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人形象复原(图片由季强教授提供)
季强教授(左)与龙人化石复制品合影(图片由季强教授提供)
龙人化石的发现地,哈尔滨的滨北公铁两用桥,左侧是修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桥。
龙人侧面(图片由季强教授提供)
龙人化石的多角度图(图片由季强教授提供)
哈尔滨松花江边的哺乳动物化石
在哈尔滨江段发现的大型猫科动物化石
(化石网整理)据黑龙江日报:近日,细胞出版社旗下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创新》,以封面故事形式同期发表了三篇论文,来自中英的研究人员报道了已知的最大人属头骨化石——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馆藏的一块古人类化石,即哈尔滨发现的“龙人”头骨化石。上述三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包括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季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倪喜军,国际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演化研究中心人类起源方向研究带头人克里斯托弗·斯金格。
这三篇论文的相关内容,被迅速以“科学家在哈尔滨发现14.6万年前新人种,命名为‘龙人’”的新闻传播出去,成为热点,频上热搜。
什么是“龙人”?“龙人”什么样?发现“龙人”的意义何在?就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黑龙江日报》记者采访了“龙人”化石的发现者、研究者及命名者的季强教授,请他解读何为“龙人”。
“龙人” 我们失散已久的“哥哥”
季强,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现任河北地质大学终身特聘教授,曾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是我国古生物化石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我们研究分析后发现,‘龙人’与我们智人的关系,比尼安德特人(欧洲古人类)与我们智人的关系要亲近得多,所以哈尔滨发现的‘龙人’与我们智人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妈妈——即在亚洲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季强教授介绍。“简单说,‘龙人’就是现在已知的与我们智人最近的亲属,是我们智人失散已久的“哥哥”;推翻了之前普遍认为的已灭绝的尼安德特人是我们智人最近的亲属的结论,这一结论是颠覆性的。‘龙人’头骨得出的研究成果,有可能改写人类演化史的主要内容。”
“龙人”化石出在滨北桥
“龙人”化石是怎么发现的?季强教授讲述,这枚头骨化石,来自一位哈尔滨农民的捐赠。
2017年8月,季强教授逛广西桂林的奇石市场,遇到一位农民在市场上出售松花石、玛瑙等标本。由于季教授担任过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经常上电视,这位农民称在电视上见过他,并称自己家有个珍藏了几十年的人头化石,有意捐给博物馆收藏。
据这位农民说,当年侵华日军占领哈尔滨后,曾在松花江上修桥,一名中国劳工在修建桥墩时发现了这枚奇怪的“人头”,便把它交给了负责看管劳工的一位中国人。这位中国人看到这枚“人头”长相奇特,便瞒着日本兵把“人头”带回家,包裹好后藏到院子里的水井中,并连夜用土把水井填埋了。这位藏下“人头”的中国人,正是季强现在见到的那位农民的爷爷。在几十年守口如瓶的生活后,老人在临终之际将“头骨”的事告诉了儿孙。之后,儿孙继续在家务农,农闲时做点小买卖,并一直想着把这件古物捐给国家,直到偶遇季强。
季强教授表示,“这位老乡怎么说我就如实转述,我无权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假。”虽然老人离世前并没有告知这枚化石出土的具体地点,但如果其讲述为事实,那这个地点在哈尔滨只有一处——那就是1932年开工建造的、被哈尔滨人称为东江桥的滨北公铁两用桥。这座桥1934年8月全部完工通车。
2018年7月,季强教授实地考察了哈尔滨市东江桥地区,初步认定,这枚头骨化石应该产自松花江的河沙沉积物中。随后,他们对这枚化石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通过稀土元素、锶同位素等地质化学分析,认为化石出土于哈尔滨地区约13.8~30.9万年前的湖相沉积;利用铀系法直接对化石测年得出,这个古人类至少生活在距今14.6万年前。这意味着,这枚突现于世的化石,是中晚更新世(约100万~1万年前)保存最完整的人类颅骨化石之一 。
为何把这块哈尔滨发现的颅骨化石命名为“龙人”,季强教授表示,命名主要基于领域内常用的地名命名原则:“由于化石产自黑龙江省,所以名称来自其中的‘龙’字。另一方面,我在化石命名时,喜欢别人一看到这个名称时就知道这是中国的化石,简明易懂。”
14.6万年前的“龙人”什么样?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季强、倪喜军等专家还原了这块颅骨化石“龙人”的模样:年龄在40-50岁之间男性,身高约1.85米,高寿且强壮,年轻时,是典型的彪形大汉。季强教授介绍:“‘龙人’的这个年龄不得了了,在古人类里,平均年龄二三十岁,他这个年龄相当于现在的八九十岁的老人。他很高、很壮,有如今北方人的一些特点。”
在形态上,“龙人”混合了原始和先进的特征,他的脑容量达1420毫升,这个数值与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相仿,并大于直立人、弗洛瑞斯人、海德堡人等已灭绝的人属成员。 虽然他有个大脑袋,但低扁的坡状额头、粗壮的眉弓、宽嘴和更大的牙都让他看起来和现代智人有些距离。
“松花江流域是一个富饶之地,一般来说,古人类生活,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这个地方要资源丰富。那时松花江流域的气温,和如今差别不大,温和且雨水充沛,资源丰富,生活条件理想,足以养活这些古人类。 他们和智人一样,捕猎哺乳动物和鸟类,采集果蔬,可能还捕鱼。”
55个古人类化石谱系表,上方竖着的小字是化石编号,代表每一个化石样本。图中5个大组从左到右分别是:直立人族群、海德堡人/罗德西亚族群人、尼安德特人族群、龙人族群、智人(现代人)族群——从这个谱系表来看,龙人族群与现代人族群的关系最近。
再寻“龙人”
考虑到这块头骨主人的体型很大,再加上其被发现的地点,季强、倪喜军认为“龙人”可能已经适应了恶劣的环境,这使他们能够分散在亚洲各地。通过生物地理学模拟分析的结果还表明:非洲是人类演化的扩散之“源”,而亚洲则更多的是人类演化之“汇”。
季强说:“近些年,人们在松花江哈尔滨段采砂的时候,陆陆续续发现了大量古生物化石,所以我有一个想法:‘龙人’的类似化石,恐怕会继续在松花江里发现。在‘龙人’生活的同一时期的这个地方,我估计还有其他人类,比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智人,还有龙人与智人的亚洲那个共同的祖先,他们都是同期生活在一起的,这是没什么问题的,所以我们今后要做详细的工作。我相信以后在松花江、在哈尔滨,还是会有新的发现。”
倪喜军表示,本次发表的论文是对“龙人”的初步研究,之后还将开展对化石的DNA、解剖学结构以及“龙人”生存状态的研究。此次出土化石的哈尔滨湖相沉积地层,此前并未受到特别重视,且层位较深,不易发掘,但现在已确认,这里包含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很有可能再发掘出类似“龙人”的古人类化石。