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网报道)据中新社襄汾7月2日电(胡健):中国在旧石器领域的考古研究已走过一个甲子,但由于重视程度低,边缘化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被“冷处理”的旧石器考古却依然走在亚洲前列,这离不开每个考古人执着在田间地头的“热思考”。
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办的“旧石器考古在丁村:回顾 进展 研讨”学术论坛7月1日至2日在山西省襄汾县召开,旨在加强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学术活力,共同探讨中国旧石器的发展脉络。
55岁的高星是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是中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他在此间发表的题为《中国旧石器考古新进展》的学术报告中,谈到了中国旧石器考古所面临的问题。
高星说,长时间以来,文物的收藏热以及就业导向一直把旧石器考古“冷处理”,但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演化的基干时段,它蕴含的许多重大课题亟待研究。
在机构的设置上,存在很多人为的“画地为牢”。高星坦言,学界把旧石器时代的研究归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而新石器时代归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这就使得对人类演化进程的研究产生“断层”。
而真正制约旧石器考古研究的因素还是人才的短缺。据高星介绍,目前中国从事旧石器考古研究的不足100人,相比日本的3000人可谓凤毛麟角。
“这与大学里紧缺的专业教师不无关系。目前开设旧石器考古专业的高校不足10所,很多从事旧石器考古研究的专家都在各大高校兼职授课,以加速人才梯队建设。”高星说。
除了软件方面的“热思考”,中国在硬件方面也始终在加速与世界接轨。
2016年,可高效获得古DNA并可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揭牌,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长期协助该实验室的建设。磁化率仪、石英单颗粒释光测年仪等一批先进设备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
从1997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已与美国、加拿大、南非、西班牙等国开展多个合作项目,深入探究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演化进程,加速了中国在旧石器领域研究的步伐。
高星介绍,虽然中国在旧石器领域产出的考古研究成果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除继续加大人才梯队建设外,对外开放、标本样品的出境测试方面还需更加明确、开放的政策支持,以更好地研究古人类的起源和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