特殊性决定的,周口店遗址受众面窄,游客数量自然不多。这也是董翠平纠结的地方,希望热闹却害怕热闹,大量的游客可带来可观的门票收入,但也意味着可能带来环境污染,遗迹破坏。

保护

监测系统实时为遗址体检

近年,周口店遗址的保护工作在不断提高。

2012年“7·21”特大自然灾害后,遗址局部出现了小面积损坏,管理处根据专家方案,对遗址进行了加固保护,目前进入竣工验收阶段。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遗产地的保护要求,管理处开始不断完善遗址的监测工作。目前已完成预警体系一期的建设。

董翠平表示,这个系统覆盖整个遗址,可以实时观测遗址的变化实时进行保护。

由于猿人洞堆积剖面风化而凹凸不平,出现松滑、空洞、裂隙和危石,存在着局部坍塌和落石的隐患。

此前猿人洞遗址的保护方案是把保护性大棚全部建在山顶上,把遗址包起来,称作“大棚”,后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修改了保护方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意见,补充采光分析、风洞实验、温湿度数据分析等内容,从方案的必要性、可行性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

董翠平介绍,目前猿人洞保护方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同时得到北京市文物局的核准批复,现已进入项目评审阶段。

董翠平说,设计人员通过三维技术来恢复龙骨山的山体形质,并在保护棚上设计了绿植土层进行绿化,使外观看起来与遗址景观非常协调,该设计尽可能给游客呈现出猿人洞的原始风貌。

对话

保护区300户居民仍未撤出

《周口店遗址保护规划》2005年获得通过,时间到2020年,但9年过去,遗址的保护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保护区内300多户居民还未撤出。

新京报:《周口店遗址保护规划》实行后,整个遗址的保护还面临哪些问题?

董翠平:《周口店遗址保护规划》实行后,周口店遗址的保护范围从0.24平方公里扩大到了4.8平方公里,重点保护区面积增加近七成。这几年保护区内水泥厂、矿山企业、化工厂已全部搬走。但是目前还有300多户居民还在保护区内,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搬出。另外就是京广铁路周良支线对遗址的影响还比较大。

新京报:是不愿意搬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董翠平:居民也想搬,但是没有地方搬,安置房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着落。主要还是资金的原因,遗址目前还是政府拨款,但比较有限,要落实这个规划需要大量资金,保守估计有上亿元的资金缺口。

新京报:不搬的话对遗址有什么影响?

董翠平:居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会造成影响,还有那条铁路,一方面离遗址太近,火车来往震动会有影响,另外也影响游客进出。

揭秘

手书7页纸促申遗成功

我国自1985年11月2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1987年故宫、长城、泰山、秦始皇兵马俑、敦煌五个地方申遗。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主任董翠平介绍,当时这几个地方的材料递交上去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官员说,如果周口店古人类活动遗址不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那么其他地方都没资格申请。

“当时相关部门马上开会,最后让周口店遗址马上写申请。”董翠平说,时任博物馆馆长的袁振新立即手书了7张作文纸上报,最后周口店遗址成功申遗,这也成为了周口店遗址申遗的一段佳话。

如今,这7张作文纸被完好地保存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内。这份手书申请书上大概介绍了周口店遗址的保护情况,而最后的申请理由非常简单:周口店遗址是世界著名的早期人类遗址,是同时代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对研究和复原早期人类历史有重要价值。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